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县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来源:滦县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今后五年,是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有计划、科学地发展全县教育事业,提高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关系到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的精神,特制定我县 “十一五”教育发展远景规划。

一、“十五”时期教育发展成就与 “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我县教育“十五”发展成就

——基础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进一步加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等教育入学率达99%。 2001年、2004年,我县先后两次顺利通过省政府“普九”复查验收,分别被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集体”、“2004年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先进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6%,高考上线率在唐山市名列前茅,连续几年被评为“高中工作先进县”。学前教育普及率基本达到省市标准。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4%。同时,我县共投入资金1.45亿元,用于学校硬件建设,全面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

——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明显。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十五”期间,兴建了新城晨光艺术、小天使两所私立幼儿园,建成了海阳私立学校,多元化办学体制初步形成。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长岗位目标责任奖惩机制,建立起了“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机制,对全县中小学校长实行全员聘任制,对中层以上干部全部实行竞争上岗、聘期签约式管理,全面推行了教师聘任制。

——学校布局调整取得实效。“十五”期间,依据“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开展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县共完成127所农村学校的撤并任务。到2005年,全县共有高中6所,职业学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电大、私立“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教中心各1所,初中30所,完小104所,分小17所。

——素质教育取得新突破。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各级各类学校更加重视教育科研,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以学校体育工作改革为突破口,创意推出了“两个大课间”活动。2002年,全国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大课间活动观摩研讨会特殊贡献奖”。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成效显著。“三教统筹”呈现生机,到2005年,职业教育学校有县职教中心和县卫生中专学校,在校生5860人。成人教育坚持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科技下乡”和农业产业化培训活动,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

(二)教育所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

——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为我县教育加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教育对于县域经济的重大作用日益明显,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在各级党委、政府得以确立,政府的教育投入将继续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必将调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投入,为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现我县新时期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对教育加速发展提出了紧迫要求。保持我县经济持续跨越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需要更加紧密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从根本上要求进一步扩大教育规模,扩展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形式多样化。

——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教育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信息技术正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加速了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网络教学等远距离教育、多媒体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和方法,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教育效益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的基本矛盾与主要问题

当前,我县教育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扩大受教育机会的强烈愿望,与教育实际供给能力不足构成现阶段教育发展基本矛盾;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受财政紧张状况的制约,政府的投入水平较低,社会力量办学明显不足,难以有力支撑教育培养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受人才选拔模式的制约, “应试教育”尚未根本改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克服与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全力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保障。

——“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发展的指导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教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办学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公平、公正性原则,坚持为社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滦县”服务的原则。

(二)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县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目标是:全面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较大幅度的增长和教育教学质量较高层次的跨越,综合办学实力、教育教学水平在省、市居于前列。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民办教育有较大程度发展,逐步形成符合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格局。

三、“十一五”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学前教育

“十一五”期间,县城要建成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每个镇都要建成一所达到省颁一类园标准的镇中心幼儿园,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与服务区内的小学基本相匹配。县城幼儿园与镇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省颁一类园标准。农村幼儿园全部达到二类园标准。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0%以上。实行持证上岗。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2%,巩固率达到95%以上。

主要建设项目见下表:

滦县“十一五”期间幼儿园建设项目年度规划表

年度
 建设内容
 建设地点
 建设年限
 投资(万元)
 
2006
    新城建省级示范园  
 新城
 2006
 300
 
小学撤并后的闲置校舍改造为镇中心幼儿园或独立园5所
 撤并后小学原址
 2006
 25
 
 完善校跨园70所
 
 2006
 140
 
2007
 县城幼儿园全部升二类
 
 2007
 50
 
小学撤并后的闲置校舍改造为镇中心幼儿园或独立园 8所
 撤并后小学原址
 2007
 40
 
提高校跨园档次,50%达到三类园标准。
 
 2007
 50
 
2008
 小学撤并后的闲置校舍改造为镇中心幼儿园或独立园 5所
 撤并后小学原址
 2008
 25
 
县城幼儿园50%升一类。
 
 2008
 50
 
6所镇中心幼儿园升一类
 
 2008
 30
 
农村幼儿园全部达三类
 
 2008
 50
 
2009
 小学撤并后的闲置校舍改造为镇中心幼儿园或独立园 5所
 撤并后小学原址
 2009
 25
 
县城幼儿园全部升一类
 
 2009
 50
 
4所镇中心幼儿园升一类
 
 2009
 20
 
农村幼儿园50%达二类
 
 2009
 50
 
2010
 小学撤并后的闲置校舍改造为镇中心幼儿园或独立园 4所
 撤并后小学原址
 2010
 20
 
所有镇中心幼儿园达一类
 
 2010
 10
 
农村幼儿园全部达二类
 
 2010
 50
 

(二)义务教育

加大管理体制改革,撤销镇教育办,在全县推行”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同时,大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综合水平,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使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儿童完成率达到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在校生年巩固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8%以上。

