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是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把我县建设成为西咸经济圈绿色生活基地的决战时期。为了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根据中共淳化县委《关于制定淳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纲要。
第一章 “十五”回顾和形势展望
一、“十五”回顾
“十五”计划执行五年来,全县按照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增长不断加快,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重大项目建设成绩显著,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又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五”末,全县GDP完成9.93亿元,年均增长17%,高出预期目标6.5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5039元,比预期目标高出1239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25.9万元,年均同口径增长10%,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5.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3倍,共建设重点项目106个,为争取“十一五”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果业、畜牧业、食品工业、旅游等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三次产业调整到55.2:19.1:25.7;粮食总产每年稳定在9.5万吨以上;苹果总产达40万吨,比“九五”末增加15万吨;大家畜存栏3.7万头,生猪6.6万头,羊8.5万只,兔12万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66亿元,年均增长25.2%;旅游业五年累计接待游客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万元。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国有企业改制面达8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坚持面向市场进行招商,五年累计签订招商引资项目93个,合同引进资金10.8亿元,到位资金5.1亿元,兴办企业19家。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相继完成大治洞农贸市场、背街拓宽改造、人民广场、迎宾广场、民政广场等市政工程,官庄、方里、铁王、石桥等乡镇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成油路120公里,农村砂石路145条515.6公里,农村供水工程50处,10千伏配电网13条80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25%。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业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5平方公里,植树造林24.7万亩,全县拥有林地61.2万亩, 林草覆盖率达43.9%,森林覆盖率达到38.6%,较“九五”末提高8.7个百分点,先后被评为“全省绿化模范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
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全面实现普九教育,调整撤并农村小学188所,完成校舍改建1.7万平方米,农村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淳化县志》、《汉甘泉宫志》、《汉瓦当志》陆续出版发行;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人口与计划生育连年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九五”末的7.5‰下降为2.29‰。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职工平均工资达8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年均增加98.8元;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五年累计建成商品住宅楼9.16万平方米,完成53个村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任务,搬迁贫困人口5045人,1.93万人实现脱贫;城镇职工养老、失业保险覆盖率达86.7%。
“十五”期间,我县坚持以改革为先导,发展为目标,稳定为前提,善于把握机遇,着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淳化特点的发展新路,积累和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二是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三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了果、畜、草、劳、旅游等优势产业;四是坚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五是上下齐心协力,部门相互联动,坚持整体性目标和阶段性推进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推进各项工作;六是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素质和文明程度。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我县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为“十一五”期间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经济结构来看,一产比重偏高,二产主导作用不强,三产发展缓慢;从产业结构来看,农业基础薄弱、支柱产业单一、产业化程度低、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工业规模偏小、整体水平不高,名牌产品少。二是体制机制落后。国企改革、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金融信用体系、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发展活力不足。三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财政增收潜力不足,财源建设严重滞后。四是发展基础依然薄弱。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园区建设相对滞后。五是投资管理机制尚不规范。重复投资建设、不遵守法定程序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着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六是创新意识不强。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缺乏跨越发展的压力和动力。
二、“十一五”发展形势判断
“十一五”时期既是我县“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中省对交通、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我县的发展在宏观政策层面上是有利的;国内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将促进资本、技术、产业向资源富集和土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我县作为西咸经济圈辐射开发层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随着“十五”期间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我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及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绿色生活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需求的进一步增大,我县在发展绿色农产品和绿色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丰源、恒兴等龙头企业的长足发展,为我县发展高酸度苹果和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宣传教育、劳务输出、双向交流,广大干部群众思想素质进一步提高,抓经济促发展盼富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