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中国咸阳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小康三原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牢牢抓住和更好地利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安排部署好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三原县委关于制定三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现提出《三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按照县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36字”发展思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发展思路不断明晰,“一城五园”建设蓬勃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5.2亿元,年均增长12%,翻了一番。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全县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经济社会发展迈上快车道,实现了大提速。“三大战略”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完成到位资金30亿元,128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化快速推进,食品、重化、医药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分别较“九五”末同比增长77%和39.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省级教育强县、省级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全县上下保持了民主团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政组织驾驭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这些成就,为我们“十一五”期间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三原发展的关键时期。纵观全局,我们面临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一是中央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沿海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二是中央、省、市将进一步加强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我们优化经济结构、突破瓶颈制约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中央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新的契机。四是随着关中“一线两带”、“西咸经济圈”、“西铜高速产业带”建设的快速推进,三原融入“大西安”城市群的优势更加突出。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锐意创新,全县发展思路日趋成熟,“一城五园”建设势头日益强劲,聚集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全县上下呈现出心齐气旺、团结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些都为我们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过去五年的发展,使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驾驭发展大局的能力。同时,应该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质量和效益偏低;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农民增收相对缓慢;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瓶颈”尚未消除,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鼓足干劲,举全县之力,把三原经济社会转入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新阶段。
     二、“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强工兴农、做优三产、提质增效、跨越发展”的要求,加快优化经济结构,着力转变增长方式,突出提高发展质量,注重城乡互动协调,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
     奋斗目标:“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发展年均增速保持在13.5%。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较“十五”末翻一番;规模内工业产值达到88亿元,年均增速30%;农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年均增速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0亿元,年均增速26%;财政总收入达到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年均增速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年均增速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十一五”末,基本实现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科教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安康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三原。
     三、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思路和基本措施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实施“三大战略”、坚持“四个为先”、实现“五大跨越”。即:围绕把三原建成“西咸经济圈”北副中心目标,突出加速工业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个重点,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富民为先、产业调整工业为先、社会事业教育为先、和谐社会平安为先”,在推进工业化、建设新农村、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五个方面实现新跨越。
     (一)全面加速工业园区建设,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和把三原建成“西咸经济圈”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定位,全面加速三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新跨越。力争到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100亿元,年均增速15%;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88亿元,年均增速30%,把三原建成陕西工业强县。
     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培育壮大五大产业集群。食品工业要以打造精品食品工业园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清河食品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园区品位。以大力招引和发展国内外大型知名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及畜产品深加工企业为重点,全力构建食品工业产业集群,到“十一五”末,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力争把三原建成西部最大的食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要依托重化工业园建设,不断扩张规模,实现产业升级。以建设和发展冶金铸造、建材化工、装备制造工业为重点,借助西铜高速产业带和国家建设闫良航空科技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积极招引省内外冶金、铸造、重化企业入驻产业园。发挥我县机械加工企业的技术、人才和装备优势,大力发展食品机械、医疗器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以及其它专用机械,重点扶持宏达公司、新星食机、昌泰公司等企业,扩张规模、做大做强。积极整合昌鑫钢铁、昌德制桶、三原焊管等钢铁制品企业资源,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全力构建重化产业集群。“十一五”末,确保重化工业园引进大型重化项目突破10户,实现产值突破50亿元,把三原建成关中第一、陕西一流的的重化工业基地;家具工业要以西部家具工业园建设为契机,以招引国内外品牌家具企业为重点,充分挖掘秦桐家具等现有家具生产企业的潜力,加快家具工业资源整合,力促西部家具工业园迅速崛起,加速形成家具产业集群,把我县建成中国西部最大家具工业基地;医业工业要重点发展现代中成药、生物工程药物、中草药提取、医药保健品开发,支持白鹿公司、大地公司、润欣康制药、双鹤公司等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医药研发机构的产业协作,引导医药企业整合资源,全力构建医药产业集群,推进医药工业快速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吸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质量兴企”、“名牌兴县”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企业产业集群。
