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任重而道远 前途无限
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社会体系,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及其全方位应用,不仅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措施,是中华民族真正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由之路。

    教育观念更新是前提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浪潮,无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校长、教师、学生,都应在教育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大学以及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备,但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对教师的培训、内部资源配置及建设、应用平台的建设等重视不够,这就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领导和协调,深刻认识信息社会将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及早设立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管理部门。同时也要求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可有可无,可早可晚。教育信息化也不是赶时髦,要有急迫感。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为教育信息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现有设施,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具有信息时代教育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更应该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师肯定要被信息社会淘汰。

    就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的概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这里就有一个观念问题,不能仅认为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只有考分才说明能力,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不仅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对于培养人才,转变学习方式,产生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甚至语言的演变都有重要影响。在整个过程中,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宣扬与传播。如果哪个民族不抓紧这次机会,今后将会使这个民族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网络互联接入是基础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教育部直接领导与组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的广大师生和广大厂商的积极参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大学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备。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工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主干建成,网络规模日渐扩大,用户不断增多,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要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指出“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至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校校通”工程,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于2000年底开始启动,目前已在全国中小学校展开,特别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上海、江苏等地基本实现了“校校通”。

    对“校校通”工程来讲,中央、教育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更多应该起到倡导者、规划者、组织者的作用。“校校通”建设应贯彻“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校校通”建设要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发展。“校校通”的规划应与CERNET全国主干网的建设和发展统一考虑。具体工作可考虑发布校园网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意见,技术标准参考意见等,以保证网内标准的统一性和软件的兼容性。

    省市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调动企业、学校的积极性,在教育部统一规划指导意见下,参考技术标准,开展“校校通”建设,把“校校通”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扩展平台。各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责本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结合当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规划,统一规划好校园网建设工作。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本地区教育局域(或城域)网络和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要具体制定本地区教育局域(或城域)网的建设规划,为本地区校园网进入局域网的互联拟定统一规范和标准。各地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指导意见所确定的硬、软件工作范围,分别做好校园网络建设、教学软件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推广及校园网应用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积极规划本地区教育网络特色资源建设,建成后接入国家教育信息化主干网(CERNET)。

    CERNET应提供优惠的接入条件和技术支持。教育部已明确将CERNET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主干网,各级政府与机构应更多地支持CERNET的建设和发展。

    中小学校校园网在解决了通网络的问题后,网络教育资源也不应重复建设。即便是重点学校也应该意识到名校也并不是在每一个方面都优秀,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一个学校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各地来说,应针对本地区信息资源状况及学校具体情况,保证网络畅通。

从省市和国家层面上,要优选课程课件,开发大量适合各层次需求的课程、节目或软件,放在电视台和大型教育资源网站上,使有需求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像遇到SARS这样的突发灾害,能保证网络畅通,使学生、教师在家中能进行学习或教学,尽量减少损失。对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由于受人才、资源、信息及经费限制,应重点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共享问题,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异。

    各学校都要提高参与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而不是自个学校搞“小而全”。在课件软件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中,要统筹规划,达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浪费。

    师资队伍培训是保障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师资培训就成为教育信息化当务之急。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在教与学的诉求对象上不再有严格的界限,只要你有真知灼见,无论你的社会地位是什么,是谁,都可以“结庐授课”,真正实现了孔子的理想: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授课、学习、交作业、考试等等。可以是听讲,可以是讨论,可以是论战,不过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必须依赖互联网提供的学习平台与工具,因此,人的信息化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基础。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教师把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生或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把优质资源最大化;二是教会学生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学习,并启发他们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深入学习的各个方面(大学习概念,而非限于课堂)。因此,首先要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的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只有教师把互联网技术密切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才能全面体现教育信息化。

    其次,在校园网建设中要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充分发挥效益的技术队伍,保证校园网建成后,能保证通畅的服务,同时,可以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各方面附加功能应用,尤其是在教育环境条件上的应用。

    在一定层面上讲,培训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转变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对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意义,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培训要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全员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在国家,则需要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强制性标准。

    教育资源建设是核心

    信息与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但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必须进行全面统筹,建设全国统一的教育资源综合服务平台。

    尽管我国教育网络的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网上教育资源建设问题。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有效传播可谓是重点工程。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例如: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BECTA)在2000年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信息与通讯技术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通过对2110所学校的对于信息与通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具备良好信息资源的学校的77%学生达到了要求的水平,从而显示出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英国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特别注重网络资源的建设,注重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共享。1998年英国建成了全国统一的教育门户网站---全国学习网络(NGfL),以求联接所有的学校与教育机构。经过几年建设,英国的全国学习网络(NGfL)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而且具备功能强大的搜索功能。同时英国也注重建设面向教师的网络资源。其教师网(TeacherNet)是专门为教师准备的门户网站,使教师简单地获得相关信息与服务。

    我国各种类型的网络教育网站名称五花八门,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现有各类以教育为名的门户网站达1600多个(这个数字并不包括教育部正式批准大学设立的网络教育学院),但真正做地好的不多,亟需加强管理。为此,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上,除需对现有教育类门户网站进行必要的管理外,还应加强现有网络内的教育资源的整合。要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资源综合平台,对大学、中学、小学等教育单位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国家各种工程、计划所形成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加工。在教育信息网络内,为不同教学、学习阶段的教师、学生和社会有需求人员提供权威的、可靠的教学信息及资询服务。建立适合中小学生上网的内容安全,家长放心的绿色网络工程。同时要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和技术安全的防护体系。

    教育网公众网互联互通大发展

    互联不互通是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坚决打破垄断,彻底解决教育网与公众网的互联互通。

    由于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业务主要集中在电信运营商手中,一般家庭进入互联网,大多通过运营商。互联网综合基础设施接入网仍有瓶颈,定价服务行为也需要进一步规范,互联网普遍服务补偿的机制需要加快形成。

    CERNET自启动以来,既得到过电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深受电信企业垄断阻碍发展。教育网与公众网从开始时的国内线路互不相通,到两网互通带宽逐步增加,每次带宽的增加都是长期奋斗的结果。两网国内互通由于带宽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CERNET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也影响CERNET的形象。

    CERNET作为为全国教育、科研机构提供普遍服务的互联网,在低投入情况下建设并发展全国性的学术网,在没有国家投入运营费用的情况下,以高校联合分担费用到转制建立赛尔公司运营网络,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不断取得网络技术科研工作的进展,国家对CERNET发展的支持是基于国家的未来战略考虑,各大企业对CERNET的支持则是出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

    CERNET与公众网之间应该是互为补充、紧密合作的关系。

公众网提供社会公共接入服务,扩大网络的普及程度。而CERNET则主要提供教育资源与内容服务和教育系统内的接入服务,让有教育需求的社会成员都能在网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课件和资料。CERNET与公众网之间绝对不应该成为竞争的关系,只有与公众网相互合作,CERNET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目前CERNET有1500多万用户,而全国仅接受正规教育的人口数量就有2.6亿,前者所占的比例不到6%。CERNET要与公众网一起为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上网条件,共享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提高民族素质,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后备力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ERNET有义务、有责任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更加完善的、全方位的服务平台,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为CERNET今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ERNET也要以开放的姿态,争取电信部门的支持与合作,通过互惠合作,彻底解决网络瓶颈问题,让互联网真正畅通起来,造福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