我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矿产资源品种多但储量不大,土地面积广但地形地貌复杂,水资源短缺,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农业基础薄弱,支柱产业单一,工业整体水平落后,缺少知名品牌和产业,也缺少招商引资的平台;县乡财政形势严峻,支出压力加大,地方财政增收乏力,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实现跨越发展和应对日趋激烈竞争的压力加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部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匮乏,教育质量不高,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低,促进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部分干部群众谋事干事的事业心不强,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不够,团结协作共事的氛围不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县的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加快发展、富民为先”这个主题,牢牢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基础设施这个重点,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统筹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加快建设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富裕、环境更加优美的新淳化。
(二)基本思路
“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绿色淳化和小康和谐淳化为目标,以建设西咸经济圈绿色生活基地为突破口,突出农业四大优势、工业三大特色、旅游五大品牌,加强三大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绿色兴县、南进北连、项目带动、科教兴淳和民营崛起五大战略,走生态立县、农业强县、工业富县、三产活县、科技兴县之路,全力推进农业工业化、工业现代化、三产配套化、城乡一体化。
四、奋斗目标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综合考虑我县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到201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18.3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9080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1.9番;农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6亿元,年均增长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9亿元,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91万元,同口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2亿元,年均增长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80元,年均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五、基本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围绕建设绿色淳化总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形成团结兴县的强大合力,带动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应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保持生态环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城乡、区域统筹,实现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相结合,形成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相互协调、错位发展的格局。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继续推进思想解放,转换体制、创新机制,提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继续实施开放带动和项目带动战略,以招商引资和优化投资环境为重点,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我县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坚持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社会发展后劲。着力消除瓶颈制约,把扩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紧紧抓住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建设项目和资金,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建设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淳化。重视发挥人的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富民为本,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平等发展、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章 加快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事关全县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绿色生态旅游基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五个新突破: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实现农业发展新突破;以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以建设生态园林型县城为重点,实现城镇发展新突破;以水利交通建设为重点,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
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优化产品布局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稳粮、优果、壮牧、扩经、兴药”的总体思路,继续发展壮大果业、畜牧、多种经营、中药材四大优势产业,以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快211国道果蔬业产业集群链、淳耀路畜产品产业集群链建设,结合地域特点,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遍地开花”的基本思路,实现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典型示范、龙头带动、效益诱导、品牌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进步。
(一)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特色农业发展。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实施基地带动和品牌经营,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多形式、多途径为农民提供先进适用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1、调整优化果业结构,加快标准化生产进程。全力实施优果工程。充分利用我县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两大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无公害产品基地建设为平台,大力推广四项关键技术,做好老园更新改造和新品种引进试点工作,努力实现果业绿色化、产业化、市场化、有机化,把“淳华”牌苹果培育成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大力发展以核桃、柿子、杏、枣、葡萄等杂果生产,完成25万亩绿色苹果基地、10万亩标准化苹果出口基地、10万亩榨汁专用苹果基地、5万亩杂果基地建设和育苗基地建设等项目,全面提高淳化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在抓好优化品种结构的同时还要优化好布局结构,根据我县东西部土壤、气候差异较大的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在西北部大力发展优质苹果,建设标准化果品生产基地;在东部建设红提葡萄基地,并大力发展大小国光、青苹等高酸度苹果,建设果汁原料供应基地。
