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困局 黄埔区依然靠港口
来源:羊城晚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困局之中,如何谋新变?

  黄埔就处于这样一个居危思险的关头。历史上因港而生的黄埔,在探索中找到了新路———“借港振城,以港兴城”。

  此次,黄埔区委书记陈小钢给了我们清晰而自信的回答:黄埔要全力破解被边缘化的危机,积极依托港口这个千年基业,努力打造临港商务区,提升城区发展水平,改善黄埔整体形象。

  危机当前

  借临港商务区带动服务业

  羊城晚报:最近几年,很多人都觉得黄埔被忽略了,在“东进”过程中被跳过去了,夹在天河区和萝岗区之间,压力很大。对此,你怎么看?

  陈小钢:客观地讲,黄埔对广州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大,去年黄埔贡献了约1500亿元的工业产值,460亿元的GDP,源于黄埔的税收超过100亿元,我们以全市1/83的行政区域面积、1/40的人口创造了全市1/14的GDP、1/7的工业总产值、1/4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1/20的财税收入。黄埔还有广州最响当当的历史文化品牌,包括黄埔军校、南海神庙等等,地区吸引力是非常高的。

  2003年,广州开始规划建设东部新城区,但到2005年,东部新城区的建设重点放在萝岗,我们当时觉得黄埔一脚踩空了。有专家说,黄埔是城市凹陷带、缓冲岛,我们对此不大明白。如果按卫星城的标准,黄埔也应该是离广州最近的卫星城。可以说,广州几个大的发展阶段,黄埔都擦肩而过了。

  羊城晚报:正如你说的,黄埔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是客观事实。目前这种困局怎么去突破?黄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给自己定位呢?

  陈小钢:过去,黄埔一直被定位为广州的港口工业区、产业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对基础能源依赖过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财政结构存在缺陷。同时,由于“近郊区”的客观事实,黄埔的城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配套建设欠账多,城区面貌多年来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人居环境缺乏吸引力。

  面对被边缘化的危机,我们要在探索中求新路,走出产业困境,这种阶段性调整肯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有阵痛过程。为此,我们在这次区委全会决定了“二三并举、三产优先”的阶段性的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怎么全力破解被边缘化的危机?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打造临港商务区,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把黄埔建设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底蕴深厚、集聚辐射强劲的广州东部新城区。

  羊城晚报:大家都觉得临港商务区的理念很有想法。我们的理解是,商务区像传动的齿轮一样紧紧咬合住黄埔港这个大齿轮,这样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跟着转十圈。

  陈小钢:把临港商务区比作一个转动的齿轮,非常形象,我很赞同。当然要把这个齿轮运转起来,我们要做许多基础性工作,搞好产业配套。这点,我们有信心。

  黄埔依托临港这一块,发展服务业是大有作为的。历史上黄埔因港而生。黄埔港始于秦汉,兴于隋唐,并在清代“一口通商”达到其历史巅峰,是老祖宗留下的千年基业。黄埔乃至广州两千年的发展,都离不开黄埔港。

  因此,我们不能弱化黄埔港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而是要积极依托港口这个千年基业,努力打造黄埔临港商务区。

  优势加强

  黄埔港吞吐量占广州一半

  羊城晚报:我们也注意到一个现实,近几年广州港口发展战略南移,致力于南沙港区建设,有专家也指黄埔港区优势正加速旁落。在此背景下,临港商务区将怎样建设?

  陈小钢:像黄埔这样的传统老港,与南沙港比,确有许多不利条件。但实际上,随着南沙港的建设,黄埔港不仅没有衰落,整个吞吐量却在逐年上升。去年,黄埔港区码头吞吐量达到1.7亿吨,全广州港是3.4亿吨,今年还会再增加。

  有专家告诉我,黄埔港区内源性特点非常强,70%的货物属于内源性。比如货物从国内港口运到黄埔港,再转回内陆。如果这一说法得到证实,对我们是深刻的启示。同时,黄埔港的“喂给港”、“中转港”的功能地位正日益增强。此外,黄埔港区不但具有文化底蕴、历史品牌优势,在服务产业链和服务成本上也具有其他新兴港口所不具备的优势。

  羊城晚报:建设临港商务区,好比政府决定打造一架超音速飞机,企业才是启动市场的引擎,政府有哪些具体推进动作来取得企业的响应呢?

