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明山
5月1日起,我国行政机关开始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是我国政府主动推倒政府与公众之间无形“围墙”的重要的政治性举措。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 “民可使听之,不可使由之”是我国封建社会进行愚民统治的重要手段。就是今天,一些发达国家往往出于信息的政治运用,也会有意地封锁一些信息,甚至编造一些假信息。
从理论上来讲,政府的公共性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权力来自人民。在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十分发达,政府不可能垄断信息。但是,如果政府不主动地推倒这堵“围墙”,仍然不能保证公民的知情权。
近年来,我国政府建立政府网站,逐渐公开政府信息。在制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之前,采取多种方式发布相关信息。现在,又以行政法规形式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逐渐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打破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无形“围墙”。政府信息公开使传统的政府单向行政模式转变为政府与公民互动、保证公民知情权的双向互动模式,是政府将自己定位为人民公仆角色的转变,是政府民主行政、文明行政的重要步骤,也是我国促进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举措。
“官民互信”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出各种奇迹
政府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为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政府信息公开不仅仅是推倒政府与公民之间那堵无形的“围墙”的问题,它也是一种号召力、凝聚力,是对人民的信任。
政府信息公开,公民知道政府干什么,怎么干,这是一种无形的号召,使公民参与到政府管理活动中,形成强大的支持政府的力量。每个中国人都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都有位卑不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都有非常强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是我国几千年历经劫难而不衰,屹立世界的力量所在。
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是民主行政的核心内容。但是,政府在无形的“围墙”中活动,公民不知情,就无法参与。这些年来,由于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我国公民主动参与意识普遍增强。比如,1998年抗洪救灾、2003年非典、今年抗冰雪灾害、奥运火炬传递,尤其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于政府公开抗震救灾的信息,产生了无比强大的号召力、感召力和动员力,全国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亿万中国人自觉地行动起来抗震救灾,捐钱、捐物、献血,许多志愿者主动请缨,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在巴山蜀水间谱写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慷慨壮歌。这种伟大的力量来自他们知情,源于政府对人民的信任,政府相信人民是权力的主人,是政府的力量所在。民为政本,一个相信人民的政府,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能够创造出各种奇迹。
政府信息公开,可以吸引公民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保证政策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同时,可以弥补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的人力不足、资源不足、信息不足和能力不足,极大地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密切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信息公开不是官样文章
把公共权力置于公民的监督之下,是高效行政、廉洁行政的根本保证。公民有监督权,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这也是权为民所用的具体体现。
权力必须用权力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对于政府的监督,除了有执政党的监督、专门监督和领导监督,还有立法机关进行的监督。但是,这些监督方式不能代替公民的监督。这种监督权是公民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政府和官员的行政行为,他们看得很清楚。对政府和官员的行政行为的评价,臧否得失,中肯恰当;毁之誉之,褒贬适度。但是,其前提是公民必须有知情权。我国各种监督机关对政府的监督不能说不力,但是目前有一些官员依然铤而走险、知法犯法、贪污腐败,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民缺乏真正的监督权。
公民行使监督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从根本上改变某些行政机关高高在上的衙门作风。政府公开信息,使公民能够知道自己的利益之所在,从而行使监督权,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颇,能够及时予以指出,要求政府予以纠正。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是我国民主行政的划时代的举措。它不是官样文章,不是用来作秀的。可以肯定有的人不喜欢它,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阻力。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作为行政法规,各级政府必须执行。有的人认为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我要说关键是政府开始主动拆除和公民之间的无形“围墙”。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会越来越高,公开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多,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也会越来越有保证。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