2、扩大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推进畜牧富民步伐。按照“优化结构、突出扩繁、集约经营、增加效益”的原则,以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基础,养殖小区建设和科技培训为载体,加强机械化奶站、防疫体系和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提高我县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围绕“以草促牧、种养结合、协调发展”的思路,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建成南北二山和泾河流域三条草业生产带。到2010年,全县大家畜存栏5万头,羊15万只,猪10万头、兔50万只、鸡90万只,肉类总产达到1.3万吨,蛋类总产1万吨,奶类6万吨,牧草产量达25万吨,青贮饲草达4万吨,使畜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0%以上。建设卜家、铁王牧草种植及肉牛养殖基地,方里、固贤笼养鸡养殖基地,方里、润镇奶牛养殖基地,秦庄、秦河莎能奶山羊养殖基地,润镇、官庄、马家肉猪养殖基地,固贤、胡家庙肉兔养殖基地,大店、十里塬林地田野散养鸡基地,石桥大棚肉鸡基地,卜家秦川牛良种繁育基地,秦庄、秦河水面养殖开发基地,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村50个。
3、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培育蔬菜杂粮产业。按照“稳定大露菜、发展大棚菜、推广精细菜和反季节菜”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胡家庙、城关、卜家、石桥4个蔬菜专业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烤烟、西瓜、香菇等多种经济作物,扩大豆类、荞麦、糜谷等小杂粮种植面积。到2010年,全县发展大露菜3万亩,小杂粮5万亩,烤烟2.5万亩。建设秦河沟道烟基地,卜家水浇烟基地,东北部豆类基地,北部山区洋芋基地,铁王无棱荞麦基地,胡家庙、城关、十里塬、卜家大露菜基地,卜家、石桥、胡家庙设施大棚基地,秦河优质西瓜基地,铁王芒用高粱基地,十里塬地膜玉米,润镇香菇基地,车坞地膜洋芋基地建设,促进生产区域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4、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以建立中药材种植及粗加工产业基地为目标,以药用植物良种繁育为基础,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中药材深加工延长药用植物产业链,促进中药材种植业向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一体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共种植药用植物3万亩,建成中药材粗加工厂一座。以北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以乡村参与为主体、以农户种植为基本生产单元,以GAP要求规划种植基地,适度开发坡度小于25度的荒山荒坡,在车坞乡龙虎村建设药用植物繁育基地200亩,在车坞、卜家建设2个千亩标准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发展山坡地中药材种植2万亩,退耕还林地林药间作7800亩,预计年生产板蓝根4500吨,柴胡950吨,黄芪900吨,远志300吨,创立品牌地道药材,增加农民收入。
(二)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立足我县农业产业和产品资源优势,引进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产品开发,完善产业和产品配套,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恒兴、鼎盛等企业为龙头,壮大果汁生产,同时开发果糖、果脯、果酱、果醋、果渣综合利用等产品,促进果业发展,带动果品包装、运输、储藏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大店乳品厂、丰源乳业、江海肉制品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牛羊加工产业化项目和畜产品冷冻厂建设,向市场提供优质、无公害的肉、蛋、奶产品。以淳化粮油加工厂、甘泉酒业为龙头,积极开发保健酒、畜禽饲料、荞麦、豆类为主的小杂粮加工等产品,扩大面粉加工能力,发展具有淳化特色的“小而优”产品。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粮食、果类、肉类和饲草加工企业,在全县形成覆盖粮、果、畜、菜、草的龙头企业群。
2、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引导、典型示范、技术推广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速农产品市场化进程。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生产资料行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围绕农产品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在现有瓜果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在方里等四个建制镇建设大型果品批发市场,在方里和官庄建设畜产品批发市场,在润镇和秦河分别建设绿色旅游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石桥建立山货批发交易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流通能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品牌化经营,实现农产品营销方式和增收新的突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流通能力。
(三)加速农民非农化进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以培育劳务人才、增加劳务收入、扩大城乡就业、解放农民思想为目标,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健全输出网络、强化技能培训、扩大输出总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平稳有序转移,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规范和扶持劳务中介组织,完善县、乡、村、组四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以体力型为主向以技能型为主转变,以自发型为主向以组织型为主转变。到2010年,劳务输出人员达4万人以上,其中向省外及境外输出的占50%以上,劳务经济总收入达到2亿元,使劳务输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2、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对以工代赈资金、老区发展资金、社会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有所增加的机遇,切实做好小额信贷扶贫到户、重点贫困村产业开发项目、扶贫开发移民搬迁项目、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旧庄基开发整理、地质灾害治理、经济救济等扶贫开发工作,改变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响应国家以工代赈扶贫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乡村道路、淤地坝、移民搬迁项目建设为重点,“十一五”期间通过以工代赈工程的建设,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300亩,解决7635人、1527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修建、改造砂石路159公里,桥2座/180米,搬迁群众1279户,5656人。
(四)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商品流通和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完善农村电网,发展农村通信,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达到65%以上。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搞好农业技术服务,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收课本费和寄宿生活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
