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备份市场潜力巨大竞争激烈
来源:通信信息报 更新时间:2008-07-31

本报记者 杨剑

  在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和年初的南方雪灾之后,灾难备份行业,这个国内的新行业越发受到专业人士和诸多企业的关注。

  灾备事关企业生死存亡意义重大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因国贸大厦的轰然倒塌,位于其中的德意志银行和Bank New York两个银行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因为在异地建立了数据灾备中心,德意志银行很快就恢复了业务,而后者却在数月后因数据的丢失被迫破产清盘,由此引爆了以金融保险业为主的客户对数据灾难备份建设的庞大需求。

  所谓数据灾难备份,是指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系统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他存储介质的过程。

  从“9.11”事件、日本神户大地震、东南亚海啸到“5.12汶川大地震”,天灾人祸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做好灾难备份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实际上,早在2003年,国家有关部门就曾经下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定和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灾难备份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提倡资源共享、互为备份。

  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信息网络的覆盖面加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会给政府、企业等全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也会给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IT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

  有报告调查显示,各行业在遭受灾难打击造成服务中断时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证券业每小时平均损失为650万美元;信用卡授权每小时平均损失为260万美元;ATM系统中断造成的损失为每小时14500美元;而各行业中断服务平均每小时损失为84000美元。

  由此可见,灾备事关我们能否迅速从突发事件中扭转困局,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和业务能否持续经营。

  灾备市场潜力巨大竞争激烈

  随着企业对数据灾难备份需求的增加,灾备市场的巨大潜力也逐渐展现出来。在国内,除四大国有银行和电信运营商具有自建灾备服务中心的实力外,大部分行业和政府机关部门所需要灾难备份服务,多采用外包模式。这为相关企业提供了绝佳的商机。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04至2005年间,中国灾备系统市场的总体规模增长近六成;2006年市场规模为48.1亿元,2007年灾难备份市场规模达到73.7亿元。根据预计,到2009年,全球IT外包规模会达到2103亿美元,其中,数据外包的市场规模将达991亿美元。高阳公司(GDS)技术总监周宁分析预测,中国未来的灾备服务将有上百亿的市场空间。

  数百亿的市场“蛋糕”自然会吸引诸多企业前来“分羹”。目前,在国内市场上,GDS、中金数据、中国电信以及IBM的相关部门要么已经进入这一领域,要么正在部署进军灾备市场。这些企业有的是自己进行灾备系统的建设,有的则从事灾备数据储存和恢复系统的外包业务,专业的灾备公司还会为银行等客户提供风险咨询服务。

  前不久,中国电信首个灾难备份服务中心在四川成都揭牌,这也是国内电信运营商中第一个建成的灾难备份服务中心和样本灾备机房;交通银行在国内银行业中首家成功实施了备份系统切换运行,并且整个切换过程实现了零数据丢失,切换和回切均在2小时之内完成,各项业务处理系统在备份中心运行期间系统稳定、营业正常。

  除此之外,据有关媒体报道,GDS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将从今年起的3年时间内,在全国15个城市建设19个用于灾备服务的数据中心,占地30余万平方米。

  谁能从中脱颖而出?

  尽管灾备市场拥有数百亿的空间,灾备行业进入门槛高,一方面,企业要拥有雄厚的资金。每建设、维护一个系统都需要企业投入上亿的资金,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企业无法维持日常运转;另一方面,对系统进行建设、维护,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因此,惟有真正有实力者才能从中脱颖而出。

  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中国电信的综合实力决定了其必然能在灾备市场上有所作为,特别在技术、网络和专业人才方面,更具有明显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国电信已经建成了一张畅通无租的立体化通信网络,而且企业拥有一支专业化的IT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无论是应对突发事件,还是日常的业务运营,都能满足社会各界和人民大众的信息化需求。如中国电信专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信息化平台——商务领航,就是以中国电信为龙头,联合产业链厂商,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这可以为中国电信进军灾备行业提供了大量经验。

  事实上,中国电信一直关注专业灾难备份服务,并在这一关系到信息化安全的新兴领域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不仅在成都成立了全国首家灾难备份服务中心,更是向市场推出了一套相当完备的灾难备份服务。截至目前,已经为政府、银行、保险、证券、制造业、外资企业等各行各业多家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灾难备份服务。

  尽管灾备行业在中国才刚刚兴起,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已让诸多“虎视眈眈”,究竟谁会成为最大的赢家,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