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推进桃源和谐社会建设
来源:农博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较为系统且最具活力的板块,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桃源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据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最新公布的评价报告显示,湖南省2006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20强已重新排位,桃源县首次挤进全省前20强行列。桃源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国策,同时得益于县委政府实施的工业强县战略。本文就桃源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绩、成功经验、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提出几点看法。

  一、桃源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绩

  1、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2007年,全县经济总量(GDP)达到935908万元,比1978年增长10.8倍,年均增长8.9%。由于近年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的国企改革,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成了一批较好的工业项目,使工业增加值在近几年来飞速发展,从而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快速提高,第三产业稳步上升。2007年三次产业比例为41.1%、29.5%和29.4%,与2001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7.1个百分点,第二产上升了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保持稳定。

  2、投资对经济拉动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桃源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外资及县外资金不断涌入,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私人建房越来越多,特别是农村,建房质量进一步提高,原来的土木结构房屋逐步被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代替,特别是像凌津滩水电厂、创元铝业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8954万元,比1978年增长810倍,比2000年增长203.1%,年均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稳定增长。

  3、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桃源县通过实施“工业立县、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发展园区工业,工业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二是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和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陆续建成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了新的增长点;三是围绕优势产业,实施集约经营,通过引进、联合、重组等方式使优势企业得到快速扩张,如创元铝业、湘鲁万福、牛力水泥等逐步成为桃源县工业发展的支柱;四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项目不断向工业领域集中,加快了桃源县工业化建设的步伐。2002年到2007年,工业增加值从8.8亿元增加到23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1.9%提高到40.2%,工业拉动GDP增长从1.7个百分点上升到4.3个百分点,工业提供的税收从3300万元增长到2.64亿元。

  4、财政收入不断增长

  2007年,全县共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348万元,同口径增长26.2%,比1978年增长12.2倍,比2000年增长65.0%。

  5、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3元,比上年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3946元,比2000年增长73.8%,年均增长11.6%。

  6、外资引进逐年增长

  2007年,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537万美元,引进到位资金1888万美元,三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4310万元,上交税金14331万元,实现利润21847万元,全年出口创汇2932万美元。与2001年分别增加1076.6万美元、1458万美元、210302万元、14056万元、21761万元和2878.55万美元。

  二、桃源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

  桃源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于县委政府坚持了“六个不动摇”:

  1、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桃源县历届县委政府善于分析形势,找准位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历届县委政府奠定的基础上,桃源县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如2007年,国企改制人员全部移交社区管理,巩固和扩大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县电力公司成功整体上划新华公司,为加快推进农村电气化注入了强劲活力;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不断创新,通过包装项目、盘活资产,获得开行贷款授信1.4亿元,实现经营收入9600万元。开放成果持续扩大,全年实际到位县外资金25亿元,到位境外资金1888万美元,出口创汇2932万美元,三项指标继续位居全市第一。

  2、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历届县委政府都注重思想的解放,善于寻找有利的政策空间,善于借鉴外地的宝贵经验,善于总结自己的成功做法,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经常反思在发展上是否有所犹豫,在创新上是否有所畏惧,在履责上是否有所杂念,自觉克服自满的思想,突破保守的观念,摒弃看戏的心态,为发展县域经济不怕担风险、不怕担责任、不怕得罪人、不怕遭非议。当前,不论是领导骨干还是普通干部,不论是县直单位还是线管部门,都与县委保持高度一致,全力投身发展大局,主动支持发展大局,自觉维护发展大局。

  3、坚持优化服务不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桃源发展的大局为重,从有利于发展的角度出发,真正把环境当作一种形象来提升、当作一大优势来培育、当作一个品牌来推介。一是积极创造透明优惠的政策激励环境。县财政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2008年安排工业发展专项基金3000万元,主要用于园区基础建设、项目贷款贴息、产业集群培育、工业发展奖励等;二是强化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县委政府在全面推行执法检查备案制、非税收入统收制、联系跟踪服务制等7项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变通支持、个性服务的办法,最大限度简化审批程序,推动行政许可项目网上办理,重大项目一个月内必须办结所有手续,全力构筑服务“快车道”。三是创建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县委政府采取以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为手段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尊商、重商的观念,营造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提升“人气”,凝聚 “商气”。