2、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分年度建设一批标准较高、各具特色的重点村,带动周围新村建设,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重点加强新村村庄民宅规划、建设管理和旧村改建,着力治理农村脏乱差,抓好改水改灶改厕,大力推广沼气和秸杆综合利用。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继续搞好村务公开,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富县步伐
坚持“依托资源办工业、走出资源办工业”的指导思想,把工业富县作为实现脱贫致富建强县的重点战略,以规模扩张和总量提升为目标,推动企业不断向龙头型、科技型、加工型、规模型转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预计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6亿元,年均增长36%。
(一)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做大做强食品工业。
1、依托我县果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建成果品果蔬冷库、恒兴公司万吨饲料加工厂、苹果脱水加工生产线等一批项目,恢复开发果酱、果脯、果醋传统优质产品及苹果脆皮、绿色保健食品等新产品,到2010年全县形成果汁生产能力10万吨,果糖生产能力7千吨,果酱、果脯生产能力1千吨,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2、依托畜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奶制品工业。重点抓好丰源乳业、大店乳品厂生产能力扩大和新产品开发项目,同时,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畜产品、肉产品项目,抓好江海肥牛精细加工等新项目,到2010年全县奶制品生产能力达到5千吨,产值达到8000万元以上。
3、围绕粮食深加工,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带动粮食生产向专业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增加粮食转换率。抓好年产600万斤植物精炼油项目、1000吨绿色保健酒项目,绿色保健食品生产线,饲料加工厂项目,开发生产专用面粉、润镇张口酥及利用小杂粮生产绿色保健小食品、速食荞面系列产品等。十一五末,粮食加工工业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
4、做大做强其他食品工业。围绕胡家庙御泉优质矿泉水开发,积极开拓市场、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好年产6000吨矿泉水项目,年实现产值500万元。
到2010年,全县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
(二)围绕资源开发,加快建材能化工业发展
1、建材工业:按照稳定提高、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在稳定现有水泥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建设年产20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同时加快对陶土、石英、铁矿、大理石、油页岩等矿产资源的普查和开发工作,开发空心砖等新型墙体材料,抓好县陶瓷厂建设、瓷砖生产线、大理石生产线、高岭石开发建设等工作,十一五末,建材工业总产值达到4亿元。
2、能源工业:要加大对煤炭、天然气及水利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姜家河30万吨煤矿建设为重点,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投资建设并达产达效;安子哇矿区要以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力度,完成石尧煤矿10万吨生产能力技改项目;抓好县北部地区天然气开发、油气井及配套建设;强化茨坪电站的生产调度,提高发电能力。“十一五”末,全县原煤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能源工业总产值达7000万元以上。
3、化工工业:以电石、腐殖酸肥开发为重点,同时积极开发中草药加工和化工厂建设,以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诚信电化厂、凯得利化工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完善生产能力,改善环保设施,全县形成电石生产能力7万吨,年产值1.5亿。同时要延长电石工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重点落实好1万吨乙炔炭黑生产线项目。化肥工业依托腐殖酸肥资源,建设5万吨高效有机肥生产线,扩建年产20万吨腐殖酸复合肥厂,加快县农药厂、油漆催干剂生产线建设。“十一五”末,化工工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
(三)围绕林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包装工业
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加快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筹备建设以树枝为原料的枝桠材制板生产线,“十一五”末,林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以纸箱、塑料包装袋、发泡网、果品套袋、果品周转箱为基本包装材料,加快发展速度。重点抓好干法造纸粘合剂生产线、包装制品厂、星科套袋厂、包装彩印厂、鑫顺丰纸箱厂等骨干企业的开发和技术改造力度,同时,逐步开发生产高档次的包装材料。“十一五”末,全县纸箱生产能力达到1600万套,套袋能力达到10亿只,吹塑薄膜540吨,纺织袋220万米,包装业产值达到4000万元以上。
(四)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加快机械、服装加工等其他工业的发展
以聚丰、三星、向阳等企业为骨干,在增加配件生产的同时,加快空压机整机生产的步伐,适时组建空压机企业集团,增加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十一五”末,空压机生产能力达到200台,总产值突破300万元。以嘉珑服饰为龙头,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业。鼓励和支持农户利用家庭闲置空地及资金,大力发展以纺织、刺绣、粮食加工、果品包装为主的家庭工业,不断提高质量和产品竞争力,并逐渐形成规模。
(五)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
依托现有“南建材、北能源、中部加工和机械”的工业格局,按照工业办厂、适度集中的原则,把四十里黑松林到县城段建成“绿色工业长廊”,加快大店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作,确保冶峪河流域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做好润镇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建设工作。打造产业聚集平台,着力培育市场潜力大的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八、培育特色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信息业、现代物流业,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
(一)实施“旅游富县”战略,全面提升和发展旅游事业
按照“挖掘内涵、培育特色、加大宣传、提升品味”的总体要求,在加大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前提下,加强基础设施和重要知名景区开发建设,以发展“淳化大遗址”旅游为突破口,将我县融入咸阳周秦汉唐古文化旅游圈,以红色教育、生态观光、绿色购物、休闲避暑、农家生活、民俗文化、保健养生等旅游活动为载体,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淳化特色的主题鲜明、形象生动的旅游新格局,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品牌转化。
1、文物古迹游。加大对文物古迹的开发力度,进行甘泉宫遗址保护恢复、秦直道开发建设工作,建成金川湾石窟山体雨檐和人文景观,保护好石窟内三阶教经文,建设淳化文物旅游展览馆和民间工艺收藏展览馆,集中全县石刻文物,在冶峪河风景旅游区建成淳化石刻文物长廊。
