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笔赣南写人民满意答卷 政治篇
来源:赣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记者丁天华/文  赖锦洪 记者何敏 刘凯/图

  章贡区启动廉政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五进”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廉政文化,力促形成全党全社会共抓廉政建设的浓厚氛围。图为该区下壕塘社区的部分党员和群众在社区内为居民演出自编自导的快板书《反腐倡廉三字经》。

    9月7日,新学期的第一个周日,3000多名正科级领导职务干部端坐在课堂,神情严肃地参加了领导干部政法理论水平考试。

    这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它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考试本身,它是我市在探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途径的一个缩影。

    其实,还有另一场考试,让赣南数万名干部记忆犹新;还有另一份答卷,让赣南数万名干部心里沉甸甸。

    那就是——近年来,赣州的执政理念、方式和效果,庄严地接受了科学发展观的检验,在赣南时空上写下了让870多万赣南人民满意的答卷。

  回望改革开放的30年,让我们留在记忆里的,不仅仅是排列整齐的数字,也不仅仅是庄严肃穆的大事记,更应该是一个个写满梦想与希望的故事,一个个充满创新和突破的跨越。

    夯基涵源为追赶,谋高管远求跨越。驻足回眸,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簇新理念”演绎“科学实践”

  【关键词】●践行科学发展观       ●先进性教育  ●“过关”制度

    “5年来,赣州的GDP、财政收入、农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分别增长了160%、180%、130%和140%。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市结合市情,提出了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一切为民谋发展的理念,将践行科学发展观细化到‘一条主线,六个重点’操作路径上。”今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江西代表团发言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如是说。

    一句话,是如此的厚重而亲切,沉着而自信。因为,它的背后,凝结着赣州一次次的创新、突破和超越。

    时光倒回2004年1月30日至2月1日,在赣州市委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鲜明地提出了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一切为民谋发展的新理念。

    5年来,赣州在矿产资源开采总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钨产值增长了16倍,稀土产值翻了两番,其中钨产业提前实现超百亿元目标,年产值占全国三分之一强。与此同时,我市还按照“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品牌化”思路,大力推进脐橙产业集群建设。目前,我市成为了全国第一的脐橙主产区,全市先后有60多万人通过发展脐橙摆脱贫困走向小康。

    “科学发展无止境,我们不能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今年,市委又为全市党员开辟了一个‘科学课堂’,让大家系统接受一次科学发展理念的洗礼。”说起开展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的初衷,市领导如是说。

    为在更高的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年初,我市借鉴“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经验,决定今年用一年时间,在全市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力争在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增强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的意识;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机制;转变推进科学发展的方式;破解影响科学发展的难题;营造有利科学发展的环境;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4月10日,正当学教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潘逸阳在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又提出了建设钨、稀土等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建设城市应急储备体系等八个事关我市长远发展、近期需要引起重视和着手解决的重大问题。会议把“八项体系建设”作为检验学教活动成效的一条标准。

    于是,又一个闪着科学智慧光芒的决策,把全市的力量和智慧集中到科学发展当中来。

    此前,我市还创造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赣州模式”:销号整改。

    所谓“销号整改”,即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查摆出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统一编号,建立专门的台账,再将意见、建议和查摆出的问题反馈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并发出整改督办函,要求逐一落实整改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时限。与此同时,严格实行“一改一销,不改不销”,以防止整改走过场。

    时间定格在2005年1月21日。这一天,市委发出动员令:全市各级党组织和26万余名党员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

    2005年5月、2006年6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每每将目光投向赣州。那是因为这里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首创了销号整改责任制等经验。

    创新是工作的活力源泉。我市在基层党组织管理机制强化过程中开始了一系列的创新。乡村好班子建设规划的“出炉”,乡镇干部农业专业知识技能“过关”制度的推行,“一会三员”和“四进楼栋”活动的开展,驻社区单位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机制的完善等。

    面对新形势下的“三项创建”工作,全市各级党组织在传承发扬原有好做法的同时,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了许多求新探索。赣县的“五五工作法”、上犹的“进区入会”等,无不印证改革创新的足迹。