  4、坚持重抓工业不动摇

  县委政府已经确立了未来几年“工业立县、工业兴县、工业强县”的战略,同时也确立了“壮大骨干、做强板块、调优结构、扩张总量、提升效益”的工作目标。为了实现工作目标,县委政府采取系列措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用多元投入的办法加快园区开发,全面加快了桃源经济开发区(创元工业园)和漳江工业园、陬市工业园、热市工业园的开发建设;用集中扶持的措施做强骨干企业,创元铝业、创元火电、湘鲁万福、会人溪电站、林宏锅炉、澳伊化工、鑫玉花纺织、大华机械、金信竹业等项目正在建设和扩改之中;用簇群发展的理念促进产业融合,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对接本地核心企业、外地大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参与专业分工,搞好生产合作,通过靠大靠强、协作配套,实现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短周期受益;用科技创新的手段推动级次提升,重点支持金固力油墨、湘鲁万福、胜利化工、金果果蔬、磊鑫科技等企业申报省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扶持传统工业实施技术改造,逐步实现投入型增长和技术型增长的良性互动。

  5、坚持大抓招商不动摇

  一是拓宽了招商的领域。在抓工业项目引进的同时,着力引进了一批龙头型、基地型、科技型的农业项目;一批事关国计民生、事关长远发展的公益性项目;一批成长性好、贡献率高的三产项目。二是提升了招商的层次。重点瞄准到世界500强企业、国内上市公司和百强民营企业,力争在引进战略性投资者、战略性项目上实现突破。三是重点抓好了桃源核电、巴黎诗苎麻、宏力纺织、华新水泥等大项目的跟踪落实。四是创新了招商的形式。大力推进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政府招商向企业招商转变。五是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精心组织参与“中博会”、“9+2泛珠洽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不断寻求资本合作和市场开拓的商机,促使各类优质要素竞相涌入桃源。

  6、坚持强化领导不动摇

  为了促进桃源县域经济发展,县委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强化了领导责任,确保了各级各部门目标明确,责任强化,合力形成,把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一是强力推进素质提升,切实提高领导驾驭全局的能力。要求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学习提升素质,在组织协调中提升素质,在应对考验中提升素质。二是强力推进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引领发展的能力。要求按照“凭实绩、看贡献、重公论”的原则,对优秀的干部大胆用,对平庸的干部果断降,对乱事的干部坚决免。三是强力推进作风转变,切实提高狠抓落实的能力。把发展县域经济、推动事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到项,责任分解到人,严格检查督导,严格考核评比,严格奖惩兑现,真正形成了层层负责抓落实、人人重视抓落实、件件工作抓落实的浓厚氛围。

  三、制约桃源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其地理特色和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找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纵观桃源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如下问题:

  1、农民竞争力差。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落后。由于历史上延续至今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断滋生了随遇而安、知足长乐、得过且过的观念和行为,广大农民缺乏接受新事物的愿望和能力,“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文化素质低下,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商品观念不强。

  2、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基础设施的充分供给为前提条件。基础设施的供给充分,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经济规模的形成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近几年,桃源县域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县的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电力设施、卫生设施、交通设施、文化设施、饮水设施和住房设施等很不平衡,还不适应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如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年代久远,自然毁损和人为损坏的程度高。全县有小型水库381座,堰塘58800口,小型机埠 703座以及若干灌溉支渠、毛渠,多建设于六七十年代,受当时建设条件的制约,有些水利设施建成后受风蚀、水蚀以及地壳运动的影响,毁坏严重,又得不到有效的修复,很快就不能满足原来设计的要求而被荒废了;许多设备无人看管,被偷盗严重,特别是提水机埠设备如:电机、输电线路、水管,被偷现象更为厉害;土建设备被人为破坏,为争抢水源,有人人为的挖断沟渠、堵塞涵管和输水隧洞,导致沟渠被毁、涵洞堵塞,失去了过水功能。

  3、县乡财政实力薄弱。2007年,全县共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348万元,但支出金额远远大于收入金额,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弱,乡镇一级很少有财政收入来源,甚至是负债沉重。据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清理统计,桃源现有乡村债务总额13.21亿元,其中乡级债务8.86亿元,乡均负债2216万元;村级债务4.35亿元,村平负债53万元;按全县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背负乡村债务1618元。因此,县委政府用于搞建设、求发展的财力十分有限,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县乡财政不堪重负,导致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较弱。