2、红色战地游。紧紧抓住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政策机遇,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把爷台山、烈士陵园、桃渠塬打造成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加快爷台山战地主题公园项目建设进程,使其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阵地,跻身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区。以中共陕西省委办公旧址、蒋家山赤淳县革命委员会旧址、马家山赤水县政府旧址、桃渠塬淳耀县政府、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为基础载体,逐步恢复建设和开发淳化县红色旅游后续资源。同时,改建升级淳化烈士陵园、革命历史博物馆,使其与旅游景点相应衬,形成思想教育和环境熏陶互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新格局。
3、绿色生态游。从石桥乡圣人桥开始,结合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沿冶峪河向北每隔2公里建设一座蓄水坝,形成10处人工湖泊。同时加强周围两山绿化,依山而建休闲避暑山庄、依水而建人工湖、依势而建过路桥,使游客进入淳化境内在峰回路转之间,小桥流水人家尽现眼前,恢复再现黑松林七十二景,实现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营造“小、巧、精、特、秀、美”的绿色淳化氛围。加快仲山生态森林公园项目建设步伐,加大开发力度,使其成为淳化生态旅游观光的亮点工程。同时,开发甘泉山、黄花山、生银园林苑、旨房沟水库、秦庄水上娱乐中心、安子哇狩猎山庄等旅游景点。
4、农家生活游。着力推进以润镇西坡村、石桥咀头村、铁王寇家村、车坞张寨村、胡家庙寇堡村五个农家乐(民俗村)的开发建设进程。在改进食宿条件、扩大接待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管理水平的前提下,重点在“乐”字上做文章,在增设游乐项目上出新招,分别建立面积在50亩以上的生态种植(养殖)园、垂钓烧烤园、狩猎射击场等,赶2010年全县农家乐接待户发展到200户以上,把淳化建设成省内有名的农家生活旅游县。
5、保健养生游。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充分挖掘龙盘寺、九天玄女寺、昌隆佛学院等佛教养生文化资源,利用御泉保健院培育养生保健产业,形成集养生、保健于一体的旅游专线。
6、加快开发旅游商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加绿色食品的生产量,在交通沿线和农家乐村分别建成10个50亩以上的生态种植园,增加小杂粮、小作物种植比例,鼓励引导群众种植苜蓿、香椿、杂果、露天蔬菜、养殖山鸡、肉兔、肉鸽等,增加农副产品储量和精细加工小作坊数量,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包装,满足游客需求。制订农家乐服务规范,加强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7、建设淳化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加强与各大新闻媒体的合作,在西安、咸阳等大中城市设立旅游办事处,加强与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旅行社的合作,利用不定期举办各式各样的推介会、发布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和推介淳化旅游线路和品牌,每年组织举办几次有一定影响的主体旅游活动。
(二)加强建设信息服务业,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
按照超前规划、超前建设、超前应用的原则,立足我县实际,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信息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1、继续加强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建设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传输骨干网络,积极推进宽带接入网建设,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加强网络覆盖,力争在十一五末实现移动通信全县无盲区;广电网络继续扩建有线电视网、扩大数据业务网和数字电视的覆盖范围,以早日建成我县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实现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和综合化。
2、政府先行,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加快公共信息网络建设,继续实施电子政务二期工程,添置设备进行网页改版升级改造,计划在十一五末,将县上所有部门联入电子政务网,同时加强党政各部门的局域网建设和办公自动化(OA)系统建设,促进政府办公业务规范化、制度化。
3、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在十里塬园艺场应用《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实现发布果业信息、进行网上销售的基础上,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推动企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带动广大农户和企业上网。加快城镇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在服务场所中扩大宽带接入,使外地客商感受到我县便利的通信条件。
4、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公务员信息化水平。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加大公务员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力度,培养大批既懂专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进度,加强自身人才引进力度和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最终形成一个专业与结构合理的信息化队伍。
(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
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规模、拓展领域”的要求,以增强城镇服务综合功能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大中型商贸和流通企业,提升服务业总体水平。
1、加强市场建设。依托县城和各主要乡镇,建立和完善以零售服务、农产品流通、果品批发与包装和工业品批发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体系建设。围绕蔬菜、果品、畜禽产品等优势产品,建立以资产、品牌、信誉为纽带的多形式工商产销联合体,形成产销结合、利益共享、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风险共担的新型产销关系。发展新型经营方式和现代物流业,以农资产品等为重点,推广联锁经营,培育大中型流通企业。
2、加快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大众餐饮、绿色餐饮,培育具有淳化特色的名优小吃。依托绿色淳化、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以休闲避暑、保健养生、狩猎垂钓等为主的娱乐业。开发房地产市场,加强经济实用房、廉租房和商品房的开发与建设,真正落实信贷等住房消费政策,促进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按照规范管理、优化服务的原则,加快运输业的发展。加快以果品为主的仓储业的发展,鼓励果农大力发展家庭仓储业。加快以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中介服务为主的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扩大电信、文化、旅游、健身、信息等方面的消费,改善医疗和教育条件,增强医疗、住房和教育消费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3、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增强信贷资金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保险业,拓宽新的保险领域,丰富保险产品,完善保险产品结构,不断扩大保险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九、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筑以县城为中心、建制镇和集镇、中心村三个层次密切联系的现代化城镇结构体系。
(一)县城建设。