1、逐步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工程,加快县直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加强全县中小学的配套建设,实行“一校一品一特色”项目建设。主要建设项目见下表:

滦县“十一五”期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项目年度规划表

年度
 建设内容
 建设年限
 投资(万元)
 备注
 
2006年
 改造农村中小学500间破旧校舍
 2006
 500
 翻建或拆除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期工程
 2006
 1600
 
 
10所花园式、5所园林式校园建设
 2006
 30
 
 
2007年
 改造农村中小学500间破旧校舍
 2007
 500
 翻建或拆除
 
九年一贯制学校二期工程
 2007
 2200
 
 
10所花园式、5所园林式校园建设
 2007
 30
 
 
2008年
 10所花园式、5所园林式校园建设
 2008
 30
 
 
消除新出现的危房
 2008
 100
 翻建或拆除
 
2009年
 10所花园式、5所园林式校园建设
 2009
 30
 
 
消除新出现的危房
 2009
 100
 翻建或拆除
 
2010年
 10所花园式、5所园林式校园建设
 2010
 30
 
 
消除新出现的危房
 2010
 100
 翻建或拆除
 


2、依据城乡生源变化规律与学校分布特点,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撤消在校生低于250人的农村小学27所,就近并入片内初中,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中心校规模将达到500-1500人。初步计划为2006年撤并5所,2007年撤并8所,2008年撤并5所,2009年撤并5所,2010年撤并4所。闲置校舍改造为农村独立幼儿园,发展学前教育。

3、在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服务辐射范围,解决偏远学生住宿问题,兴建“农村寄宿制”学校。主要建设内容见下表:

滦县“十一五”期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年度规划表

年度
 建设目标
 投入(万元)
 备注
 
2006
 7
     175
 
 
2007
 7
 175
 
 
2008
 10
     250
 
 
2009
 8
 200
 
 
2010
 8
 200
 
 


(三)普通高中教育

坚持“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社会参与、学校自主”的发展方针,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多元化办学。围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统筹规划优质高中发展,多形式扩大优质高中资源。到2010年,全县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

主要建设项目见下表:

滦县“十一五”期间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建设项目年度规划表

年度
 建设内容
 建设年限
 投资(万元)
 备注
 
2006年
 改造八中76间危房
 2006
 120
 建北京平或楼房
 
2007年
 改造十中40间危房
 2007
 80
 建楼房
 


(四)职成教育

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职业学校人数同普通高中人数比例达到1:1。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重点抓好以县职教中心、县卫生中专学校为主的各类中等技术工人的就业培训,年就业培训率达到85%。农村重点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新增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5%,全县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全县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由目前的74%提高到100%。落实完善就业准入制度,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获得学历证书、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要达到100%。

(五)教育现代化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上齐微机室和语音室,微机与英语教学普及率达到100%。县直学校全部实现班班多媒体,建成规范的校园网。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装备多个多媒体教室,建成校园网。全县优质普通高中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一中、二中装备进入国家先进校行列。完善、扩建县教育信息中心,实现高速互联校校通。

主要建设项目见下表:

滦县“十一五”期间教育现代化建设项目年度规划表

年度
 建设内容
 建设年限
 投资(万元)
 备注
 
2006年
 装备微机室30个,县直学校补充微机110台
 2006
 434
 2005年800万设备到位后
 
装备普通教学仪器
 2006
 350
 
更新添置县直学校图书
 2006
 84
 
2007年
 装备多媒体教室47个,县直学校补充装备8个微机室,装备400台教师用计算机
 2007
 452
 
装备普通教学仪器
 2007
 300
 
农村中小学更新添置图书、上齐电子图书馆
 2007
 230
 
2008年
 一中、二中装备多媒体教室110个,二中装备校园网1个,初中、小学配备教师用微机300台
 2008
 480
 一中、二中实现班班多媒体
 
装备普通教学仪器
 2008
 250
 
县直中小学实现图书微机管理
 2008
 38
 
2009年
 县直学校装备多媒体教室166个、规范校园网6个,农村中小学装备44个多媒体教室
 2009
 794
 县直学校实现班班多媒体
 
装备普通教学仪器
 2009
 200
 
农村中小学实现图书微机管理
 2009
 210
 
2010年
 补充微机1350台,装备网络会议1套150个点,44个学校建成规范校园网
 2010
 1533
 全县微机室达到生均1机
 
装备普通教学仪器
 2010
 151
 


(六)师资队伍

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的数量和知识结构,满足教育规模发展和国家课程计划落实的需要。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2%,研究生学历达到1.5%;初中达标率98%,本科学历58%;小学达标率99%,专科学历75%。

四、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提高教育对社会的贡献率、提高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根本,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1、强化依法治教,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普法工作,提高广大师生法律素质和法制意识。全面开展“依法治教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形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现代学校制度。

2、继续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改革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探索建立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逐步规范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职能,依法保障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统筹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3、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完善对镇政府教育工作的综合性督导评估,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对镇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4、坚持教育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发布体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的教育行政管理新体制。

(二)完善基础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1、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责任。按照省政府冀政〔2005〕52号《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的通知》精神,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监测、评估和奖惩制度。学校预算外资金发挥学校财务管理中心的职能作用,实行专户管理,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各类学校收费缴入专户后,按照省、市有关规定,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全部用于教育。

2、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政府对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中小学在校生生生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照省规定标准足额安排财政预算内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及时拨付,并逐步增长。优化县财政支出结构,将教育作为财政支持的重点,所需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优先安排。对于一般预算收入超收所形成的可用财力,按年初预算同比例用于教育。建立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专题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执行情况制度。

3、城市教育费附加按时足额征收到位,全部拨付教育部门安排使用。从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中至少提取1-7%用于中小学校舍修缮。从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不少于20%比例的资金,用于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和补充学校公用经费。

4、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与标准,将公办中小学编制内教师工资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设立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

5、建立和完善校舍定期勘查、鉴定工作制度,将维护、改造和建设中小学校舍纳入事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所需经费纳入当地政府预算。在城市成片新建住宅小区或旧城改造时,按省规定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和幼儿园。

6、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生活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

(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1、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在经费、招生、教师管理和办学自主权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民办学校奖励制度,推动民办学校持续发展。
     2、根据生源变化、择校需求,兼顾布局的合理性,控制民办小学与初中学校总量,鼓励兴建民办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3、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统筹协调与指导,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四)加强用人制度改革

1、严格执行省编制、教育和财政部门制定的新的编制标准,每年进行一次核定和调整,在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建立服务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编制管理体系。合理定编定岗,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保证教师编制占教职工编制总数的80-85%。严把教师入口关,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和新聘教师试用制。

2、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继续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中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完善解聘辞聘制度。成立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将事业单位未聘人员纳入社会保障。

3、建立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补贴制度,鼓励县城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学习锻炼,强化城乡师训课程及教学的交流,平衡城乡师训环境。依托县直学校师资优势,开展对农村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

(五)建立健全教师教育体系

1、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入职教育、学历提高教育、专业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制度。

2、整合各类教师培训力量,建设各级师资库和专兼结合的教师教育队伍。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要形式,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促进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网络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和脱产进修等多种形式,提高学历层次。

3、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培养更多的学术带头人,完善校长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培训研修制度。

(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做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工作。倡导“实践中体验自我,感悟中塑造人格”的德育理念,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学科教学渗透为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文化艺术教育为陶冶,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科学规范管理为保证,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新格局。

2、实施“课程建设计划”,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改革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加强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工作。

3、加强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较为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4、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挖掘整合我县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入学校德育教学中,提高各类教育实践基地的教育实效。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网络教育条件下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加强学校的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建立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七)建立和完善职成教育运行机制

1、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建立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培训制度、学历文凭与职业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加大政府对就业准入制度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劳动者就业前或上岗前接受必要职业教育的制度。

2、实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管理,打破部门界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态。加强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对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规范新开设专业审批制度,减少重复设置专业;联合农业、科技和劳动等部门,有效利用职教中心和卫校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其“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作用,把2所学校办成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用人才培养培训中心、科技示范推广中心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基地;在县职教中心成立“滦县职业中专技校”,提高我县职业教育竞争力。

3、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培训,利用好项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设备设施的建设,创建优势名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