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苏北某地,南京军区某弹药仓库水陆空多点弹药运送演练如火如荼:运河码头,20辆满载弹药的卡车与民船进行卸载对接;铁路站台,10多台叉车源源不断把弹药装上列车;驻地机场,官兵与民航人员一道研究弹药装舱的办法。水陆空立体运输通道直达战场,绘就了一幅未来战时保障新画卷。
信息化管理确保精确高效
仓库洞库装卸站台,某特种弹药配件发出作业正紧张有序地进行。保管员付玉文手持射频仪对准配件箱的条形码一扫,电脑上立即显示出箱内物品入库时间、性能用途等信息,作业现场没有一名点验记录员。
付玉文感慨地对记者说:“利用条形码射频管理系统,替代人工手录作业,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精确高效。”
这个仓库储存的弹药及配件种类繁多,采用传统人工方式对装备配件资料逐一进行登记,数量多、识别难、效率低,成为制约战时应急保障的瓶颈。为此,仓库主动与某军械研究所合作,根据弹药装备平时保管和战时保障的需求,历时半年共同研究开发了《条形码射频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对装备进行实时跟踪、末端管理,具有可视、快捷、方便、准确等特点。记者现场提出查找某型配件,只见保管员轻敲键盘输入名称,不到30秒所查找物品各种信息,就在电脑屏幕上一目了然。
仓库还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效益,运用网络系统对保障预案进行论证和优化,储备了遂行快速保障的多种方案,确保各种保障任务量、需求量计算精确,人员组合、设备器材调配精当。仓库主任于志勇告诉记者:“近年来,仓库收发作业上千次无差错,信息化管理功不可没!”
模块化编组实现优化组合
演练正酣,硝烟四起。仓库受到“敌”导弹袭击,正在作业的叉车手负伤无法继续作业。这时,只见四级士官周建波停稳拖车后跳上叉车,熟练地操作起来。据仓库政委肖鹤鹏介绍:“战时我们在减员20-30%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正常运转,这得益于仓库开展的"一专多能"岗位练兵和模块化编组。”
仓库有20多个专业、上百种机械操作设备,在战时减员情况下如何保持正常作业?仓库党委走好了岗位练兵和模块化编组两步棋。党委“一班人”带头岗位练兵,每人精通一两个专业、熟悉三四个专业,个个掌握野战叉车、吊车等主要装备操作技能,做到了上车能驾驶,下车能维修。干部身先士卒,战士不甘落后,一批能驾驭各种机械的“多面手”脱颖而出。
在“一专多能”训练基础上,仓库按照“作业流程最简、力量组织最优”的原则,对人员、装备进行模块化编组,实现优化组合,并对抽组人员进行保障课题训练;每个编组由不同专业的各类人员组成,定人员、定岗位、定装备、定职责,做到根据任务需要进行模块化集成。2月下旬,16节车皮特种弹要紧急发出,仓库启动应急保障预案,实行模块化抽组,人员与装备运转井然有序,流水线作业一气呵成,用时比原计划缩短1小时20分钟。
构建战时保障新机制
这个仓库着眼未来战争保障需要,深入港口码头、机场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调查码头装卸情况、测量船舶载重性能、掌握航运保障流程,与地方交通运输部门联合构设战时快速保障体系,开辟直通战场的立体保障通道。
积极探索航运新领域。仓库与驻地机场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组织弹药保管员、机械操作员等业务骨干到机场参观见学,对货运站台存置弹药装备数质量进行评估,掌握弹药装备航运操作流程;与航空相关部门统一协调,研究制定了《航运弹药装备应急保障预案》,初步形成战时航运保障的应急机制。
打造“水运”保障平台。为构建战时水运保障通道,仓库领导走遍了驻地港口码头,对各码头置货条件和运载能力进行评估,勘察水文情况,采集各种船舶性能、航速、载重量等相关信息,研究制定了《水运弹药应急保障预案》,定期与港口相关部门组织码头收发演练,提高了战时弹药装备水运保障能力。去年9月,这个仓库在演练中模拟战时铁路运输线被炸断,成功地通过民船水运将弹药运送到前方。上级领导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弹药运输线是敌战时重点打击的目标,仓库着眼战时需要,建立了直达战场的立体通道,为战时弹药保障摸索了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