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政策要“有请当事人”
来源:新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这几天,人们都在议论一位来自河南的东大新生靠捡垃圾凑学费的坎坷故事。我们在为孩子艰苦奋斗精神感动之后,也不免有些疑问:国家、地方和各校已出台了多种形式的贫困大学生贷款政策,渠道简单,实施也较为完善,可该新生为何不用?答案令人吃惊的简单: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在历尽千辛万苦后,报道时才知有贫困大学生贷款的孩子,在各校都不在少数。

  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些,例如,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治安联防费等已被取消了,可笔者近日问了几位买菜买早点的大妈,她们都说不清楚。有关部门在帮民工讨还拖欠工资时发现,他们大多对保护自身权益的相关政策法规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

  我们出台一些惠民政策,就是要让当事人尽快得知并受惠,可有时候当事人却“无知者无利”,某些最需要这些信息的人却不能及时得到“民生”的信息,使这些民生政策大大打了折扣。

  是宣传不力吗?未必,媒体关于民生的宣传可谓连篇累牍,可当事人为什么没接受到这些与自己生计息息相关的重大信息呢?问题是我们的设想有些问题,我们用常态下的信息传播途径套用那些每日为生计奔波和打拼的人,以为他们能按点看看“新闻联播”、有空读读报纸和上上网等,其实,他们许多人因精力和经济的原因而做不到。由此,针对一些贫困群体的政策法规信息,流到该发挥作用的终端,也就所剩无几了。这就是近来国外一些研究贫困问题的专家们所强调的“媒体盲区”。由于存在这个“盲区”,一些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法规和措施,难以发挥惠及相关对象的作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最大可能地简化和落实接受信息的终端,例如,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是政府为公众服务的窗口,为政府与群众互动沟通提供了更加顺畅的渠道,提高了政务的效率,也是反映民声和施行监督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渠道。但电子政务不能在建设方一头热,更要在其服务对象,即普通老百姓中真实地热起来,也就说,电子政务一定要有百姓“人人会用”、“出门能用”及“用了有用”的简便实效,还要有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办事的经济实惠。要做到男女老少,特别是城市贫困户、农民工和边远地区的农民都会用。要想电子政务做到“政通人和”和“实效快捷”,对“百姓”端同样要费心建设、培训和拓展。

  在这方面,印度有一些好经验。印度有一个安得拉邦,7500万人口,其中有48%是文盲,农业人口占70%,人均GDP低于600美元,可是该邦搞电子政务的成功故事却在全世界传颂,发达国家都跑去学习。该邦政府建立的eSeva系统(电子化服务)使文盲和贫困的农民都用上了电子政务。政府采用“建设—拥有—运营”或“建设—拥有—运营—转让”等模式,与公司合作建立了密布的网吧和网亭,老百姓可通过这些网吧免费享受政府的“一条龙”政务服务,从付费到交税及获取信息等等,不搞形式,非常实用,不会上网的文盲则由与政府签约的“吧主”代办。在我们为孩子“泡吧”和“网瘾”大伤脑筋的同时,遍布印度各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网吧里却很少见到未成年人,因为网吧成了“办正事”的地方。预计到2010年,印度将有26.2万家网吧。它们无论是属于政府的,还是私人的,都是普通百姓享用电子政务的窗口。

  我们对民生政策信息“有请当事人”应有极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办法,并要尽快到位,但愿明年不再听到孩子拾垃圾上大学的新闻。    顾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