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子政务已经初步实现互联互通,当公共事物基础数据库已经日趋完善,下一个帮助各级政府迅速跃上服务型政府这一新台阶的有力武器在哪里?
当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BI挺进政府决策系统及公共事务领域蔚然成风。目前我国政府部门BI的应用尚不多见。电子政务从何入手搭建以BI为支柱的决策体系?哪些政府职能部门更应该引入BI?
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这些问题的解答将让BI这一曾经在企业中大放异彩的决策利器,在国内政府管理领域开拓出一片同样广阔的天空。
政府应用BI正当其时
自1989年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egence,简称BI)这一概念首次提出以来,20多年间,迅速发展的BI应用通过将大量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将全球企业的信息化决策能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随着世界各国政府政务系统的日趋成熟,BI中的“Bussiness(商务)”一词所指代范畴已经不再仅限于企业业务,近3年来,BI正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新热点。
实施基础基本完善
与信息化基础应用不同,作为一种集成化应用,BI应用只能在已经具备相当程度的数据管理和资源管理基础上搭建。
经过我国电子政务20余年的积累,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数据积累已经具备相当的水平。各部委和各地区在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据采集、信息共享和安全方面的投入和努力等已经显现成效。目前,我国一批重点的信息化工程,包括金审、金盾、金税、金土、金质和国家信息化的内网已经基本建成,并且投入运行。这些系统的信息公开、在线办公、公众参与、互动对话等功能已经逐步实现。全国各级政府网络的总体拥有率已经达到90%。同时,大部分对大规模信息数据处理需求较为迫切的核心部门已经率先具备了对信息资源和数据进行规划、采集和维护能力。这使BI应用辅助决策变成可能。
政务信息化迈入新阶段
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已从建立信息系统阶段过渡到深度运用和决策支持的阶段。
更重要的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目标的提出,给政府部门快速、实时、前瞻性地决策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在核心政府部门实施BI的条件和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目前,随着政务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需要有像BI这样的集成化、智能化的高级应用加入到信息化的进程中来。
在电子政务中,引入BI技术可以满足政务信息化的两大需求。
第一,满足实时有效的信息需求。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进行有效的服务和管理,需要建立一个能有效搜集、监测和分析大量数据的系统,以增强公众与政府沟通的时效性。
BI最基础的功能是提供终端用户的查询和报表工具,用以支持用户对原始数据的访问,电子政务系统中的业务信息纷繁繁杂,传统的查询和报表工具已经不能满足对业务变化的快速反应。而IT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常常难以达成默契。BI能使用户及时、灵活地访问原始数据,同时以决策者看业务活动的方式来展示信息,而不是以数据库的组织方式来展示信息。
第二,满足分析和科学决策的需求。现有的数据库系统虽然可以高效地实现数据录入、查询和部分统计的功能,但是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律,不能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电子政务需要一个智能化的辅助决策系统。BI是一套具有数据挖掘功能的信息处理技术,主要特点是对数据库中大量的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化、分析和其他无形化的处理。从中汲取辅助决策的关键数据,为政府重大法规出台提供决策支持。比如在宏观上通过对各种经济数据的挖掘,确定未来经济的走势,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整政策。在微观上,对经费拨款申请中的欺诈行为进行反制。BI可以根据数据挖掘制定防欺诈的方案,分离出导致欺诈和实际行为的关键因素,制定相应的判据,精准地甄别和标识出最有可能存在欺诈问题的记录和经费的申请文件。
因此,如何集中而有效地对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如何把这些数据更好地应用于科学决策的机制都是目前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者们非常关心的话题。
结合最近几年电子政务在国外的经验和目前国内的下一阶段的发展需求来看,将BI引入我国政府政务信息化建设,并以此为契机以提高决策准确性和实时性为目的,以BI应用为支柱的信息化科学决策体系,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