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和建设小康旬邑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大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强县目标的关键时期。为了确保县域经济社会保持高速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态势,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旬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五”回顾和形势展望
“十五”计划执行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围绕“农业富民、工业强县、三产活县”的发展思路,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突破、大跨越、大变样,步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是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末,全县GDP达到11.42亿元,是“九五”末的2.8倍,年均增长15.7%,高出预期目标4.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4.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亿元,年均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737元和5070元,比“九五”末净增413元和1970元。
二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十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11.6 %。工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是“九五”末的4.8倍,年均增长31.1%。其中,规模内工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是“九五”末的6.9倍,年均增长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4亿元,年均增长15%。三大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55∶20∶25调整到 44∶27∶29。苹果、煤炭、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十五”期间,新栽苹果18万亩,苹果总面积达到32万亩,苹果总产达到 25.5万吨,绿色苹果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优质绿色苹果享誉全国,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第一主导产业。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县建成养牛大村19个、养猪大村16个,大家畜存栏5.7万头。牧草面积达到15万亩,我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关中牧草种籽基地县。全县种植中药材3万亩,成为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之一。煤炭工业发展迅猛,原煤产量由“九五”末的30万吨提高到280万吨,增长8.3倍。房地产开发、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商贸流通、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十五”期间,我县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新增固定资产15.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14亿元。公路建设累计投资1亿多元,相继实施了村村通油路、国省道过境段和县乡公路改造等工程,建成二级公路 27公里、三级公路147公里,铺筑村级油路140公里,新修、改建村级砂石路117公里, 151个村实现了道路黑色化(油路化),基本消除了等外公路。电力建设完成194个村、723公里低压线路改造,建成110kV输变电站,满足了城乡用电需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了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水保世行贷款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和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草)11万亩,荒山造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基本达到50%,新修和改造农田5万亩,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四是城乡建设突飞猛进,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全县城乡建设累计投资4亿多元。县城建设先后实施了一批重点建设工程和实事项目,建成了八河堤防护广场、街心花园、翠屏湖、翠屏公园、迎宾大道等一批融人文特色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重点工程,形成了以翠屏湖、翠屏公园和迎宾大道为核心的八河风情景观带,构建了县城“大气、大水、大绿、大道”新亮点,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提高了城市品位。镇村建设全面推进,建设新村47个,改造旧村15个。其中,省级示范新村2个,市级示范新村28个。建成绿色家园示范村57个,其中3个村被评为国家绿化“千佳村”。全县涌现出了职田镇、张洪镇、湫坡头镇等示范乡镇,车村、鹏旗、谈村等一批在全市、全省都很有知名度的示范新村,我县先后获得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县城荣誉称号。
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五”期间,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全县私营企业达到70户,比“九五”末增加了一倍,个体工商户达到3292户,增加692户,非公经济实现产值9.3亿元。国企改革顺利推进,一批企业通过改制不断发展壮大。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先后有浙江虎豪、温州八达、河北中达、陕西通达等省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旬邑。五年来,累计引进资金13.8亿元,是“九五”期间引资总额的12倍。
六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旬邑建设整体推进。“十五”期间,“科教兴旬”战略全面推进,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称号。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两基”巩固成效显著,校舍改造步入全市前列;高中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教育质量大幅提高,累计考取大专院校3148人,比“九五”期间净增2255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态势良好,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6%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县医院住院综合楼、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卫生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医疗基础设施和群众就医条件,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和通讯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 98%,固定电话用户新增7000多户,移动通讯用户达到6.3万户,信息基础设施完成投入1.3亿元。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两联一包”成效显著,共建成扶贫开发重点村50个,完成903户、3859人的移民搬迁和223户、917人的易地搬迁任务,全县5.2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经常,我县先后荣获省级体育先进县、省级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工作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是我县发展最快最好的五年,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实现,为“十一五”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还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1、国民经济总量偏小,与全市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十五”期间,我县经济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生产总值占全市份额偏小,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54%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低489元,加快发展的压力很大。
2、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从经济结构来看,农业比重偏高,工业主导作用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从主导产业来看,煤炭、果业等优势产业经济总量虽大,但深度开发不够,产业化水平不高。从产品结构来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名牌拳头产品较少,市场占有率不高。
3、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增长缓慢。2005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为2536万元,地方财政支出达到1.6亿元,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债务负担沉重。财力增长与政策性增支不相适应,财政宏观调控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保障能力不强。
