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围墙政治”的新路径
来源:人民论坛 更新时间:2012-04-14

 
王燕京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极善造墙的国家。从平民百姓的四合院到达官贵人的豪华宅邸,再到气势恢宏的皇家“祖屋”——北京故宫,无论内部设施奢侈或简陋,其外墙都尽力建得高大而厚实、周密而严整。这一文化衍射于经济,就表现为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衍射于政治,则表现为集权专制的“围墙政治”。

    神秘化、暗箱操作是“围墙政治”的典型特质

    “围墙政治”是形象化的表述,其真实内涵是“愚民政治”和“驭民政治”。人身与信息的封闭与隔绝是这种政治形态的一个突出特征。

    首先,在空间距离上,在统治阶级成员同下层民众之间设置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的政策,使官与民的界限日益固化,更加大了“围墙政治”之墙的厚度。

    其次,“围墙政治”的惯常运行方式是神秘化、暗箱操作。这就使“围墙政治”的一切环节都怕见阳光。从而,热衷于“围墙政治”的官员也都熟谙隐瞒真相、愚弄群众、混淆视听等种种“基本功”。“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等,是这种基本功的现代演绎。

    信息公开是在操作性层面大胆尝试人民民主的新路径新手段

    由于数千年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遗毒的冲击与腐蚀,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成熟不完善,由于我们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深刻,在个别地方和领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围墙政治”。如何破解“围墙政治”,则又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理解把握国际国内大局和世情党情新走向的基础上,找到了破解“围墙政治”难题、积极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十七大报告指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

    上述话语,表达了中央关于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路,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努力探寻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在操作层面大胆尝试人民民主的新路径新手段,并大胆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又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近期在全国推开的信息公开制度,就是一个能够打开“围墙政治”的缺口、并使之走向瓦解的有效手段。

    信息公开:终极指向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配合,各地方各部门各层次的信息公开文件也相继出台。这些举措的推出不是偶然的,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民主政治战略的策略展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效制度保障。以上诸种都指向一个积极的归途,就是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信息公开有助于反腐倡廉,改善党风官风。凡搞腐败者,其所作所为都是见不得阳光的。其龌龊勾当之所以能够得逞而暂时不“得惩”,归根结底,是靠“围墙”的严实。如若把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过程始终置于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下,他们的腐败念头就很难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无形中避免了一部分腐败现象的发生,自然也就挽救了一部分边缘腐败分子。与腐败分子的心态相反,一切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好干部,都必然赞同信息公开,因为他们希望更多人在更大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工作,配合自己的工作,以期实现工作成效的最大化和人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因而,在防止腐败的同时,信息公开也会起到弘扬正气、改善党风和干部作风的积极作用。

    信息公开有助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由于隔绝了与外部的信息交换,一切“围墙政治”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矛盾,就是统治者手中权力的无限性和自身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以有限应对无限,决策失误是必然的,不失误是偶然的。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命运总是“押宝”在脆弱的偶然性之上,这是非常危险的。有了信息公开,决策就会处于决策关联者的审视之下,后者从本能上就不会允许不利于自己的决策通过。可以说,信息公开为决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纠错装置,是从“粗放”决策转向科学决策的一个有力环节。

    在肯定了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之后,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公开还只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初步尝试。其实际效果的显现还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它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有一个矛盾或许会成为制约信息公开效果的关键,即实施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围墙政治”的主体是同一的,都是政府权力机构及其组成人员。破解“围墙政治”的最终途径,还应该是使公民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产生和行使权力的一切活动拥有真正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