  4、农民增收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总体效果不明显,种植业比重、农村人口比重、传统农业比重仍然偏大;技术水平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招商引资,束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导致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宽,增收手段不多,增收问题突出。

  与此同时,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矛盾突出,人才资源不足,也是影响和制约桃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桃源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桃源县域经济发展,桃源县域经济发展应把握以下几点:

  1、以科学发展观为重点,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的一个重大战略。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部,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的基点,也是城乡统筹的落脚点;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一个县的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看城乡经济是否实现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人与自然是否实现和谐发展。因此,发展县域经济,要改变传统思维,打破城乡壁垒,按照城乡统筹思路确立发展战略,确立经营县域经济的新理念,不要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抓住当地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将农村的资源、城市的消费和支柱产业、农民就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城乡协调、良性循环的区域经济。

  2、以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2007年桃源县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41.1:29.5:29.4,常德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4.1:42.2:33.7,从结构对比看,桃源县仍然是农业大县,产业结构急需大力调整。

  对第一产业应走“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发展思路。把区域调特,如桃源的南路应加快大茶叶、竹木产业的发展;马鬃岭、黄甲铺、漆河等乡镇则加大柑桔等名优水果的发展;牛车河等西部山区乡应做强辣椒产业的发展;泥窝潭、陬市、漆河等乡镇则以发展优质水稻的生产为主等。把规模调大,如桃源县的大叶茶、优质水果、楠竹、辣椒等农产品,政府可采取政府引导、银行融资、民间合资等方式做强做大。又如,由腾琼茶业与温州华泰皮革制造合资兴建的腾琼野茶神粉厂,规划用地40亩,总投入4000万元,设计年产纳米茶粉1000吨,年产值2亿元。这是做强做大的例证。把品种调优,如桃源的水稻生产可与常德的金健米业相结合,把桃源的水稻生产纳入到金健米业产业链中,使桃源水稻品种调优。把效益调高,引进发展一批高附加值的产业,使桃源农业收入有进一步的提高,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对第二产业应抓大扶强。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目前,应全面加快一区三园建设,做好规划修编、功能配套、项目引进等工作,加快实现由虚到实、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

  对第三产业,建议用抓农业生产的恒心毅力与抓工业生产的雄心胆略来抓三产业的发展,在今年后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下达给桃源县的三产业生产总值达到31.6亿元、增长速度达到15%、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的预期目标,强化措施、精心谋划、统筹安排、强力运作、逐步落实。同时,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3、以支柱产业培育为重点,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大力培育支柱产业。根据桃源资源优势和发展实际,今后重点抓好以下四大支柱产业:一是做大水电产业。继续大力实施“办电兴工”战略,打造以凌津滩水电站为龙头,以西溪、会人溪水电站为纽带、其他小水电为补充的水电产业,为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提供能源支撑。二是做强水泥建材产业。加快水泥企业的技改步伐,引导水泥制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重点抓好中材牛力水泥的建设和华新水泥的引进落户,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建材的支撑。三是培育纺织产业。加快鑫玉花纺织的搬迁扩建,抓好宏力纺织等意向性项目的落实,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把纺织打造成支柱产业。四是发展特色产业。结合桃源大叶茶、楠竹等特色产业,大力支持古洞春、腾琼野茶王、金信竹业、跃宇竹业的发展。

  发展园区经济。按照“政府承贷征地、业主手托经营、建设多元投入”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与发展机制,把创元工业园建设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铝材基地,力争近年内达到80亿元产能、4亿元税收的规模。全面加速漳江工业园开发进程,完成建设性详规编制,启动县城区工业存量项目迁入工作,尽快形成园区发展雏形。按“两点一线”的规划布局继续抓好陬市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有项目建设。把热市工业园建设成为全市最大的水泥建材基地。