按照“半城山色半城树,一河清水两岸城”的定位来规划县城建设,努力把我县建成布局合理、山清水秀、功能齐全、特色突出的绿色文明生态园林型县城。扩大县城区域面积,将县城延伸至大店,并结合211国道城区段改线工程,加快东城开发进程,加大县城两山、健身广场、纸厂小区和修造厂小区建设绿化工作力度,加快建设城区供水、集中供热、县城排洪、街道排水、道路拓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天然气气化工程、冶峪河县城段防洪综合治理等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县城承载能力。继续按照“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的要求,加强和规范对城市的管理,美化县城环境,提升县城品位,改善人居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对县城所有的小区进行绿化、亮化、路面硬化等工程建设,实行物业化管理。对县城建设资金,按照以城聚财、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思路,对有商品属性的基础设施进行市场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县内外资金,走出一条市场运作、招商引资、各方捐资、合理开发、滚动发展的新路子。
(二)小城镇建设
按照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优化城镇布局,积极推进重点镇建设,建设一批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新型小城镇,集商贸、服务、农副产品深加工于一体,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抓好润镇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的设计和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做好东庄水库红线控制区的前期调查与规划工作;鼓励现有企业和新建项目向小城镇集中,鼓励农林院校和科研单位到小城镇建立实验示范基地,鼓励农民到小城镇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业;完成方里、润镇、马家、官庄四个乡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给排水、街道拓宽改造、绿化亮化等配套建设,使其达到国家级中心集镇标准;加大对胡家庙街道、石桥街道“进出口”建设力度,铺设人行道、安装路灯、栽植行道树、建设排污设施,把“进出口”建成我县新大门。
(三)中心村建设
结合合村并村工作,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每个乡镇每年必须建成规划超前、标准较高、具有特色的2-3个中心村,搞好村庄民宅规划、抓好水、电、路、通信、学校、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合理配置,使之成为整洁、文明、富裕的新农村,带动周围新村建设,从而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围绕交通、电力、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突出重点、干支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为骨架、以县乡道为网络的“一轴、两横、三纵、四出口”的安全畅通的公路交通网络,增加密度、提高等级、桥涵配套、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加强道路养护,提高运输能力。一是实现通县国道二级化,加大县内211国道升等改线工作进程,配套完善境内211国道桥梁、涵洞等附属设施,使道路更加安全,行车更加通畅;二是实现县级、县乡公路三级化,建设淳安公路等县级公路5条98.1公里,安卜公路等县乡公路17条305.8公里;三是实现乡村公路黑色化,建设黄甫—御泉等乡村道路16条119.3公里,全县所有自然村全面实现村村道路硬化,逐步实现“一联两化三通”的总体目标。
(二)强化电力设施建设
以增强电网供电可靠性、提高供电能力为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建设110KV淳西变电站扩容工程,增加1500KV主变一台,增加35变出线间隔两套,同时加快县域电网改造进程,改造线路80公里,缓解用电负荷紧张局面,满足经济跨越发展的用电需求。
(三)加大水利设施建设
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骨干水源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全面提高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走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建设之路。一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重点建设泥河沟、沿渠沟水库节水灌溉工程,马家山、秦庄、蒋家山等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以工代赈灌溉工程,集雨窖灌溉工程和抗旱设施配套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9千公顷,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87千公顷,积极推进灌区暗道输水改造工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二是按照联网并网、规模建站的主导思路,建设城乡供水工程。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管理站4处,凿深井26眼,辐射井10眼,集雨窖560眼,抽水站14处,铺设输水管网432.6公里,改善和解决5.82万人的饮水困难,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实现农村供水商品化;继续完善县城供水工程,提升现有设备供水能力,力争使县城供水能力达到8300吨/日。三是按照大封禁、小治理的思路,以小流域为单元,搞好农林牧综合开发的水土保持工作,完成蒋家河小流域治理、生态工程梯田建设、生态修复项目等水土保持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增治理面积150.65平方公里。
(四)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在加快资源开发的同时,积极探索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补偿机制。促进开发、保护、治理的良性循环和互动,把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根治水土流失、建设绿色淳化为目标,以扩大绿色植被为中心,以实施城区和黑松林绿化为突破口,继续抓好退耕还林(草)、天然公益林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绿色家园建设、蒋家河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小型水利等生态建设工程,彻底改善我县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0年,全县南北二山建成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区,沟壑区建成水土保持林和杂果区,塬面和村庄实现林网化和绿化、美化的格局,森林覆盖率达到43.5%,把淳化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绿色生态县。
十一、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步伐
继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在工作上主动服务,在生活上真情服务,在管理上规范服务,努力在改善招商引资环境上求实效。坚持和改进企业评议机关制度、企业交费明白卡制度、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等,推进政府软环境建设,保障投资者合法利益,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进程,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平台功能和中介组织的媒介作用,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我县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推动特色招商,整合招商资源,优化招商体制,改进运行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创新招商方式,既要发挥招商小分队和传统的展会招商等方式的作用,又要积极开展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电话传真招商和中介招商等全新方式。同时注重招商项目库建设,加强宣传力度。组织专门力量、依靠社会力量、针对客商需求将项目包装做深做细做精。突出重点,注重大项目招商;拓宽领域,形成全方位招商;优化环境,最大限度吸纳投资对象。
第四章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加快科技创新,走科技兴淳之路
