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变小,战斗力变强——中国军事大变革
来源:半月谈 更新时间:2012-04-15


    “这支军队规模越来越小,战斗力却越来越强。”曾多次到中国军营参观采访的一名外国记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外国记者眼中的这一变化,只是人民解放军打赢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和“打赢什么样的战争,怎样打赢战争”的过程中,先后诞生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与胡锦涛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指引着国防和军队建设在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编制构成———从“软、懒、散”到“精干、合成、高效”

    1978年,邓小平针对“文革”对军队建设的破坏,曾形象地指出:我们军队的状况,还是1975年讲的,就是三种状况:软、懒、散;五个字:肿、散、骄、奢、惰。

    以“消肿”为突破口,邓小平大刀阔斧地裁减军队员额,由此推进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3次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兵员总额从1975年前高峰时的611万,减到1985年后的300万。

    如此大规模的裁军,会不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压缩军队规模,不单纯是减少数量,还要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研究部主任滕建群说。

    人们注意到,在中国大裁军的舞台上,上演的并非简单的大裁员,而是战略性结构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解放军相继有7个兵种消失,一批新的兵种和专业又不断产生,其中包括海军陆战队、陆军航空兵、特种侦察兵、陆军防空兵等。人民军队的编成结构向着“精干、合成、高效”的目标快速发展。1997年9月,在百万大裁军之后,中央军委果断决策,又裁军50万;2003年9月,中央军委再次宣布裁减军队员额20万。

    2005年岁末,始自2003年的裁减军队员额20万任务如期完成,人民解放军总员额降至230万。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人民解放军正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出重要步伐。

    军事训练———从“三打三防”到“打赢信息化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的军事训练在探索中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从上世纪50年代的正规化训练,到60年代的“大比武”;从70年代的“三打三防”训练,到80年代的合同战役战术训练;从90年代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目标的训练,到新世纪新阶段以打赢信息化战争为目标的训练。人民军队紧扣时代脉搏、紧随战争演变、紧贴使命任务,迈开了从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步伐。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根据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人民军队不断完善军事训练指导方针和训练内容,掀起了一波波练兵热潮。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逐步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模式。

    2007年盛夏,在蓝天,在大海,在深山密林的导弹阵地,在长城内外的千百个演兵场,一场着眼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活动正深入展开———陆地猛虎、海上蛟龙、蓝天雄鹰、空中神箭联为一体;战场感知、指挥控制、信息对抗、火力打击高效聚合———实兵、实弹、实装的诸军兵种联合演习,勾画出一幅陆、海、空、天、电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全景图”。武器装备──从“门类齐全”到“升级换代”

    和平,需要强大的盾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重视尖端武器研制的同时,加大了常规武器的更新换代,我军的装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我国已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和独立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总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说。2007年初,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歼─10飞机公开亮相,举世关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生产这一水平战机和武器系统的国家。到“十五”期间,我军初步形成了主战装备、保障装备和电子信息装备协调配套的武器装备体系,总体上实现了由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转变;国防科技工业实现了由仿制为主向自主研发为主,由第一代、第二代为主向第三代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目前,人民解放军已初步建成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陆军装备体系,空海结合、适应近海防卫作战的海军装备体系,空地结合、攻防兼备的空军装备体系,核常兼备、慑战一体的第二炮兵装备体系,综合集成、一体化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体系。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建设在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后勤保障──从“自成体系”到“三军联勤”

    2007年建军节前夕,一条军队换新装的新闻引起了国内外民众的极大兴趣。这次换装除了规模大、品种全的诸多特点外,新一代军装所具有的人性化特征被人们津津乐道。

 

我路军新版军装[资料图片]

 

穿着新版军装的三军仪仗队[资料图片]

    今天,与军服一样,官兵的食、住、行、医都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基层官兵的饮食结构已由温饱型发展到了营养型;边海防一线,昔日的木制、铁塔式哨楼,已被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哨楼所代替;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把全军各级医院连在一起,患病官兵不论身处何方,都能很快得到专家诊断……“我们现在住上了保温房,吃上了新鲜菜,每天还能吸上一小时氧。”驻守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驻兵点———喀喇昆仑山神仙湾哨所的潘晓宇通过长途直拨电话告诉记者,他今天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保障有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后勤保障领域最深刻的变革,还是后勤供应体制的改革。从自成体系到三军联勤、从自我保障到社会化保障,人民军队后勤保障也在面向市场的转变中朝着既定目标推进。如今,全军5000多个营区实行供水、供电、供热等社会化管理;96%的军队被装物资由社会提供。全军各部队还撤销了2000多个食堂的人员编制,60多万人的饮食保障改由社会承担……一个新的后勤保障格局,已经展现在三军将士面前。对外交往──从“谨慎保守”到“开门建军”

    2007年,“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举行。中国军队首次成建制、大规模、多军种、远距离赴国外参演。

    联合军演、维和行动、国际救援……曾经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国外视为“谨慎保守”的人民解放军,越来越频繁地走出国门,承担起对地区和国际安全的责任,展示中国军队日益开放和自信的形象。有专家认为,中国军队的开放和透明表明,中国军队已经迈入“开门建军”时代。从1985年开始,中国海军走出国门,驶向世界。2002年,我海军舰艇编队首次环球航行。至今,人民海军已先后20多次出访五大洲40多个国家,而5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舰艇编队、300多艘军舰也把友谊使者的身影留在了美丽的中国军港。以日益频繁的海军出访为标志,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军事外交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军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孙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