     实施“民营崛起”战略,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加快发展。深化国企改革,积极吸引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力争2006年底前县属国有企业完全退出,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加速陵前、大程工业小区建设,鼓励独李等乡镇积极兴办工业小区,带动乡镇工业发展,建成一批工业强镇。理顺工业管理体制,加大对非公经济的指导和服务,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力争取并用足、用活技改投资政策,重点抓好白鹿公司针剂生产及新药开发,加快富雄焦化、昌鑫钢铁、天佑果蔬等企业的重大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入10亿元以上,打造工业新品牌。
     (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认真搞好乡村总体规划和试点,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按照“南菜北果全县畜”的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大力推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优化农业布局,加快结构调整,重点抓好10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粮油、蔬菜、果品、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发展格局。严格保护耕地,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全县优质小麦面积达到30万亩,建立国家级优质油菜制种基地3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扩大到10万亩,果品优果率达到80%以上,畜牧业产值突破5亿元。加大对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招引和发展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强化农产品综合开发和深度加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十一五”期间,引进投资上千万元“龙头”企业10户,到2010年“龙头”企业加工转化农产品的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2、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转变乡镇职能,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依法引导土地流转,适度发展规模经营,促进产业集中和人口转移;理顺财政体制,积极化解乡村债务;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3、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按照统一规划、资金捆绑、重点突破的原则,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农村水、电、路、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使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加大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基本消除农村贫困人口。“十一五”期间,完成68个重点贫困村建设,完成北部旱腰带地区贫困户搬迁2000户,新建贫困户住房16万平方米,解决好农村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水中旱8—10万亩。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对农村贫困家庭的中小学学生继续深入推行“两免一补”等优惠政策,建立对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入学接受教育的长效救助机制,力争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完善“先培训后就业”的劳动力转移制度,打造“三原技工”品牌。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五年完成培训农民3万人次以上,实现在外务工人员突破7万人次,创收4.5亿元。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积极引导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民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县农村面貌有较大的改观,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文化旅游发展新亮点。
     坚持市场推进、政府引导、节约土地、合理布局、城乡统筹的原则,促进城镇建设协调发展,走可持续、集约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全力加快县城中心区建设。按照构建“西咸经济圈”北副中心的目标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城区,扩大投资规模,实施“北扩南展”,拉大城市框架。全面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成招商二路、龙桥大街、冶金大道二期、环城公路建设;完成秦桐街东半幅路面、菜市街、东三路、东五路、三永路改造;启动北城旧城改造及龙桥广场建设,实现三方路和新龙桥对接;建成西一路、西二路、西三路、西四路;建设南大街家具一条街、油坊道小吃一条街、秦桐街图书文化一条街。加快县城供排水设施建设,完善供气供热网络,建设县城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精心实施城区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完成南大街、兵马俑街、乾兴街、南关正街、池阳大街西段靓化工程和冶金大道、东五路、东六路等绿化工程。创新城市经营体制。树立经营城市新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实现城市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强城市管理。不断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行城市综合执法试点,提高管理效能,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引导、不断强化广大市民的城市主人翁意识,逐步形成讲文明、讲公德的良好城市风尚。“十一五”末,力争城区人口达到15万人,面积发展到18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中等城市发展水平。
     着力抓好小城镇建设。精心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推进小城镇科学有序发展。“十一五”时期重点抓好大程镇、西阳镇、陵前镇、陂西镇、新兴镇、马额镇的小城镇建设,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抓好以红原厂为独立工业区的嵯峨乡建设,力争撤乡设镇。着手开展安乐、独李两镇规划建设以及鲁桥镇新区建设和旧镇改造。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集体和个人,特别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设和经营小城镇的公共设施。积极引导和鼓励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优化企业布局,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小城镇吸纳、承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力争到2010年,在全县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建制镇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要做大做强旅游和文化产业。按照“以特色争创优势,以品牌开拓市场,以服务聚集人气”的思路,围绕西咸旅游同线,加快旅游和文化资源整合,实现旅游开发精品化、旅游产品特色化和设施配套化,积极构建以人文旅游为主体,以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旅游文化格局,加快把三原建成全省文化旅游强县、西部文化旅游名县。
     大力建设精品旅游景点。按照“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出台《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抓好“一个中心、两大品牌、三个特色旅游景区”,加速旅游产业发展。“一个中心”是把三原建成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完备的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两大品牌”是打好以城隍庙为代表的名景牌和以于右任为代表的名人牌;“三大特色旅游景区”,一是加快将城隍庙、古龙桥、宏道书院三个人文景点融为一体,建设精品文化旅游大景区。二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李靖故居开发力度。三是全面加快池阳湖风景旅游区和嵯峨山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区开发建设。同时要大力开发有特色、有创意的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聚集人气。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