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实验、示范和引进,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示范基地。“十一五”期间,拟在优果工程、畜牧规模化养殖、高效设施农业、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畜草良种繁育、高效节能生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8大领域实施技术的引进、应用和开发,到2010年,全县力争形成2—3个科技产业和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特色产业和名优产品。要加强科技教育与培训,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十一五”期间,每年利用各种形式,结合农村产业,进行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年培训群众人数5万人以上,到2010年,使95%以上的农民掌握1-2门专业技术,靠先进技术走向富裕。
十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整体水平
教育工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重点,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充足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基础教育要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结合撤村并村搞好学校布局调整,赶十一五末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按照高中标准化建设要求,建设一所规模为72个班的高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围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果业、计生三级网络和县党校及职教中心等阵地作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实用技术普及、下岗职工就业培训、干部培训等工作,使职工岗位合格率达到97%以上。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十一五期间,实施标准幼儿园建设、中小学寄宿制改造、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教育强镇创建、薄弱学校改造、教育信息化等教育事业基础设施工程。
十四、积极引进培养人才,创新使用和管理机制。
继续完善人才政策,调整人才资源结构,加快人才阵地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营造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依法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加快建设技术工人、新型农民、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三支新队伍。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市场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教育机制,完善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多元化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营造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环境,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十五、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经济和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拓宽就业门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群众和干部职工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关心弱势群体,重视解决城乡特困户的生活困难问题,探索解决困难人群医疗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抓好救灾救济工作,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
十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要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农村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扶持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在秦汉遗风、风土人情、绿色文化上下功夫,挖掘剪纸、面花、刺绣等民间优秀艺术并逐步形成产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以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为重点,切实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给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优质便利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推进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县120急救中心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农村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和卫生执法监督能力;投资400多万元进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为目标,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方便群众就医条件。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抓好全民健身广场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建设,到2010年,全县建成6个以上全民健身工程,鼓励以各种形式兴办体育产业。
十七、继续坚持三项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大力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加强对计生户在发展主导产业、医疗就业、困难救济等方面的服务,大力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技服务产业,抓好县生殖保健服务中心建设、计生体系网络建设和贫困母亲救助工程,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紧紧抓住我县被列为第九批环保生态示范县的历史机遇,按照创建环保模范县、卫生城市的要求,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降低污染,建设城区新水源地保护区、化肥农药控制区。强化工业“三废”工作,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对于污染严重、环保措施不到位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并、转,全县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十五”末水平,主要污染物实现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突出解决好冶峪河发展建设中存在的环保问题,继续加大对县城空气质量的治理力度,避免遭受新项目工程的重新污染。到2010年大气质量控制在二级以上,冶峪河水质控制在二级以上。坚持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有效地开发自然资源,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复垦整理,保持全县耕地总量平衡。依法保护和开发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严格整顿矿业秩序。强化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做到群测、群防、群治结合。
十八、创建安全淳化,维护社会稳定
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努力开展创建“安全淳化”活动,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严打整治长效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安定。抓好公安局基本建设、乡镇司法所基本建设和检察技术大楼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监督管理措施和专项整治,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处理好公共突发事件。强化对药品、食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群众健康安全。完善应急救援机构、机制和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
