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成突破点
·基教信息化坚冰融化“一对一”成突破点
“2008年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与管理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基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移动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将新的技术更好地应用到日常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问题,被各方关注和探讨。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在会上说:“教育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促进均衡发展,二是创建一流教育,三需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倡导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改变学习方式,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教育的这三个内在目的,也更加适应教育内涵的发展,适应教育未来的发展,适应人未来的发展。”
针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胶着现状,有专家称:“坚冰的融化要慢慢实现,通过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质变。”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演讲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十字路口
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需要知识和能力并重,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教学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巨大的落差应该如何弥合?为此,从2001年起,教育部先后启动了两大工程,一是校校通工程,另一是质量工程,以探索教学技术的现代化之路。其目的就是要培养知识和能力并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针对目前的教育技术的探索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余胜泉认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融合得不是很好。技术和理论还是两条腿,两者的融合才是真正能够培养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并重的创新型人才。”
当前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多为基于PC的固定电子教室方式。由于教室资源的限制,有限的电子教室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日常课程教学信息化的需要。
对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师来说,学校计算机教室太少,只能用来上信息技术课,要想真正将计算机用于常规教学、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更多的计算机教室。对校长来说,学校已经有了计算机教室,只有上信息技术课时,学生才以班级为单位到计算机教室去学习。如果让每个班在语文、数学等课程上都实现计算机教学的话,单教室改造、网络布线、桌椅更新等硬件环境的建设,一间教室都要花上15-20万元人民币。这对中小学校来说,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情。
硬件设施之外,软件和课件的现状也同样堪忧。中国已经成为课件大国,基础教育的课件层出不穷,而令教育技术专家们忧心的是,中小学教师的课件呈现,仍然在传统教学的窠臼之中,模式花哨,设计先进,“一个教案赶上一个剧本”,但是在国外专家、同行的眼中,则认为这些已经不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发挥出技术的核心作用,即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用。
中央电教馆的副馆长王晓芜看到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背后的一些深层问题,他说:“教育是培养人的,将来的这一代如何应对未来的竞争,如何应对互联网的发展,这是社会行业的人才储备问题,是工业信息化的人才储备问题。”他认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在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或者是一个台阶的新突破上,正在寻求新的突破点。
“一对一”是个突破点
2007年间,中关村第一小学4年级计算机兴趣小组的学生在赵宇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英特尔学生笔记本电脑和声音传感器开展《校园噪声的来源与防治》的研究。在实验中,学生了解噪音基本知识、掌握声音测量方法后分小组通过声音传感器测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噪音情况,并通过在互联往上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的方式得出最终研究成果,给学校提出噪音防治的建议。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2年级14班36名学生利用英特尔学生笔记本电脑在数学课上进行自适应练习;
北京小学走读部1年级4班的学生在英特尔公司通过移动电脑教室解决方案搭建的1对1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开展课堂教学;
上海延安中学6年级的学生还将电子笔用到了数学、科学课堂上,方便了特殊符号的输入……
一年间,包括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大连等几大城市在内的九所中小学,都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展开实验和研究,研究涉及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科学课、综合活动课等等。
随着学习科学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和学习理论的深入发展,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学者所接受。余胜泉教授认为:“技术和理论需要融合,一对一学习是一种融合的方式。”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作为学生和谐发展的共生体逐渐被教育界广泛关注。它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每个学生都拥有数字化计算设备(如电脑)的基础上开展的个性化学习。
“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模式”的产生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国家社科十一五规划国家级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
配合专项子课题,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2007年起在全国全面启动。作为试点,英特尔当年向北京、上海、青岛、深圳以及一些中西部城市捐赠了学生电脑(ClassmatePC)进行试点。基于英特尔架构的学生电脑轻薄小巧,经济实惠,全功能,耐用,以互联网应用为中心,具备无线上网、且电池使用时间长、防水键盘和防震功能强等特点。学生可把校园中的任何地方作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最大限度地满足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的需要。
英特尔的副总裁托马斯曾热情洋溢地介绍了这一创新模式带来的变化,他说:“学生的创造性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会局限在课堂的45分钟里面。学生们能够把笔记本里的网络社区、论坛、学习软件、思路笔记、创新的想法、动画等带在身边,也可以带入到历史教室或地理教室,把这些知识和教学内容连在一起。甚至也能够带回家或去图书馆,这样,当一些很好的思路和一些创新的想法在学生的脑海里闪现时,他们就可以及时地做一些笔记并能够实时的与别人进行沟通。”
英特尔的“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是“英特尔世界齐步走计划”的一部分,旨在通过与行业伙伴、教育工作者及政府部门合作,在基础教育领域普及信息技术,并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表示,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改变了学校通过机房等传统途径实现计算机教学的方式,通过方便易用的终端设备和低辐射的高速网络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针对学生设计的多媒体学习软件,让学生们感受到小巧可爱的“电子书包”是学习的好伙伴。嵌入操作系统的管理软件,不仅是老师和家长的得力助手,而且有效规范和约束了学生们对学生笔记本的使用。
创新之路依然很长
中国教育技术学会秘书长刘雍潜介绍说,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重在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该课题的特色。第二是多元学与教方式,不是简单地为技术而技术,是为了教学而技术,重在研究技术应用与教学中。并且是多种方式,不局限于一种。从而达到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目的。
分析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刘雍潜认为“课堂仍是主战场,方式有变化,模式可改变。”他认为英特尔公司现在所采取的这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既保留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又充分注意到个性化学习的特点,整齐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又能够做到大体一致。“这一模式是中国教育教学改革在当前阶段的一个亮点。”他说。
“中小学‘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试点,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将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包括学校在内的各方认可。”英特尔企业解决方案部教育行业中国大区经理贾晓明阐述了英特尔此举的目标,他说:“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从小开始,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就像培养孩子从小要洗手,刷牙的习惯一样。一对一教学培养的目标,就是希望培养孩子一些在目前传统教学中比较少涉及的方面,比如协作能力,个性化创新能力等。有了网络,有了像笔记本这样的平台,让他比较容易通过网络获取他们想得到的信息。这些影响对孩子来讲是终生的。”他认为基于一对一学习理念的“移动电脑教室解决方案”,必将使计算机不再是单纯的被学习的对象,而真正成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实现帮助培养面向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试点学校的教师们对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种模式是针对传统的班级教学进行的有效创新,丰富了教师的授课方式,方便了师生间的互动,并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的迅速发展,加上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给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贾晓明介绍,未来的两年内,一对一学习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将会搭设一对一的平台,交由学校或第三方机构来运行。
刘雍潜说:“新的条件下,技术已经成了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突出的因子,一定要从这里打开一条路径,中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路还很艰难,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他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到模式的创新之中来,共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让教育技术真正在应用层面极大地促进我国教学改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