4、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由于种种原因,我县经济一直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企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循环经济发展缓慢,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
5、发展基础依然薄弱。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强。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滞后,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面临着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一是全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中央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国际和沿海地区资本和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这是我们建设经济强县千载难逢的机遇。二是中央和省、市将进一步加强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省主攻果业、畜牧业和现代中药产业的战略决策,为我们优化经济结构,突破瓶颈制约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作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支农政策的落实,为我们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四是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发展,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群众收入稳定增长,为新一轮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五是县委、县政府谋发展、抓发展的信心坚定,决心很大,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热情焕发,干劲十足,这些都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和群众基础。
二、“十一五”发展的总体设想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突出发展主题,发挥资源优势,果畜劳务富民,煤电旅游强县,建设和谐新村,实现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狠抓绿色苹果生产、煤炭综合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和旅游业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优先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强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县的中心任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从和服务这个中心。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县域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2、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切实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通过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协调推进投资体制、财税体制和土地管理制度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促进发展的新型投资发展体制和机制。继续实施开放带动和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推动全县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4、坚持城乡统筹,努力实现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旬邑的主要任务,积极建立和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和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旬邑。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需求;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努力创造平等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全县人民积极投入建设新旬邑的主战场,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实现双翻番。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4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800万元,年均增长18%,分别较2005年翻一番以上。
——第二产业跃升主导。工业强县战略全面实施,到2010年,煤炭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工业总产值较2005年增加2.3倍,达到2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4.6倍。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1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比重超过农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三大产业比例达到34∶41∶25,工业强县战略初见成效。
——城镇规模扩大一倍。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到2010年,城镇人口增加一倍,县城垃圾、污水处理达标,集中供热覆盖率过半,县城框架拉大一倍,中心镇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5%。
——新农村建设基本完成。到2010年,全县新村建设累计投资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亿元,基本完成187个村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任务。实现村村通油路、广播、电视、电话、自来水,村村建有图书室、医疗室,基本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进一步加强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保持在25%左右,五年累计达到50亿元以上。到2010年,实现主要出境公路二级化,县乡公路三级化,村路黑色化;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土地开发整理2.4万亩,基本农田整理5万亩,净增耕地面积1万亩。
——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农民零税赋得到有效保障;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国有资本全面有序退出,多元化投资机制基本形成;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逐步发展形成。
——生态旬邑初步建成。“十一五”期间,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飞播造林7万亩,四旁植树25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75%;基本实现“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绿色家园建设目标,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年均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00元,增加3430元,年均增长10.9%,力争突破1万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乡消费不断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55亿元,年均增长13%。
——和谐旬邑建设成效显著。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实现中小学校舍砖混化,建成省级教育强县;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贫困人口比例下降到10%左右,脱贫6万人,减少三分之二;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三、“十一五”发展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
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发展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多形式、多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技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集约化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开展土壤测试,科学使用良种、肥料、农药,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广“果—畜—沼—窖—草”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和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壮大农业主导产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壮大果、畜、草、药、烟等农业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⑴稳定粮食生产。引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新品种,发展红小豆、绿豆等小杂粮,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包衣、地膜覆盖等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总产稳定在9万吨左右。
