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 建成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
来源:华龙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扩大开放,搞好软硬环境是基本功。只有真正优化环境,才能产生吸引力,从而抢占先机,争到好项目。必须从长计议,从基础做起,从中外企业和各类人才对环境的主要需求做起,逐渐形成有重庆特色的综合环境优势。

  ●重庆要建成内陆开放城市,必须走“软硬兼备”、“以软补硬”的路子,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最好的投资环境就是让投资者受益的环境。一家企业挣了钱,其他企业就会趋之若鹜,不请自来。

  ●要建立透明、公正、务实、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公平享受政策和服务,大幅降低“人际关系成本”。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推进政务公开,最大限度地取消行政许可,进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对重点项目进行全程“陪护”,使重庆成为内陆审批少、服务好的城市。要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杜绝行政行为的随意性、无序性,确保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积极营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强化“兑现比承诺更重要”的意识,不折不扣兑现承诺和优惠政策,让投资者安心、顺心。

  不折不扣兑现承诺和优惠政策,让投资者安心、顺心

  现状有三大不适应

  目前,重庆在建立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营造最好的投资环境方面有三大不适应:

  首先是行政体制不适应。目前,重庆市一些政府部门仍然持一种管理心态和态度,对待投资者诉求、服务的意识始终增强不起来,忽冷忽热或先热后冷。受利益驱动,有利可图时几个部门都认为自己有权力和义务管,造成多头管理,以管争利;而问题出现时相互踢足球,让投资者不知到底该找谁。这给投资者造成一个极不好的印象,认为到重庆一些政府部门办事困难,成本高、效率低。

  其次是思想观念不适应。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个别部门缺乏灵活和变通。

  最后是公务员队伍不适应。有的政府部门的个别公务员,无论是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工作态度,还是知识结构、创业精神等,与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都有不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新的学习和改进。

  民企盼五方面改善

  建立一个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对重庆民营企业来说,主要是希望改善五个方面的软环境。

  一是改善政策环境。要把发展民营经济纳入各级政府、各级部门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加大扶持力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用地难等问题。

  二是改善政务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对民营企业多服务、多帮忙、多设路标,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

  三是改善法制环境。把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服务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对各种巧立名目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坚决查处,为每一位到重庆来的投资者创造一个安心创业、放心赚钱的环境。

  四是改善市场环境。确保重庆市场是一个守法、诚信、开放的市场。

  五是改善社会环境。让民营企业家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发展上有动力。

  “JQK”现象折射重庆差距

  目前,助推重庆经济发展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三驾马车中,外资企业是“短板”,打造最好的投资环境,其目的就是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服好务,最终促成三驾马车共同发力,把重庆的经济总量做大、做强,提高重庆在西部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现在,重庆招商引资的氛围很浓厚,但把企业招进来之后,如何为这些企业服好务?“JQK”现象,以及“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说法,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重庆投资环境方面的不足。

  还有一个就是诚信问题,包括政府诚信、市场主体诚信,以及市民诚信,都直接影响投资环境的好与坏。

  营造五个子环境

  作为经济户口的管理部门,市工商局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全市工商系统要树立亲商、安商、富商、助商的服务意识。一方面,要在区县政府的招商引资过程中,主动全程介入,实行全天候零距离服务;另一方面,要发挥工商部门管理全市经济户口、联系市场主体广的优势,为招商引资搭好台,实现政府主导、工商搭台、企业唱戏的招商引资格局。

  其次,全市工商系统要为打造最好投资环境营造六个子环境。

  一是营造便捷高效优质的市场准入环境,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环节,实现所有内资、外资企业,国有、民营企业,只要手续完善,当天就办结,手续复杂的,也要在三天内办结。

  二是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降低企业的人际关系成本,无论是内资、外资企业,还是国有、民营企业,只要在重庆,都一视同仁,不搞地方保护主义。

  三是营造企业商标品牌的成长环境,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驰名商标,为重庆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同时也引导外资企业申请中国驰名商标。

