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审计工作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审计机关成立25周年。2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审计机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审计之路,审计监督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制约、推动民主法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中产生和发展

    新中国的审计事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而产生,并逐步发展壮大的。1982年我国新宪法确立了实行审计监督制度。1983年9月审计署正式成立,到1984年底全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内普遍建立起了审计机关。审计机关按照“边组建、边工作”的方针,一面组建机构,创造工作条件,一面逐步推开工作。1994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法律体系迈出了重要一步。审计机关确定了“加强改进、发展提高”、 “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以全面贯彻落实审计法为契机,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为核心,坚持以真实性为基础、以打假治乱为重点,加大了对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的查处力度,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进了绩效审计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内容不断深化,审计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与此同时,各级审计机关加强了以队伍建设为根本的“人、法、技”三项基础性工作,努力增强自身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保证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审计任务。

    二、耕耘收获,开创中国特色审计之路

    25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审计之路,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形成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审计技术方法体系,努力促进审计工作从传统审计方式向现代审计方式转变,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中国审计署目前是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亚洲审计组织及其环境审计委员会主席、世界审计组织理事,中国审计逐步走向世界,在国际审计主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25年来,审计机关始终坚持围绕党和国家经济工作中心开展监督,全国共审计380多万个(次)单位,直接促进国家财政增收节支5300多亿元,审计监督在维护财经秩序,加强廉政建设,完善宏观调控,推进依法治国,促进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始终把预算执行审计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推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1994年的审计法确立了“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的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制度,实行了“两个报告”制度,即审计机关要向本级政府提出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报告,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要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使预算执行审计嵌入了国家财政管理机制,成为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近年来,审计机关不断深化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重点加大了对有资金分配权部门的经常性审计和补助地方支出的审计力度。审计机关提出的关于推进财政体制和部门预算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确保社保资金安全等建议,被政府采纳后取得很好效果。

    二是着力监督检查党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促进政令畅通,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003年以来,审计署共组织了40余项维护民生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涉及“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救灾扶贫、环境保护等众多方面,推动了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使这些资金更好地用于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今年汶川地震后,审计署及时组织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进行全方位跟踪审计,促进了这些资金物资及其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安全完整、公平公正、合规有效、规范有序和公开透明,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三是着力监督检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国有资产运营情况,推动深化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在对政府部门的审计中,重点关注预算收支的真实性,揭露和查处虚报冒领预算资金、套取挪用财政资金、虚列财政支出等问题;在对国有金融机构的审计中,重点关注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尤其是不良资产状况,揭露和查处弄虚作假、违规经营和内外勾结实施金融诈骗的违法行为,维护金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中,重点关注国有资产经营和收益的真实性,揭露和查处弄虚作假、盈亏不实、资产管理混乱等行为,还原经济活动的本来面目,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通过揭露和查处这些问题,有效地维护了会计秩序,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依据。

    四是着力监督检查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绩效状况,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仅2007年,各级审计机关就开展了3.7万多个绩效审计项目,约占审计项目总数的1/4,涉及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占全部审计工作量的1/3。在推进绩效审计中,审计机关始终坚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和借鉴各国有益经验的思路,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揭示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公务消费等活动中的损失浪费问题。2003年以来,通过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共核减工程概算和结算额1000多亿元。

    五是着力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的建立。审计机关不断加大对政府部门单位的审计力度,稳步推进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了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使政府行为特别是对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更加有效。1999年以来,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党政领导干部24万多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两万多人。目前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逐步规范,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开,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正在继续试点。

    六是着力揭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维护财经秩序,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对发现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和案件线索一查到底,为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和商业贿赂提供了重要线索。近年来,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交经济犯罪案件线索有1万多件,其中包括一些大案要案。这些案件的查处和公开曝光,为国家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推动了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审计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审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的任务还很艰巨,追步国际审计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审计署按照温家宝总理关于“审计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建设廉洁政府、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工作,必须加强,不能削弱”的指示,在深入分析审计工作形势、任务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初步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和把握审计的本质。

    现代国家审计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保障经济社会安全高效运行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认识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推动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不断探索和拓展审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

    一是强化“五种意识”,将其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高度关注宏观调控措施、重大方针政策的执行结果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促进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确保政令畅通;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注重揭示违法违规问题所反映出的体制性障碍、政策和制度缺陷、管理漏洞,促进深化改革、健全法治、维护民生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增强发展意识,高度关注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忧患意识,着力关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讲真话、报实情、出实招,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坚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探索建立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逐步推动法规制度完善和政务公开,促进责任制和问责机制的建立,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二是做到“六个高度自觉”,使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审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大局,高度自觉地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高度自觉地通过审计推进依法治国、民主法治建设;高度自觉地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切实推进提高政府效能和财政绩效水平;高度自觉地通过审计推进改革深化,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高度自觉地通过审计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高度自觉地推进整改、规范管理,推动建立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是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要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目标,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审计思路,全面提升层次和水平;金融审计工作,要以“维护安全、防范风险、促进发展”为目标,服务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国有企业审计工作,要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监督国有资产安全,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履行经济责任为目标,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为相关部门评价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重要依据;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要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推动加强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涉外审计工作,要以促进合理有效利用资金、防范涉外投资风险、维护涉外经济安全、履行国际责任为目标,整合涉外审计资源,拓宽涉外审计领域,提高涉外审计质量。

    四是创新方式,逐步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法和管理方式。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探索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模式。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重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努力创新审计管理,积极探索审计项目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方式,着力构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项目审理既相分离又相制约的审计业务管理体系,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提高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三)着力加强“五项基础建设”,夯实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一是大力推进审计队伍建设,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为核心,强化审计骨干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审计领军人才和国际型审计人才,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二是大力推进法治化建设,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探索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审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三是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四是大力推进理论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实践服务;五是大力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增强审计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刘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