⑵做大做强苹果产业。按照“抓生产、育品牌、强营销、建龙头”的思路,全力实施果业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全国绿色有机苹果出口基地。一是扩大种植规模,抓好标准化生产。继续推广“四项”关键技术,优化品种结构,积极推进苹果绿色有机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旬邑苹果管理经验,争取省、市在我县进行果园管理技术研究,提高我县苹果产业发展的知名度。二是精心培育,打造国际国内知名苹果品牌。加大宣传力度,规范果品市场,提升信誉度、知名度,力争把“旬宝”苹果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苹果品牌。三是强化营销,以销售带动发展。建立完善果品交易市场,组建销售网络和专业营销队伍,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四是以果品加工为重点,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打造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果业发展新格局。到2010年,全县苹果总面积达到45万亩,发展有机苹果生产基地10万亩,绿色苹果认证率达到100%,总产力争达到60万吨。
⑶稳步推进畜草业。“十一五”期间,以建设咸阳畜牧业生产大县为目标,推广引进畜禽良种,大力发展奶畜养殖和肉牛、肉羊养殖,稳定提高猪、禽存栏率。引进畜草加工生产企业,实现畜草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使畜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兴主导产业。到2010年,全县建成百个“养殖大村”、千个“养殖大户”, 大家畜存栏达到7万头,肉类总产2万吨,蛋类总产9000吨,优质牧草保留面积15万亩。
⑷扩大烤烟生产。坚持“区域种植、规模生产、主攻质量、提高效益”的思路,不断引进烤烟新品种,推广作务新技术,提高烤烟生产水平。继续完善“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降低农民种植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到“十一五”末,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年收购烟叶10万担以上,争创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
⑸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紧抓国际“中药热”和全省主攻中药产业的机遇,以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建设为基础,加强与省内外制药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专业、定向药源基地,引进加工企业,提高中药材种植效益。依托我县野生药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资源优势,加快野生药材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到“十一五”末,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3、优化发展农业区域经济。一是紧密结合省市产业布局规划和我县农业产业优势,加快果业、畜草业和中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结构,把我县建成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区。二是结合县域农业生产特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建设中下部塬区苹果生产区,中下部塬区及川道地区蔬菜生产区,中北部塬区烤烟生产区,中部和南部塬区西甜瓜、小杂粮生产区,山区、半山区畜牧、中药材生产区以及沟坡杂果生产区等农业生产区域,形成优势互补的农业发展格局。
(二)加快工业化步伐
“十一五”期间,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化步伐。以“一区(旬东煤田开发区)两园(城西煤电化工工业园、土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建设为重点,以构建“三大工业基地(煤炭基地、煤化工基地和粮、果、药、草等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为突破口,做大做强六大重点产业,全面实现“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目标。力争到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8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8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7%左右。
1、大力发展能化工业。以建成全市乃至全省能源化工大县为目标,切实巩固提高现有11对矿井生产能力,新建开发青岗坪等煤矿,到2010年,全县原煤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产值达到12.8亿元。以煤炭向化工、电力转化为突破口,重点做好煤转甲醇、二甲醚等煤化工业项目的引进和煤矸石综合利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实现煤炭就地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充分挖掘我县石油、地热、煤层气以及废弃煤矿残煤资源,积极发展石油、化工等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化肥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开发专用肥、生物肥、复合肥等肥料新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到2010年,能化工业产值力争达到19亿元以上。
2、做强建材业。加快建材企业的发展,促使建材工业生产上规模、上水平。积极开发建设新型水泥厂,发展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利用丰富的森林和果树枝干资源,建设木材加工企业,发展木质建材和装饰装修材料;加快引进塑料、塑钢建材项目,增加建材工业经济效益。到2010年,建材业产值达到0.8亿元。
3、振兴医药工业。加快现有医药企业技术改造,加强与科研院校、药品研发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大型中药龙头企业,发挥优势药源,开发现代中药产品、生物工程药剂及国家一类、二类新药,实现品种多样化、生产现代化、经营规模化。到2010年,医药产业产值达到0.6亿元。
4、壮大食品加工业。以果蔬加工、粮油加工、酱、醋和酒类制造为主,开发生产绿色食品、休闲食品和保健食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重点发展果品综合加工企业,引进玉米、土豆深加工企业,充分利用野生沙棘资源,新建沙棘综合加工利用企业,不断扩展食品工业发展空间。到2010年,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6亿元。
5、提升包装业。围绕果业生产,加大对现有包装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吸引和鼓励外资投资包装行业,使包装业上规模、上档次,服务和带动果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到2010年,包装业产值达到0.8亿元。
6、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纪念品加工业。依托民间艺术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研制开发具有旬邑特色的旅游工业品、纪念品。到2010年,力争使旅游工业品、纪念品生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
(三)提升第三产业规模和效益
“十一五”期间,按照“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张总量,提高水平”的思路,以旅游开发为龙头,依托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提升第三产业规模和效益。
1、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抓住建设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有利机遇,加快马栏革命旧址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继续加大石门山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力度,全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加强唐家民俗馆、博物馆、赵家洞石窟等文物项目和景点建设,丰富历史文化旅游;加大以剪纸、唢呐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开发和建设,积极发展民俗风情旅游;依托果业优势,大力开发以果品采摘、农家乐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把旬邑打造成陕西省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最放心的旅游基地,逐步形成集红色旅游、生态观光旅游、文物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到2010年,实现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500万元。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配送、零售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商品批发市场等四大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业。加强对现有商业设施和产品集散市场的建设和改造,提升服务功能,加快商贸流通。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服务业,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餐饮、宾馆、运输、休闲娱乐以及家政、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空间,提升消费水平,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一五”末,社会消费品总额达到7.55亿元,年均增长13%。