  四是营造市场主体的诚信环境,充分利用由市工商局牵头,由36个部门参加建成的重庆市企业联合征信系统,为重庆招商引资提供基础的信用数据。

  五是营造消费安全放心环境,开展重庆公共服务领域公共服务消费满意度调查,通过解决公共服务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地区消费安全放心城市。

  六是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继续推进和完善股权出资/出质登记政策,为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服务。

  建立一个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首先,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让投资者来了就不想走。这绝不是建几座高尔夫球场、几座国际医院和国际学校那么简单,而是从人的生理、心理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对本地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商务环境来一次全面的提升。

  比如有一个投资者准备在重庆发展,我们就要考虑他最担心的是什么,是政策不透明、审批效率太低,还是吃拿卡要、“J、Q、K”;是交通不方便、综合物流成本过高,还是没有足够的市场、人才支撑。总之,方方面面都要提前考虑到,然后主动把这些可能引起投资者担心、顾虑的问题解决掉。

  其次,在投资方向方面,同样需要以人为本。过去我们引进外资流行的是“绿地投资”,让外商从头开始把项目做起来,并没有考虑到投资者都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见到效益的,并购、改组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好的资源不舍得拿出来让外资参与,拿出来的往往是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好办的那部分资源,对投资者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来说,就是缺乏合作诚意。

  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尚有继续深化的空间,与“使重庆成为内陆审批少、服务好的城市”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为了缩短差距,市建委将在五个方面深下功夫:

  一是对市建委保留的11项建设项目类行政审批事项作进一步清理。

  二是进一步研究管理权限下放问题,科学合理地界定市和区县分工。

  三是探索行政许可评价机制,对实施行政许可的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对管理相对人带来的经济负担、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行政管理目标等进行分析,及时向立法机关提出处置建议。

  四是进一步创新审批方式,配合市级有关部门完善主协办工作制、超时默许制、审批结论不规范默认制、联席会审制,探索网上审批方式,建立和完善网上公示、查询、下载、申请、审查、催办、投诉和送达等功能。

  五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办结告知制、办结回访制和公务留言制。

  现在,在投资环境的打造上,我们思想上存在着想企业不够、想市场不够、想外地不够的问题;工作方法和服务上存在着因循守旧,创新不够的问题,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研究不透彻、运用不灵活,对新情况、新问题调研不充分,分析不深刻,解决的办法不多。

  今后,我们要多为企业着想,强化与国家部委的合作,多争取优惠政策,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在企业来重庆落户后,在生产线的建设、生产许可证的申办、以及检测技术和产品质量上进行把关帮扶;要加强市场监管,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为企业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

  重庆方向——营造最好的投资环境:

  政府服务不能不计成本

  讲求政府高效,就是要求我们的政府不能像过去那样不计成本地提供服务。目前,老百姓为何对某些政府部门的服务不太满意?其要害就在于这些政府部门向老百姓提供服务的成本太高。政府的服务成本就是老百姓的纳税钱,老百姓希望政府为他们提供廉价且优质的服务。换而言之,高效是行政管理的本来意义,它也是政府为民服务最本质的要求。

  “开明”,开放文明。它要求政府要打破神秘化,摒弃过去衙门式的工作理念,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工作作风;要求政府杜绝野蛮服务、强迫服务,要遵从老百姓的意愿来提供服务,提倡公务礼仪。

  五方面不足

  重庆行政管理体系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存在五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办事效率不高。虽然我市提倡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有多年,但与成都以及沿海省市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如行政服务大厅的“一站式”服务,重庆有时要在3天-5天左右才能办结,而沿海省市是马上办结。重庆部分政府部门的行政大厅,大多扮演的是“接待”的角色,而具体办结往往要交给相关部委办局。

