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效益帐 不花冤枉钱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信息化建设要算“效益账”

  ——成都军区某师党委求真务实抓信息化建设纪实  

  本文提要近年来,成都军区某师先后有20余项信息化建设成果被上级肯定推广,去年被军区表彰为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作为一个传统的步兵师,该师装备信息化含量并不高,人力、财力、技术也有限,信息化建设为何成效如此明显?这得益于他们有一个好做法:算好“效益账”,不花“冤枉钱”。

  10万元革新成果打了“水漂”

  该师某炮团对某型雷达系统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从立项到出成果历时两年半。2003年9月,该师对这项革新成果进行实战检验。突然,与雷达联通的火炮失去控制,接连3次调整试验次次如此。受邀前来鉴定的专家得出结论,该系统不符合实战要求。花费近10万元的革新成果就这样打了“水漂”。

  无独有偶。某团建电子图书馆,需要开发一种数据库,可搞了大半年,其中的关键技术仍无法解决。后来发现,这种数据库别人早已开发成功。

  本来不该花的钱花了,本来可以花小钱结果却花了大钱。这是典型的浪费。

  由点及面。他们对全师信息化建设成果进行梳理发现,部队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以下几种不计成本,不重效益的现象:一是有理论无价值。例如,有的单位不区分层次,不看个人具体能力素质,要求干部人人有理论研究成果,导致一些人为完成任务将东拼西凑成的理论成果上报,实质上没有任何理论价值。二是有成果无效益。一些成果出了,可离实战要求甚远,好看不中用。三是有项目无结果。有的单位立项积极,申请经费积极,可折腾来折腾去,最终因为技术难题等种种原因没了下文,只开花不结果。

  信息化建设必须计成本

  为什么会出现信息化建设不计成本的现象?师党委深入调查分析后认为,最主要的是指导思想不端正,认为信息化建设没有现成经验可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必须先交“学费”。

  信息化建设要计成本,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开始。于是,师党委从剖析典型事例入手,逐一给大家析事明理。某团为提高部队快速反应能力,投资与军地有关科研单位共同研制出某型炮兵数字化指挥系统。然而,由于该系统自成体系,无法与上级指挥自动化系统对接,在联合作战训练时成为“信息孤岛”。

  这笔学费交得值不值?大家展开深入的讨论: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仅仅只是一种资金上的浪费。然而,如果从实战的角度来看,这是以牺牲部队战斗力为代价的。大家统一了思想认识:信息化建设必须计成本,而不能不讲效益,盲目蛮干。

  信息化建设必须计成本,关键是要把好经费投向关,真正把钱用在信息化建设的“刀刃”上。师党委“一班人”认识十分明确,从严立项,算好信息化建设“效益账”,坚决不花“冤枉钱”。去年初,这个师根据上级搭建信息系统平台的要求,下达了“攻关克难”任务。指标还没分下去,各单位便主动请缨,纷纷要求担纲开发,先后申报了70多个项目。师里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审,用“信息化”这杆秤一称,果断砍掉60余个项目,并结合部队装备和训练实际,确立了“理论先行、科技推动、信息主导、效益至上”的开发思路,最终确定“装甲兵战术指挥控制系统”等6个项目,集中经费予以保障。

  把好经费投向关,带来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网络从师联通到连,连队有了网络室;武器装备信息化改造成效明显,通过软件升级、系统整合等技术手段,加速了各种信息作战力量的一体化综合集成;建起了模拟训练中心等各种信息化训练平台,部队训练走上了网络化、模拟化路子。

  追求信息化建设产出最大值

  信息化建设不仅要计成本,而且要追求产出最大值。这是该师党委琢磨最多的一件事。

  抓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出效益。他们依据上级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邀请有关专家到部队,对全师信息化建设总体发展规划、系统应用软件研制开发等进行论证,确立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并由师党委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项目,从源头上制止了政出多门、重复建设等现象。

  整合资源,集体攻关解难题。他们打破力量分散、各自为阵的局面,从全师挑选20名高学历人才集中到师自动化站,以上级配发的指挥自动化车为平台,解决了师指挥自动化系统中指挥、通信、装备“三系兼容”的难题,并先后攻克各种新装备技术难题128个,构建了从师到班的战斗力评估系统,并研制开发成功密码电报野战传输系统等成果。

  改进方法手段,依托现有资源搞建设。他们加强训练和指挥手段建设,把网上办公、网上训练、网上指挥作为推行的“硬指标”,实现由单机操作向网络开发应用,由办公自动化向野战指挥自动化的转变。同时,他们依托陆军战术控制系统,完善了指挥编组、展开配置等课题,使指挥所人员减少了2/3,信息处理量增大了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