     积极开发特色旅游文化。深度开发三原饮食文化,按照旅游市场规律,深挖“食”文化,将三原风味小吃开发成具有全国影响的品牌,以“食”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发展繁荣饮食文化。积极挖掘关中民俗文化,继承和发扬三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优势,以开发剪纸、面花、刺绣等关中民俗文化为重点,不断扩大传统民俗文化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力发展现代休闲文化,依托我县的区位、交通、商贸等优势,根据宴友思大街和池阳大街两侧商业集聚,购物、餐饮、娱乐等综合经营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足疗保健、温泉洗浴和购物休闲产业。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发挥于右任文化名人效应,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书画产业。成立县文联等机构,繁荣以宣传三原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广泛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全方位、多渠道、高强度地宣传造势,让全国了解三原,让三原走向全国和世界,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相互映补、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局面。
      (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全力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
     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创新招商引资理念,有选择地招大商、求质量。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深入开展平台招商、专业招商、叩门招商和环境招商。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实现招商引资规模的大突破、效益的大提高。突出招商重点,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百强企业的联系,内引外联,主攻大项目,着力招引工业项目、产业项目和高科技项目,切实增强聚集裂变效应。优化发展环境,以建设“诚信三原”、“平安三原”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市场秩序,全面优化服务,努力营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到2010年,全县外部投资企业发展到150户,实际利用外地资金达到50亿元以上。坚持引资与招商并重的原则,发挥引资对促进发展的直接和快速起效作用,紧紧抓住国家扶持西部的优惠政策、产业政策和加大“三农”投入的倾斜政策机遇,有针对性地筛选、包装、策划一批项目,跑部进省,积极对上衔接,争取项目,引进资金。“十一五”期间,全县力争上级投资项目150个,争取资金3亿元以上。
     (五)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坚持以项目配置资源、聚拢资金、扩张总量、强化支撑,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十一五”期间,全县规划建设重点项目100个,总投资80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县乡公路主干道建设为重点,完成三陂路、三新路、三高路、三马路的修复改造,实现洪马路、安陵路等乡村公路的油路化;新建两座清河大桥,不断提高县城中心区与城市新区的通达能力;配合省市完成西铜高速公路拓宽、关中环线过境段等建设任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完成两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扩灌1万亩,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泾三330KV输变电工程,争取城市电网全部落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数字三原”为目标,全面推进通信网络的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同时以发展、壮大产业类项目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投资,吸引外来资本,激活民间资本,增加信贷投入,增强项目建设后劲。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为目标,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产业,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型企业群。“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逐步形成节约型社会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的社会风尚。积极发展和使用新型能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碧水工程,加强清河植被保护和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县城废水排放,建成污水处理厂,从源头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实施青山工程,全面加快四十里塬坡综合治理和嵯峨山生态环境建设。实施蓝天工程,防治大气污染,加大工业粉尘治理。实施宁静工程,加大对工业、交通等噪声污染的防治。实施净化工程,建成垃圾处理厂,改进城区和周边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搞好农田防护林网和绿色家园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七)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方协同、全民参与的和谐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争创“西部教育强县”和“全国教育名县”。坚持科技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创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机制和环境。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村级干部和国家干部职工待遇。完善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在“十一五”期间,增加就业岗位3万个。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全力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十一五”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0.6万人以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和救助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全力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全面实施城乡低保制度,解决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失地少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关心关注弱势群体生产生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争创国家级卫生县城。全面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功能。到2010年,形成人文特色鲜明、科教文化繁荣、创业环境良好、社会保障有力的新格局。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提供强大保障。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把方向、谋全局、抓大事,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扩大党内外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加快建设小康三原的强大合力。
     加快依法治县进程,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力支持和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加快发展电子党务、电子政务,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加强民族宗教管理和对台工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和发展好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扎实有效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机关、文明行业、文明校园“五大”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建设小康三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坚持和谐社会平安为先,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全面建设“平安三原”。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强化对药品、食品的监管,保障群众健康安全,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稳定工作,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妥善地化解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为建设小康三原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乘势而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小康三原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