  二是行政审批尚有进一步清理的余地。除了审批权有些该放的没放外,有些部门已经清理的审批权还有死灰复燃的迹象,这些都不利于重庆经济所面临的大改革、大开放环境。

  三是招商引资政策存在互相“杀价”。有的区县为了搞好招商引资工作,不与其它兄弟省市比招商引资的硬、软环境,而是比谁出的优惠政策最优惠,如在土地价格方面,以及税收减免方面。

  四是公务员尚不够开放。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最终要通过公务员来体现,而我市公务员在业务能力、对政策的把握程度,以及开放意识、服务意识都还有诸多不足。

  五是部分行政机构没有形成合力。以招商引资为例,各区县都设立有招商局或者招资办,市级单位还设立有涉外经济职能部门,这些部门如何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这都需要进一步改革探索。

  政府提供服务要干实事

  全委会提出,要通过建成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公平享受政策和服务,大幅度降低“人际关系成本”。那么,是谁在让各类市场主体没充分享受到“平等与公平”,是谁有能力(权力)干扰企业的决策和经营?答案只能是:某些政府部门及掌权的公务人员!这些部门及掌权的公务人员把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比如在审批项目的设置上反映出随意性,而这些审批权又可以变成收费权,这恰好是影响地方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建成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重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树立“时间就是金钱”的执政观,并让这种观念扎根于公务员的头脑中。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政府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就得掌握企业对时间的需求。

  二是要做到政务公开,保障企业的知情权。包括出台了哪些政策,以及政策有何变动,相关部门会对企业提供哪些服务,这些都应对企业及时公示告知。

  三是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有企业家说:“我不怕竞争,就怕竞争不公平。”政府对企业的考核以及奖惩都应持同一标准,不能搞差别对待。无论是内资、外资企业还是国营、民营企业,都应在发展起点上、发展壮大过程中享受到均等的机会。

  四是政府不仅要“嘘寒问暖”,还要干实事。政府提供服务,不仅是“微笑”、“端茶”、“引路”等简单的事情,还应该多干实事,做些实质性的工作,包括审批前置以及审批完成后的后续服务等。不仅在企业找上门时要服好务,还要主动走出去提供服务,比如对重点项目进行全程“陪护”等等。

  总而言之,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要求政府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不能留有余地,而是要毫无保留。不仅要注重行政管理体系的硬件设施建设,还要注重公务员素质等相关方面的人文软环境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降低企业的“人际关系成本”,使重庆成为内陆审批少、服务好的城市,让投资者安心、顺心。

  “不怕看不见的手,就怕闲不住的手。”要建立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降低人际关系成本,首要之举还得是更新观念。政府真正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公务员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投资者的公仆!这需要每个公务员都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振奋精神,克服懒散、官僚等衙门作风。同时,宣传部门也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每个老百姓都意识到,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从而让投资者感受到重庆良好的“软”环境。

  其次,要办好各区县的行政审批大厅和各部门的便民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推行网上行政审批,提高在线服务和电子政务水平;要对行政审批进行更为有力的监督,坚决革除“吃、拿、卡、要”现象,树立开放、阳光、透明、高效的政府形象,为重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改革不能“走走停停”

  直辖前,重庆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1,而这一数据在2006年变为4∶1,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人均收入方面,都市经济发达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者之间的比例为3∶1.5∶1,大大高于全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之间的差距。

  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跨越式发展,重庆的行政管理体系必须适应变化,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在改革方面不能“舒舒服服、走走停停”,否则必拖重庆改革发展的后腿。

  现有体系不适应大开放

  直辖以来,重庆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变,如在其他与重庆市面积、人口相当的中级省市还在实行四、五级行政管理层级时,重庆已率先在全国实现行政管理层级的扁平化——市、区县、乡镇三级,使重庆人口与公务员供养比为1∶58,仅此一项改革,每年就为国家节省近100亿元的“人头费”。

  但与当前的大开放,大“进”大“出”相比,重庆的行政管理体制还不完全适应。比如随着交通逐渐便捷通畅,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逐渐普及,以及市民素质逐渐提升,政府部门的相应机构没有及时调整,该设的机构没设,该撤的机构没撤。