(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全力推进新村建设。按照“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全面推进”的原则和“新建、改造、提高”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相结合,大力推进“六化五改”工程,实行项目捆绑、资金捆绑等扶持措施,加大水、电、路、沼气池、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视新村管理,积极开展“五教育五创建”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到2010年,新村建设累计投资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亿元,使全县187个村基本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完善各项支农政策,强化支农措施,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经营收入。积极发展主导产业,下功夫引进龙头企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二是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劳务输出品牌,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全县农村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5万人,劳务总收入2.5亿元。三是加快涉农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交通运输、农技农机服务、农副产品流通等农村服务业,以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等新兴旅游产业,活跃农村经济,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法律法规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重点加强农民劳动技能教育培训,力争使18岁至45岁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科技致富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双强工程”和“阳光工程”,推进民主管理,发挥基层班子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和水平。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以县城建设为龙头,辐射带动城乡,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以打造彰显旬邑城市特色为目标,加快县城建设。一是进一步拉大城区框架,扩大城区规模。全力做好东河渠以东的新区规划建设,逐步完善路网骨架和基础设施。二是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促进县城深度开发,使县城建设充分体现旬邑人文特色和时代特点。加强道路、供热、给排水、防洪、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功能。三是加快县城“人气”开发。以商住房开发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县城服务功能,增强承载力,提升亲和力,带动发展县城商贸、集市和物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务工政策,鼓励农民和外来人员进城消费、务工、购房和居住。同时,结合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发展工贸型、商贸型、交通服务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等不同类型的小城镇,使小城镇成为农副产品深加工、销售的集散地和信息、技术、物流的发散地。重点抓好张洪镇、太村镇、职田镇、土桥镇等中心镇建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城镇带动作用,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格局。到“十一五”末,城镇人口增加一倍,县城框架拉大一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县城垃圾、污水处理达标,集中供热覆盖率过半,中心镇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现代气息的小城镇10个,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5%。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交通、电力、信息、水利和生态环境五个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1、加快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国省道过境段升等改造和县乡公路建设步伐,大力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初步形成以国省道为主骨架,县乡道路为次骨架,乡村道路为网络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体系。积极争取西平铁路引线、彬旬公路等大型重点工程列入省、市计划盘子,进一步打通我县对外发展的大通道。到2010年,实现主要出境公路二级化,县乡公路三级化,塬区村路黑色化,山区公路砂石化。全县乡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466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563公里。
2、强化电力设施建设。优化城乡电网结构,扩大输配容量,提高电能质量。加快小寺子110kv变电站建设,新上城关110kv变电站二回供电电源和2号主变;新建35kv太村变电站、青岗坪变电站、乔儿沟变电站、老庄子变电站,增容改造35kv土桥变电站和城关变电站,新增县级调度;新建10kv城南线路,改造南宫、原底等17条10kv线路和均村等49个行政村0.4kv低压线路。
3、推进“数字旬邑”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重点抓好宽带传输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和农民上网五大基础性工程建设。加快公众信息网、政务信息网、招商网和农业信息网等专业网络建设,积极实施农业信息“三电合一”入户工程,整合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设备,全力抓好农民上网工程,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
4、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按照开源节流、城乡统筹、工农兼顾和“节水、养水、蓄水”三步并走的原则,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积极推广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工农业。加强水源保护,重视水污染治理。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马栏水库等一批大中小型水库群,破解水资源短缺制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为后续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建设“生态旬邑”为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控制高耗低效、污染严重的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加强对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保持耕地总量平衡。整顿矿业秩序,杜绝滥采滥挖。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依靠科技进步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加快淤地坝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加快推进“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绿色家园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园林城市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县土地开发整理2.4万亩,基本农田整理5万亩,净增耕地面积1万亩;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飞播造林7万亩,四旁植树25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75%,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七)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不断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建设和谐旬邑。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引进、应用和转化。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推广“科研院校+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推广农业实用先进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加强科普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强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以校舍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巩固“两基”成果。加快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加快高中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和儿童早期教育,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公民整体素质。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到2010年,全县基本消除砖土木结构校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为省级教育强县。
3、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紧急救援、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济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确保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力度,切实改善贫困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到2010年,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贫困人口比例下降到10%左右,脱贫6万人,减少三分之二。
