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信息化,大家几乎会联想到ERP、MRP、MRP2、BOM等名词,而且新出名词还会层出不穷。但是,不论现在的ERP系统供应商叫的多么响亮,卖的多么贵,事实上,没有一套ERP系统能真正很好地将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所以有“ERP的成功率为零”的说法。以笔者多年研究来看,我认为:按现在的ERP理论对生产管理进行信息化,它的成功率只能为零,下面将解释其中的道理。
由于理论系统的不完善,ERP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非常难以使用,而ERP系统供应商却将系统难以使用的责任全部推给使用者,说使用单位的管理不完善、流程不合理、数据不准确等等,就不说他的系统有问题。当然卖系统的也许本身并不懂其中的理论,做销售的当然就更不会说啦,不然怎么卖?
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信息化真的就那么复杂吗?其实不然,只要搞清楚什么时候、用什么、在哪里、由谁干、为什么干和怎么干就行了。甚至,作为一个制造企业来说,有时候要求更为简单:所使用的信息化系统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预测较为准确的交货期即可。
说到交货期,先说说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签订了一个上百万美元的设备制造合同。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厂里的一个铸造工人的母亲病了,请了半天的假带母亲去医院看病,结果设备上的一个连接件因此晚铸造了半天;而该铸件在机械加工时就要等其他部件加工后才能上专用的机械加工设备,又晚了三天;在该工件进行热处理时因为等集中开炉,多耽误了一个星期;七转八转之后,漏了上镗床的工序;等到装配时,才发现该连接件没有到位;计划、生产、调度等等有关人员那个急就不用说了,大家把整个工厂翻了个遍,找了两天后,终于在镗床的边上找到了它;赶紧加班加点地加工完镗床工序,急急忙忙送到装配车间这才让产品能够装配完工;再加上远洋班轮的周期拖延了一段时间,整个交货期推迟了一个多月;直接影响了国外的工程进度。最后外方提出巨额索赔。
这一个小故事很现实地描述了“蝴蝶效应”在制造业的体现。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现在很多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就是这样,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特别是那些单件、小批、多品种的制造业企业。而能造成巨大连锁反应的初始条件成千上万,某一个条件的略微改变就有可能造成结果的巨大变化,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所以制造业企业非常需要进行信息化来提高预测水平和管理效率,使企业做到计划、实施、检查、调整,再计划、再实施、再调整,这样循环往复以应付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从而管理好企业,真正做到向管理要利润。
本文发表于博锐|boraid|
要想规划好这么庞大的、处于混沌状态的信息流,当然是非常困难的。不过,毕竟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人们去设计、计划和实施。
最好最自然的方法就是将问题细化,既然造成巨大连锁反应的初始条件成千上万,那么我们管理好每一个初始条件—组成复杂问题的单元,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相对来说解决单元的问题还是较为容易的。单元的问题解决了,再去解决好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也就找到了解决复杂问题的钥匙。
实际上人们在做图像处理时,就是先将一幅美丽的图片分解成无数的位元,然后再对每一个位元进行数据运算处理,从而使图片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
笔者是学化工机械的,计算复杂构件的应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解决这一问题的计算方法之一就是:最小单元法。
当然,复杂问题的单元数是会很多的,要计算起来工作量很大,而这又恰恰是计算机最擅长的工作了,也就是说要解决制造业企业的管理问题是非常需要信息化系统软件的帮助。
经过笔者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无论是在那一种制造业企业、无论是那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都是由若干的生产工序组成的。工序是生产过程中的最小单元。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工序接一个工序,若干工序按设计要求的集合而最终完成产品的生产。
现在来说一下什么是工序,简单的说,工序就是工作的顺序。
但在制造业,工序还是有其内涵的,我们来看看几种说法。
在机械加工企业,工序包括①机床加工工序;②钻孔工序;③热处理工序。
在制衣企业,工序包括①做领子的工序;②做袖口的工序;③钉扣子的工序。
在化工企业,工序包括①合成工序;②分离工序;③加压工序。
此外还有包装工序、运输工序,还可以说转工序等等。
准确的说工序应该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内涵和外延:①目的,也可以说是完成该工序的产品(why)。②设备和场地—工位(where)。③操作设备完成工序的工人(who)。④该工序所需的原材料—工料(what)。⑤什么时候开始,需要多少时间—工时(when)。⑥技术、工艺(how)。
一个工序的完成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各方面的相互关系用下面的图能较好的表示:
上图中唯一没有表示的是时间,实际上时间就是工序完成的过程。再就是时间包括工序完成所需时间和工序开始的时间,有了这两个时间,很自然就能得到工序完工的时间了。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很自然地看到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六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而这六个方面恰好对应着五个W(why、where、who、what、when)和一个H(how)。实际上在编写任何信息化软件时,都必须解决好这五个W和一个H的问题。否则,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的解决都会造成软件使用的困难。这也是自然规律。
说到这里,我又要讲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在某个有关信息化的讨论会期间,我遇见了一个资深的信息化专家,向他介绍工序理论,可他最后劈头就是一句:“你的理论里有BOM吗?没有BOM的系统不是先进的系统。”我当时就愣在原地。合着我说了半天都是白说,老先生只对BOM顶礼膜拜,看来思想僵化的可以。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老先生也是其思想的真实流露,同时也代表着当今信息化领域里很多人的理念。
那我们再来看看BOM是什么呢?BOM只是原材料清单。现行的很多信息化理论都以BOM做为构建系统的单元。可是,对于工序理论来说,BOM只能代表原材料一个方面的信息,只有六分之一的信息量,由于BOM能代表的信息量太少,无法管理设备资源,早期的一些信息化管理理论把生产能力设为无穷大,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最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就是厂房和设备,那可不是说放大就能放大的,简直太荒谬了。
直到现在,以BOM为单元构建的ERP系统只能把制造业企业的信息系统变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销售是孤岛。库存采购是孤岛。设备管理是孤岛。人员管理还是个孤岛。技术管理更是个孤岛。还单独设立一个生产管理孤岛。
每一个孤岛上都存储着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相关程度又非常高,随时需要交换和沟通,但是,由于规则不统一,这些数据分散而且重复,造成非常难以编写这些软件系统,编都困难,用的就更加困难。
所以,还是让我们回归到自然的工序描述法去构建信息系统吧。
我们再回到图一中,不难看出,工序理论分六个方面很自然地就把各个制造资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实际上这六个方面是构成工序的统一整体,六个方面缺一不可,通过这六个方面才能准确、合理、完美地描述生产过程的一个单元。
在制造企业有专门的工艺设计师,其主要工作就是根据设计图纸编写工艺路线图,也就是把每一个工序的细节编写出来,再串联起来。只有这样一个产品才能从设计图纸到被生产车间一个工序一个工序的加工出来。那么我们构建的信息系统当然也只有模拟这样自然的生产过程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