  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

  必须“小”而“强”

  所谓“高效”,讲求行政投入与产出之比,讲究行政行为的有效性;所谓“开明”,要求政府不能以传统思维方式来待人、接物、处事,不能受到以前教条规定的束缚,如“肥水不流外人田”、“胳膊肘不往外拐”等,要敢为人先,只要是对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就要在重庆乃至西部地区敢做、敢干。

  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讲究“小政府、大社会”,这个“小政府”必须“小”而“强”。建内陆开放型经济,绝对不需要“僵化的、无参与”的封闭式政府,需要开放的、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具体而言:

  第一,政府的信息要体现共享性。让民众的疾苦可从行政信息中找到相应的支持,让他们有冤屈能都得到申述,同时也让企业能够获知政府的发展规划、投资状况、税收政策等,使政府的信息与公民共建、共享。

  第二,政府的行为要体现回应性。政府作为公民集体意志的代表,应做到对民众有求必应,不能不作为,或者消极作为。

  第三,政府的理念要体现包容性。现阶段,社会分层明显,收入差距明显,不同的主体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本土的、外地的和外国的,政府不能搞所有制歧视,不能搞地域歧视。

  第四,政府的设施要体现开放性。包括政府部门的停车场,以及通讯设施、体育馆、图书馆,在处于闲置时,都应让政府以外的民众、企业有偿或者无偿使用,使民生特别是文化民生得到关注与满足。

  第五,政府的行政人员要体现流动性。无论是厅局级或者处级干部,都应具有流动性,让政府能够随时引进人才,增添系统的新鲜血液,引进新理念、新背景、新视角。包括城乡之间也应实现人才流动,让政府公务人员有进有出,从而保证政府的活力和行政效率。

  第六,政府的行政过程要体现参与性。包括宜居重庆、森林重庆等的建设都要允许民众参与,不能由政府单方面唱“独角戏”。同时,在城市规划等方面,也应尽量做到“集民智、用民力”。

  我们将继续推行“阳光规划”——倡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今后,不仅要在工作形式和范围上下功夫,还将简化公众参与的手续和环节,降低公众参与难度。

  指标说话

  GDP指标:目前,重庆GDP仅占全国的1.7%,排在第24位,大体是上海的1/3,广东的1/8,GDP总量和过去5年增速均处西部“中游”。人均GDP为14622元,列西部第3,不及全国的80%,而京津沪已经分别达到56044元、45829元、65348元。

  利用外资:近10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45亿美元,同期京津沪分别达到356亿美元、311亿美元、536亿美元;深圳和苏州更高歌猛进,分别达到了341亿美元、521亿美元。近10年,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5个省市1/4以上的工业投资、接近40%的工业增加值和新增就业、60%的出口由外资企业创造。

  结论:当一个系统自身活力发挥到极限,要实现更好更快、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借助外力。当前,世界范围的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明显,重庆拥有综合要素优势,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要开放,就要建成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

  现状点击

  某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有点“J、Q、K(勾、诓、卡)”。

  民营企业头上有“三座大山”:贷不到款、得不到文件、进不了政府大门。

  我们享受的就是“次国民待遇”。虽然公交车站没有只能停靠国有公交车的规定,但民营公交车还是撞上了“玻璃门”——很多车站偏偏就不允许民营公交车停靠。

  ——以上摘自重庆民营企业家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结论:“J、Q、K”现象、“三座大山”以及“次国民待遇”等说法,或多或少地反映出重庆在投资环境方面的不足。

  建立一个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必须三管齐下。

  首先,必须要强化培训,提高各级官员的素质,这是建立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

  其次,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制度的转型和创新,这是建立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关键。

  最后,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并积极营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这是建立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基础。

  (记者王海达、杨永芹、曾智、项菲菲、李湉湉、廖雪梅、陈钧、戴娟采写,图片由本报摄影部提供,制图赵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