  陈小钢:做好服务业,载体很重要。现在这些服务企业分散在黄埔,要有一个中心商务区,把这些为港口服务的企业集中、高效地组织起来。我们还设想,将海关、商检等部门集中在临港商务区中间,让企业能用最短时间、最低成本办好事。接下来,我们将建立临港商务区建设指挥部及各项专项工作小组,专职推进这些工作。

  我们将加快推进临港商务区核心功能区的土地功能调整和开发,特别是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开发模式,最近正积极与省物资集团进行战略性合作,共同对鱼珠地块开发建设,在这一地块推出临港商务区概念的写字楼,加快打造临港总部经济基地。现在我们主动跟各个单位谈,企业反响也比较活跃。

  再以后,我们还计划对护林路以北、丰乐路以西、广深铁路护林带以南41公顷的地块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下一步扩展到周边的219公顷地块和鱼珠茅岗地块。这里涉及到部分土地用途的变更。

  头等大事

  盼市里支持改善黄埔交通

  羊城晚报:是的,调整用地规划等都需要市一级政府给予有力支持,此外黄埔目前最希望得到上级政府哪些方面的支持?

  陈小钢:现在首要就是从根本上改善区内交通环境,单靠我们自身的能力,很难完成。今明两年,随着地铁5号线的开通等,黄埔交通会有明显的改观。目前,只要你开车一进入黄埔,就发现路面有很多大货车,你的小车就夹在中间,黄埔人最担心就是发生交通事故。港前路到现在还是两车道,怎么承载港口每年1.7亿吨的货物?!

  我们非常强烈地感到:黄埔一定要规划建设好疏港道路系统,完全与生活道路系统分开,这是黄埔的头等大事,是真正提高百姓生活素质、建设宜居城区的头等大事!我们非常热切盼望依靠市里的支持,一步步实现黄埔交通畅顺的战略目标。

  羊城晚报:我们注意到,长洲过江隧道的建设也提了多年,一直未见动作,这是不是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洲的开发呢?

  陈小钢:长洲目前的一大瓶颈还是交通,长洲没有直接跟陆路的联系。正在施工的新化线明年要通车,作为京珠高速的一个放射线,以后从海珠到长洲,一下子就到了。将来到达黄埔、达到长洲最近的路径都是从海珠过去。我们非常希望加快长洲过江隧道建设,这也是打造与广州东部产业带相配套的临港总部经济基地的重要内容。

  长洲的整体开发建设还是要看政府的力度和决心,最近我们在跟岛上有关方面商谈。相信未来,长洲一定是广州最好的近郊观光旅游岛屿。

  羊城晚报:是不是也是交通不畅的原因,黄埔整个城市风貌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工厂,而不是一个购物、休闲、娱乐的地方,连黄埔人也跑出去消费购物。

  陈小钢:黄埔人是有消费力的,现在确实是舍近求远,主要是黄埔没有体面的消费场所。老百姓有钱消费,更多需要体面消费,他觉得天河中心城区吃饭比较体面。上世纪90年代初期,黄埔饮食业像南岗海鲜城曾经风靡一时。很多人从天河开车来吃饭。现在,风光不再,关键还是交通不畅的问题。

  羊城晚报:未来黄埔将怎样力促第三产业商贸业的发展?

  陈小钢:我们非常寄希望将来交通改善了,比如地铁一通,整个服务业就上来了。近期我们还将积极推动区域性商贸中心和商业网点建设,完善多层次的营销网络,引进投资商建设大型名牌折扣中心。

  同时,加快地铁5号线、石化路、护林路二期、大沙东路三期等沿线商业项目筹建,引进实力品牌入驻经营,提升大沙地中心城区品位。我们准备在大沙北建一条步行街。

  得意手笔

  电子政府建设

  一直坚持不懈

  羊城晚报:无论是过去在天河区,还是如今在黄埔区,你一直力促电子政府建设,从中也收获了许多体会吧?

  陈小钢:从天河到黄埔,我十年如一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致力于追求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当年离开天河,我最满意的答卷是,几年在网上批复了一万多条与群众沟通的区长信箱的电子邮件。白天很忙,晚上工作到一两点钟,还在网上批,还要督办。从黄埔推行电子政务的实践来看,社区医疗卫生这块,成果比较显著。但真正要实现全覆盖,需要一定的积累,如个人电子病历,要积累到一定量才能发挥作用,现在还在积累中。

  羊城晚报:我们也注意到,十年过去了,电子政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服务群众的实际需要还是有很大差距。大家普遍感觉是,电子政务很多东西还是停留在纸上。你有何看法?

  陈小钢:1998年时,大家谈起电子政务,有如洪水猛兽,抗拒的人很多。发展至今天,电子政务已为大家熟知,但在实践中,一些部门和单位依然有重新建轻整合、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

  我曾在一个公开演讲中说过,当信息化遇到体制的障碍时,败下阵来的始终是信息化。信息化是一种手段,而体制变革是根本性的东西。电子政务的大发展永远不是某个单位、某个人能一下子改变的。

  下一步,我们要着力推进电子政务的深层次应用,包括以绩效评估系统为中心,深化政务公开和业务受理工作;继续推进办公自动化、行政管理告知及网络会议及其执行系统的应用;推动促进民政、卫生、计生、劳保等与市民密切相关的各种电子政务的应用进入社区,使市民可以通过网络得到真正快捷便利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