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鑫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指导思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朱之鑫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

  充分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经过改革开放26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突出。在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如果还延续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长模式,任由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就难以巩固。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长期坚持,才能把握发展机遇,顺利克服各种矛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应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二是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发展同时包括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等。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四是区域之间的协调。在完善国家统筹和转移支付机制的基础上,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五是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是运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人口不断向拥有现代生产方式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六是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完善城镇形态、优化城镇体系布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重点。一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全国各地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二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收入;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步伐,通过推进企业重组,完善产业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三是完善统筹协调的机制。推进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改革分配体制,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加大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四是加快体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科学合理地确定并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职责;消除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使全国统一市场框架下的要素自由流动;科学划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机构,深化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放宽社会事业领域的市场准入;推进就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君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新概念。它们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共同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答的是“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回答的是“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显然,科学发展观是统领,而二者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要求,都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一要牢记“机遇”二字,即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二要贯彻落实“全面”二字,即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要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就决定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等范畴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这些范畴都应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含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具有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特点。我国利益关系、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大问题。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强调了三个重要理念:一是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是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为了更好地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侯云春

  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力求尽快在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键是要做到“五个依靠”。

  一靠改革,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资源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都与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有关。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措施。应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水价、电价、热价和天然气价格等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约资源的新机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二靠管理,充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目前,由于管理水平低、监督不力,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节约的潜力十分巨大。加强管理监督,是近期节约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订明确的节约目标和切实有效的节约措施;建立资源节约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资源节约的统计工作和信息发布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靠科技,建立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我国资源生产、消费等领域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十分落后,这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重要原因。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进步。重点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

  四靠调整,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国高耗能、高耗材行业发展过快,比重偏大,这是导致能源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必须注重结构调整,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

  五靠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参与、人人节约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节约资源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应坚持政府带头、领导带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使节约每滴油、每升水、每度电、每斤粮成为每个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努尔·白克力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疆西部大开发工作,对于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把加快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尽快实现新疆由农业大区、资源大区向工业强区的历史性转变。进一步做大做强石油石化工业,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加快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坚持城乡统筹,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大任务。新疆应着力抓好粮食、棉花、畜牧、特色林果四大基地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棉花产业,不断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步伐,并继续把发展畜牧业放在突出位置上。

  坚持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立足实际,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疾病信息网络体系,改善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加快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鼓励、引导、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事业建设。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近年来,新疆对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增加,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作用日益增强。我们将坚持“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充分利用新疆沿边沿桥开放的地缘和资源优势,使新疆成为内地企业开拓亚欧市场的前沿阵地和国家高新技术、轻工产品向西推进的中转集散地。把利用周边国家的优势资源作为对外经济合作的着力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公司到周边国家投资办厂和承包工程,带动技术、设备、材料和劳务出口。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永续利用。

  坚决维护社会稳定,为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将在各族干部群众中进一步树立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新疆稳定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高度重视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敏

  实现科学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领会好、把握好、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山东来说就是要推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由单纯抓经济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为此,要着力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控制投资规模和增速、治理土地市场秩序、清理整顿开发区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大力支持有效益、有市场、符合政策的产业和企业,注意引导和保护好各方面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坚持以调整为主线,分层次搞好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上,巩固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产业,繁荣第三产业,突出抓好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三个亮点,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产业。在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知名品牌。在区域经济结构上,以青岛为龙头,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战略,重点抓好30个强县和30个欠发达县,促强扶弱带中间,促进东中西联动和县域经济发展。

  切实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深刻认识和理解“两个趋向”的要求,突出抓好“五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抓好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坚定不移地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农副产品供应;坚定不移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坚定不移地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坚定不移地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致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同时,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从资金、经费、人才等方面对技术创新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大力建设生态省和节约型社会。突出抓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等工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加快重点流域区域治污项目建设,开展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关停污染大的企业和生产线,严格控制新上产生污染的项目;大搞植树造林,增加全省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狠抓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采取措施限制高能源、高耗材和高耗水行业的发展,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破坏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一步完善能耗、物耗、环保、安全、技术、质量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标准。重点抓好煤灰、建材、电力、轻工、化工、冶金6个行业、10个示范企业和300个骨干企业。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正确政绩观

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何事忠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的重大影响。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政绩所持的态度,包括为谁创造政绩、创造怎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如何评价政绩等基本问题。要确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要解决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指明了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要求我们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强调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发挥为中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要求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创造政绩”的基本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又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把握政绩的内涵。离开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只能是虚假的、表面的、没有实际意义的政绩,甚至是“败绩”。为此,一是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政绩转变为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既要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用加快经济发展的实绩来体现政绩;又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二是要从单纯追求局部利益的狭隘政绩转变为谋求全局协调发展的政绩。牢固树立统筹协调的观念,坚持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是要从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政绩转变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

  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把真抓实干作为创造政绩的基本途径。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深入调查研究,尊重实践,为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追求实实在在的速度,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要始终坚持“两个务必”,认清肩上的历史责任和面临的困难问题,坚决克服骄傲自满、浮躁浮夸、铺张浪费等思想观念,坚决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牢固树立强烈的进取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在艰苦奋斗中创造出群众满意的政绩。

  建立健全政绩考评机制,形成科学的政绩导向。以什么样的标准和方法考核评价干部的政绩,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干部的政绩,直接影响到政绩观的正确与否。为此,一是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要注重政绩考核标准的科学性、考核内容的全面性、考核方法的开放性。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政绩奖惩机制。要在科学考核干部政绩的基础上,将政绩考评结果有效运用于干部选拔任用、升降去留、监督管理的全过程,坚持凭实绩用干部。三是要建立系统的政绩监督机制。在监督对象上,既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又要强化对班子成员的监督;在监督内容上,要强化对决策的监督,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监督渠道上,要进一步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加强对政绩及其成本的监督;在监督形式上,既要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又要强化自下而上的监督。

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莫建成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发展思路调整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在发展中,应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处理好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统筹兼顾的思想。在统筹区域发展上,应特别注重处理好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把握好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相统一的规律。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地域辽阔,12个盟市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市场发育程度等存在很大差异。自治区党委、政府遵循和运用非均衡发展规律,支持优势地区率先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优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增强了全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形成了一批农牧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挥城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与扩散效应,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农牧民进城创业,并结合生态移民和推进城镇化,减少农牧区人口。

  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在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形成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社会事业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文化品牌培育为重点,着力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扶贫开发步伐,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按照“积极、科学、合理”的原则,服从服务于国家能源和资源开发的战略大局,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优化配置资源和加工转化能力;有度、有序地利用资源,正确处理保护资源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抓,使其与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等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使各族群众从加快发展中得到实惠。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全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信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