中国海运船队规模居世界第四 5港口进吞吐量前十
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交通运输部水运司司长宋德星今天在介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水路交通发展的有关情况时表示,30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水运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制定实施水路交通长远发展规划,颁布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水运发展的法规、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宋德星说,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优势互补的港口体系。沿海港口基本建成煤、矿、油、箱、粮五大运输系统,内河航道基本形成“两横一纵两网”的国家高等级航道网,水运供给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拥有生产性泊位3.6万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3万公里。

水路运输生产增长迅猛。我国大陆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五年保持世界第一。2007年,水路货物运输量为28亿吨,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4亿吨,分别是1978年的6倍和23倍。近10多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长,年吞吐量于2007年首次突破1亿标箱。2007年,我国运输船舶总运力达1.18亿载重吨,是1978年的7倍,海运船队规模位居世界第四。

水运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航运大国和港口大国,在国际海运界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我国大陆有5个港口进入世界港口吞吐量的前十位,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6个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进入世界前二十位,3个进入前十位。我国大型骨干航运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远船队运力规模居世界前两位,中远、中海双双进入世界班轮公司排名前十位。

宋德星说,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水运发展历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着力建设公平竞争的水运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就出台了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船舶运输的政策。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运作规则,积极推进水运投资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建立公平准入和竞争秩序,全面放开国内水路运输价格和港口内贸货物装卸作业价格,打破地区和部门封锁,在国际船舶代理、理货等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推进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范的法人治理。民营水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经营者达10万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运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以积极的姿态坚持对外开放。

在认真履行入世承诺的同时,还拓展了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程度;取消了货载保留政策;鼓励外国资本投资建设和经营港口业,水运业开放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积极参与世贸组织、国际海事组织等多边活动,与世界主要海运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海运协定,连续10届当选为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组织开展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的履约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随着海运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境外航运公司在我国远洋班轮、干散货、原油运输市场的市场份额已超过70%,中外合资集装箱码头的市场份额达63%。

坚持服务优先的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水运基础设施和装备相对落后,服务效率较低。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水路运输服务效率显著提升,港口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集装箱港口的装卸效率屡创世界新高,部分主要港口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海运快速发展,全球部分港口能力紧张的状况下,我国主要港口始终提供了高效、便捷、通畅的服务。

水运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中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水运特别是内河航运的发展,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占地少、污染小、环境友好、社会效益突出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内河航运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不断扩大内河航运建设资金规模,加快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重点的内河航运建设,积极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加快京杭运河船舶更新改造,使内河航运这一古老的运输方式焕发了新的活力。长江干线、京杭运河已成为世界上运输规模最大、最繁忙的通航河流和运河。水运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一些重大工程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推进,水运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

宋德星说,展望未来,我国水运业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不断开拓海洋运输,为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7月27日下午,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水路交通发展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水运司司长宋德星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