4、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全面规划建设包括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内的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加强健康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我县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
5、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以建设“文化旬邑”为目标,巩固“全国文化先进县”成果,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艺创作和文化市场。加强对剪纸、唢呐等民间艺术的保护和研究,大力开发民间艺术产品,打造旬邑文化品牌,推动文化艺术向产业化发展。加快文化艺术中心和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6、开展全民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和社区体育,继续抓好竞技体育工作,加快体育场馆和健身场所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7、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立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大力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8、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诚信旬邑”、“安全旬邑”和“平安旬邑”为目标。大力推进依法治县,着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民主制度,提高全民民主法制意识;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主要措施
(一)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最终要依靠项目来实现。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抓好一批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十一五”期间,我县重点实施七大类项目、53个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五年累计投资达到1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50亿元。一是交通项目,规划投资3.3亿元,实施阳光大道、野炭公路、旬百公路、武银高速彬旬引线、马照旅游专线、土原公路、郑张公路、旬职公路、旬第公路、旬淳公路、彬湫公路和村村通油路等12个公路建设改造工程,建成后新增高等级公路29公里,改建县乡公路160公里,村村通油路222公里。二是能源化工项目,规划投资100亿元,重点实施青岗坪等煤矿开发和45万吨甲醇生产、石油开发、煤层气开发、地热开发、煤矸石热电厂、旬东矿区坑口电厂、碳化硅生产等9个能化工业项目,建成后新增原煤生产能力500万吨/年、甲醇45万吨/年,发电装机容量240万千瓦,能化工业产值达到14亿元以上。三是工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规划投资1.6亿元,主要用于沙棘系列产品开发、生物制药厂、奶制品厂、粉煤灰综合利用、残煤气化等5个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四是旅游和现代物流项目,规划投资2亿元,重点实施石门山森林公园、马栏革命旧址、赵家洞石窟等旅游项目和苹果配送中心建设,建成后能有效带动旅游和苹果产业的发展。五是农业和生态项目,规划投资10亿元,以马栏水库、基本农田及小型水利设施、安全用水、梁渠沟小流域坝系、绿色苹果出口基地、果汁加工厂、气调库及果品产后处理、牧草饲料加工厂、农业综合开发、中药材基地、土地复垦、天然林保护等12个农业和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六是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项目,规划投资9300万元,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东西河渠覆盖、天然气管道及天然气利用、县城商贸住宅区建设、野鸡红十字物流集散市场等6个项目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七是社会事业项目,规划投资1.3亿元,主要用于寄宿制初级中学、寄宿制完全小学、旬中标准化、文化体育艺术中心、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等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大力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民间资本、境内外投资、国际贷款和银行信贷资金,破解资金“瓶颈”,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二)加快推进全民招商战略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坚持以资源招商、项目招商、产权招商为重点,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在抓好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搞好法制、服务等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把组建专业招商引资小分队叩门招商和展会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相结合,主动接触实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实现由大招商向招大商、从重数量向重质量、从招商向选商的转变。把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培育、旅游开发及商贸流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和宣传推介力度,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招商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发展,重点在拉长农业产业链和资源开发上做文章,主攻煤炭开发转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全力构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工业经济新格局。加快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研究制定入园优惠政策,吸引和促进企业入住园区。建立企业发展绿色通道,提供办证、代理等一条龙服务,建立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企业“孵化”和成长的优良环境。
(四)继续推进机制创新和开放带动战略
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1、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开放搞活为目标,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二次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和领域。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诚信敬业、守法经营观念,通过吸收引进技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2、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推进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全面建设法制政府。建立健全各种预警、组织协调和应急处理等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建立开放、规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建设“开放旬邑”为目标,充分利用两个(国际、国内)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发展和巩固现有交流与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与各类城市间的往来,加大与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借助和发挥“一线两带”建设、“西咸一体化”、“苏陕合作”以及“校县共建”的发展契机,开展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开放带动发展。
(五)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积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结构,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建设和完善人才市场,加强人才储备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实现借脑发展。实行 “柔性人才政策”,吸引一大批具有先进理念、拥有创新思维、掌握一定核心技术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和懂金融、会管理、善经营、能创新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来旬工作、访问和交流,聘请专家、学者成立“智囊团”,组建重大项目咨询、策划专业队伍,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到2010年,全县引进具有大学本科国民教育学历层次的人才200人以上,具有硕士学历及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超过20人。
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全县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各个专项规划,健全规划实施的组织、监督和协调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宏观监测、预警和跟踪服务,根据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适时对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始终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全力落实规划提出的发展重点和目标任务,积极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团结一致,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