  壮大民营经济。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在桃源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基础,常年20余万人的外出劳务大军,不仅每年能够创造10多亿元的劳务收入,而且还带回了不少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成长起一批能人。县委政府应抓住这一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务产业,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充分调动民资民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4、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按照“优化布局,突出重点,科技先导”的思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把桃源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一是优化布局。依据桃源的资源特点,将县域化分为南部山区竹木茶产业区,中北部平原设施农业区和城市近郊都市农业区。南部山区竹木茶产业区突出楠竹、木材和大叶茶的粗加工和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如大力发展跃宇竹业和古洞春及腾琼野茶王系列产品等。中北部平原发展设施农业区,包括陬市、漆河和三阳,重点发展优质米、设施蔬菜、温室瓜果、生猪养殖、肉蛋鸡产业,向以设施型、精品型、绿色型、创汇型为主的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如四喜生猪养殖等。城市近郊都市农业区,包括车湖院、深水港等乡镇,重点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棉花等产业。二是突出重点。全县要围绕319国道和226、306省道产业带建设,发展特色农业。把319国道建设成楠竹、木材、大叶茶等特色产品深加工的特色农业项目群。把226、306省道发展成水稻、蔬菜、水果等特色产品为主的农业项目群。桃源县城至桃花源路段打造成旅游观光产业群,重点发展花卉、绿化苗木等项目。三是科技先导。农业更需要强化科技支撑。重点引进台湾、日本、韩国、荷兰、丹麦等国家和地区的关键技术和优良种子、种苗和种畜,引进花卉组培技术,推广滴灌、渗灌和膜下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开展粮、菜、果及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藏、保鲜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攻关,解决特色农业生产加工、贮存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拓展融资渠道,加快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促使一批龙头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理顺利益共振机制,提高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产品配达等新的流通方式,培育发展农民经纪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副产品快速、有序流通。

  5、以扩容提质为重点,搞好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首先要准确定位。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业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因此,要先研究产业主体,靠什么立业才能把小城镇支撑起来,要突出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如把茶庵铺、太平铺确定为桃源县茶叶专业乡镇,把腾琼野茶王茶业有限公司、古洞春茶业有限公司作为发展大叶茶龙头企业,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再如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建设交易市场,重点中心镇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工业品市场,发展商贸,搞活流通。

  鼓励乡镇走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经营城镇的道路。同时,要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通过存量资产置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收社会投资和外资,来筹措小城镇基础建设的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加快城镇水、电、路、气、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在基础设施上要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环境共保、防止各行其是,重复建设,以最大限度降低开发成本。

  利用灵活多样的市场机制发展乡镇企业,并诱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如在茶庵铺常吉高路出口处建立一个以茶叶加工为主体的茶产业工业园。要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民资等办法新建一批茶叶加工企业入园。对新建的茶叶加工企业,政府要给予用地、财政和融资方面支持。对茶叶加工企业新购买的茶叶加工机械应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待遇。在园区内建一个茶叶专营大市场,作为桃源大叶茶的集散地。同时鼓励各方面的能人、老板、在职干部职工等参与茶叶产业开发,承包茶园。对拓展茶园、扩张茶叶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像奖励发展工业一样给予重奖。再如对于分散的小型茶叶生产企业,可以利用利益诱导和创业指导相结合的措施,让他们有在乡村一样的宽松场地和土地租赁成本,补贴一定的搬迁费用,提高他们迁入园区的积极性,达到小企业向园区集中的目的。

  6、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着力推进改革开放

  立足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进一步落实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办法,招商引资的主体由行政事业单位转移到工商企业,招商引资的对象从吸引县内外投资扩大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招商引资的领域从以兴办工业为主扩大到涵盖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加大桃源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往来,积极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协作,扩大桃源的影响,让世界了解桃源,让桃源走向世界。鼓励和帮助县内企业积极开拓县外市场,建立面向国际国内企业和市场的生产加工基地,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把劳务输出与“返乡创业”紧密结合,输出富余劳动力,引回先进生产力。

  7、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加强政府职能转变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切实加强党的十七大精神及重大创新理论的学习,进一步破除陈旧观念束缚,形成开拓进取、共谋发展的好风气。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维护一方平安、实现一方和谐的责任。加强政府机关效能建设,改革完善政府工作考核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着重抓好政务服务中心和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启动单位网站建设,积极推行行政许可项目网上办理。坚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讲法律、讲规范,对内讲制度、对外讲分寸。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坚持诚信办事、诚信服务,取信于民,为全社会树立诚信表率。拓展和规范政务公开,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使公共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推进社会事业管理的社会化,建立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与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姚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