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人事厅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政务公开精神,以公开透明、便捷高效、优质规范为目标,突出职能转变、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三个重点环节,抓好公共服务大厅和网络两个载体,不断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丰富完善服务功能,初步建立起满足人才就业、创业创新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办事地点由政府大楼转到网上和服务大厅、办事过程由神秘封闭转向公开透明、办事方式由照章办理转为主动服务、办事内容由传统人事管理转为满足人才成长发展的服务需求。
目前,黑龙江人事编制信息网与市、县互联互通,建立了政策法规信息咨询、业务办理、培训教育、团队协作和服务递送五大平台,形成服务导航、在线办理、在线咨询、办理查询、交流互动、投诉举报、网上信访、表格下载、人事动态、舆情分析、智能问答、征求意见等20多个窗口,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军转安置、人事考试、人员调配等61项人事工作内容和办理结果全部在网上公开进行;省人事编制公共服务大厅和市、县人事编制公共服务大厅或窗口通过网络联接,面对面地办理各项业务,实现了远程即时服务和现场直面服务互为补充。据不完全统计,省市县人事网站访问总量达到1600万人次,到大厅直接咨询办理的有200多万人次。受到群众和社会各界欢迎。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进行“自我革命”
推行办事公开,表面看是办理方式、工作形式的改变,实质上是行政权力、单位职能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是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造与构建,是机关内部的一场“自我革命”。
(一)抓观念转变。讲政务公开,大家都赞成,但自己做起来,会遇到不少思想障碍:一是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一些认为“当官就得有权力,老百姓求我是理所当然的”;二是怕自身利益受影响。很多人担心“一切都公开办理了,别人就不来求我,自己与社会联系就少了,想找人家办事也就不方便”。针对这些认识和顾虑,厅党组组织全厅上下围绕“公务员的本质是什么”、“政府招录公务员干什么”等问题进行讨论。反复强调为老百姓服务是公务员应尽义务,只有舍弃个人小利,才能换来形象改善、群众拥护的大利。结合公务员法学习,强化公仆意识和大局意识,使干部职工对这项改革从勉强服从逐步转到自觉支持,再到积极推动。
(二)抓职能调整。人事部门职能有很多还是按计划经济体制要求配置的,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行调整。我们对人事厅的职能先后进行三次梳理,对应取消的取消、能下放的下放、该转移的转移,属于宏观管理和服务性职能加以强化,使行政审批与许可事项由过去的35项减为13项。在此基础上,大力消减行政收费,降低收费标准。非法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给予群众的就高不就低、能多则多,从群众收取的就低不就高、能免就免;免不了按成本核算。近几年仅厅机关每年减少收费200余万元。
(三)抓流程再造。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将机关中面对社会的行政审批、许可和服务的职能从各个处室分离出来,将分散在各个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集中起来,而后进行职能整合,以方便群众为原则,重新设计工作流程。考试录用、职称评定、人事调配、人事代理、档案调入、机关事业单位技工考核及社会保险、工资审批、证书发放、合同鉴证等39项工作都按服务对象的需要,改进了办理程序。
二、 创新载体,转换机制,建立便民服务体系
(一)建立公共服务大厅,实行窗口式服务。一是按“一单式”受理、“一站式”服务的要求,简化办理程序、规范服务标准。省人事公共服务大厅设置22个窗口,各窗口之间按运作程序实行项目联办负责制,明确规定办理标准和时限。现场不能即时办理的,通过网络传递到业务处室限期办理。凡来大厅办理业务的都将自动产生服务编号,凭借服务编号在互联网上可查寻办理情况。二是按运转协调的要求,改变管理体制。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分别来自相应的处室和事业单位。他们与原单位的人事关系不变,业务上继续接受原单位的指导,但工作关系在服务大厅,日常管理和考核由大厅负责。
(二)利用信息网络,延伸服务触角。经过不断开发改进,黑龙江人事编制信息网正由初期的信息发布、业务办理为主的“24小时网上人事厅”,逐渐向多功能、全覆盖、人性化的“网上人才家园”发展。目前,已建立起五大服务平台:政策咨询平台,受理解答各类人事咨询;业务办理平台,在网上办理各种人事业务;培训教育平台,提供即时互动式培训服务;团队协作平台,各类人才可用它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协作团队进行交流研讨;服务递送平台,利用全省人事系统互通的173个节点及网通公司的营业点,可将服务延伸至社区、乡镇人才手中。从去年开始,我们建立了舆情分析、智能解答等系统。网页设计,也按照群众要求,不断改进。 互动服务、网上直播、便民问答、信访投诉、征求意见、热点探寻等栏目,与群众走得越来越近。在省政府信息办组织的专家测评中,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互联网网站”。
三、丰富内容、拓展领域,推进公共服务与时俱进
社会在发展,群众需求在增长。我们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作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则,不断在服务内容的深化、拓展和提升上下功夫。
(一)拓展服务内容,开发满足社会需要的服务项目。一是围绕人事业务发展,增加服务栏目。如在网上设立新农村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廓、东部煤电基地建设以及支柱产业的人才技术供求项目库和信息服务窗口。二是按照服务对象,细化服务项目。细化了农村实用人才、高校毕业生、企业经营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离退休人才等服务项目。三是根据用户特点,设立服务产品。如完善网上培训课程,开设乡镇长培训、“653”工程培训、留学回国人员登记等服务系统。
(二)扩大服务范围,努力构筑覆盖全省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一是统筹规划部署全系统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召开全系统政务公开工作会议,制定《全省人事系统政务公开要点》,指导各市、县(区)全面规范地开展公共服务,并在人员培训、经费投入、设备更新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努力向企业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延伸。将人事人才网站与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网站陆续联通,针对单位需求增设服务内容,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训、职称评审及相关信息等方面提供服务。三是积极与外省市联系合作。黑龙江人事编制信息网与10余个国家级人事人才网站、所有的省及省会级人事人才网站做了链接,互通人事信息、开展人才合作,远程提供人事人才公共服务。
(三)提升服务层次,构建全省人事人才数据中心。在深入调研、系统论证的基础上,筹建全省人事人才数据中心。主要建设思想是,以工资数据为核心,整合目前已有的人事人才数据,进而形成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外国专家、统发工资、军转干部、离退休人才、在校及毕业生、流动人才及人事政策法规等九类基础数据库。全省人事人才数据中心建成后,可以提供权威、规范、准确的人事人才基础数据和资料,将在更高层面上服务于领导决策,服务于我省经济社会建设。
四、建章立制,加强培训,确保规范有序运行
为确保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规范有序、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我们加大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力度,建立起一套公开服务的管理制度。
(一)建立信息更新制度。出台《政务公开工作意见》,建立信息公开与同步更新维护机制,明确门户网站、集中查阅点的信息发布、更新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建立信息查询制度,明确即时受理,及时答复和办理。
(二)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制定了考核办法,把开展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工作纳入机关目标管理和年度考核。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定期进行检查,对照规定的内容、程序、方法等随时进行督促。此外,公共服务大厅还建立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等8项工作制度。建立外部监督机制。通过语音服务热线(82651234)、网上开办评测专栏、邀请新闻媒体对社会关注度高的人事工作全程报道等形式,加强工作监督。
(三)坚持进行人员培训。人事编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对干部素质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工作人员不仅要懂业务,还要会计算机操作;不仅要懂原来处室的业务,同时还要熟悉整个人事工作内容,当好“全科大夫”。为此,我们坚持两周一次的学习报告会制度,举办多期培训班,聘请专家学者做学习辅导讲座,帮助大家全面提高素质。
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坚持下去,发展得更好,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加便捷、优质、规范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