第五章 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十九、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解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务公开,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实行一厅式办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投资行为;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农村税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调整和完善资源税。
二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对全县所有的未彻底改制企业,继续采取出售、兼并、拍卖、破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纳民营资本,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完成“国退民进”进程,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机制,按照“先放开、后规范、重引导、强服务、促规模、上水平”的基本思路,支持和鼓励外来资本和县内资本在我县投资兴业,加强产业引导,全力启动民间投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规范进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娱乐业、小城镇建设等领域。大力发展产权交易,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在我县建成1-2个较大型股份制上市企业。
二十一、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交流与合作
(一) 加强对内合作。
积极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充分发挥我县比较优势,在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加强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合作,积极发展和巩固与现有友好城市的广泛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东西部投资与合作贸易洽谈会等,有效扩大对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树立绿色淳化新形象,提高淳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二) 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外资、外经、外贸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对外开放政策新突破。要注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从注重“引进来”向注重“走出去”转变,从注重实行行政优惠向鼓励公平竞争转变,大力发展我县开放型经济。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资,健全外商投资的法规环境,进一步加大与国际、国内大公司的合作,重点吸引外资投资我县支柱产业、绿色产业等领域,有序推进资源开发、商业、旅游、卫生、教育、城镇建设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我县利用外资质量,探索非公有经济吸纳外资的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大力发展以苹果果汁为主要商品的外贸出口供货,不断增加出口数量和出口总额,赶2010年力争使外贸出口供货总值达到1个亿。
第六章 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规划实施
“十一五”规划是我县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十一五”时期制定各类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主要依据,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要切实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强化实施机制,保证规划任务的落实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十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推进依法行政。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做好普法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二十三、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打造诚信社会。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强化社会责任和建设精神世界,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十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筹措发展资金
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落脚点和关键措施。要围绕国家投资方向,主要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交通、水利设施、农业服务、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农村人才培训、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等八个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产品。建立健全支持重点建设项目的保障机制,增强部门服务意识,切实为重大项目实施保驾护航。初步确定“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实施“七大工程”,建设重点项目180个,总投资36.1亿元。主要有农业综合开发、蒋家沟小流域坝系建设、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生态修复工程、农田水利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县乡村道路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淳化湖建设、生态园林型山城建设、秦直道恢复与建设、仲山生态森林公园建设、爷台山战地主题公园、甘泉宫遗址恢复、淳照公路建设、5万亩标准化苹果出口基地建设、奶源基地建设、姜家河煤矿建设、水泥生产线建设、苹果果糖生产项目、普通高中标准建设、土地开发整理、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及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项目。
要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一是要拓宽筹资渠道,加大银企合作力度,大力争取金融机构贷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国有资产产权置换、企业自筹和民间投资等多种筹资渠道。二是用好用足国家增加对西部开发资金投入的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其它专项建设资金、外国政府和金融组织中长期贷款,扩大中央财政对我县在农业、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转移支付力度。
二十五、创新实施机制,确保规划实施
各级政府要健全规划的组织、监督和协调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宏观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规划中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各乡镇各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加以引导,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积极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动员全县干部和广大群众增强信心,明确目标,形成共识,营造全社会人人关心淳化发展、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加强警示训诫防线建设,强化宗旨意识和忧患意识,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