 

  我市狠抓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组建党组织工作,目前,全市400多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图为非公企业富丰(龙南)制衣有限公司的党员标兵岗。

  “思维高速”诠释“春天故事”

  【关键词】●十大体系

    “十大体系”出炉,有人说是发生在赣南大地的“春天的故事”。

    “赣州的‘十大体系’建设,是个非常新鲜的事物,他涵养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是个充满睿智和大胆的创新,很值得研究。”两年前,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冯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04年春,山那边的粤闽,已是迎着改革的春风大踏步前进;山这边沉寂的赣南猛然惊醒。赣州市委、市政府在纵观横比中梳理落后症结在于:赣州的机制、体制滞后,无法实现与长珠闽顺利对接。

  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赣州的决策者凭着高远的思路和前瞻的视野,果断提出“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并要求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快人一步。2004年,赣州“十大体系”建设新鲜“出炉”,政策法规体系首当其冲。   

    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十大体系”那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赣县工业园采访,记者看到每一个企业老板手中都有一本手册——《赣县涉企政策收费一本通》。落户该工业园的一名企业老板对记者说:“感觉到赣州的发展快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这关键是体制机制得人心。”

  “原来办证要在村里和乡里来回跑好几趟,现在只要一趟就可以办好了,‘十大体系’进社区服务站真是我们的贴心站。”近日,拿到土管审批证的于都县禾丰镇农民刘九生激动地说。原来,于都在23个乡镇分别设立了“十大体系”进社区服务站。

  岁月如山,登高望远。回顾我市这几年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主动对接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深入实施了以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金融服务、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口岸服务、产权交易、技术标准和社会保障“十大体系”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它,完善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促进了产业升级。在建设“十大体系”过程中,我市注重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经济自主增长的内生机制贯穿始终,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以实施和落实。按照集群式发展的新思路,科学制定了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和四大农业主导产业规划,重点培植壮大钨、稀土、氟盐化工、脐橙四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使我市的经济发展大厦建立在强大的产业基础之上,经济增长方式也由政府主导型逐步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它,创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了政府转型。为尽快消除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我市按照“十大体系”建设的要求,新组建和调整设置了26个职能机构。首先是对一些机构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如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成立了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对市直机关经营性及国企改制后剥离的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其次是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整合性改革。如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撤销了市冶金煤炭、建材、二轻、轻化纺食品等4个行业办和物资行业协会,成立了市经贸委综合行业办公室,改变了过去“一能多专”的机构臃肿状况。再就是对一些机构进行了调整性改革。如顺应口岸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成立了市口岸办公室;此外,还新成立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金融办、市信息化办、市招标投标中心、市商务局等一些专业经济管理机构。通过推行这一系列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措施,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它,打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服务平台,促进了环境优化。为了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透明度,我市通过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实现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了政务信息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政务网络互联互通。目前接入市级政务信息网的副县级以上市直政务部门和单位达到103个,接入县级政务信息网的副科级以上县直政务部门和单位达到880个,各县(市、区)政务信息网也正在加快向乡镇延伸。

  ……

    毋庸讳言,这场由表及里、由虚达实、由近至远的深层次变革,必将在赣州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8年1月24日,全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赣南宾馆会堂举行。

  “活力队伍”生动“赣南图景”

  【关键词】●选拔生  ●离岗考察  ●基层建设

    说到选拔生考试缘起,很多人都会想到几年前的一次“尴尬”。

    2003年底,赣州市乡镇机关干部学历为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10.7%。2004年,赣州市拿出14个副县(处)级职位进行公开招考,由于设置了第一学历为本科以上的门槛,9个职位因报名人数不足而取消。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为改变这种尴尬局面,2004年,市委作出决策,用5年时间面向全国选拔10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基层培养锻炼。前3年,已面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多所高校选拔了794名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大学生充实基层,今年录用的300名大学生也即将到岗,提前一年超额完成选拔计划。

    选拔生的到来,有效地改善了我市基层干部队伍结构,给基层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风气,为基层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通过向全国公开透明地选拔优秀大学生,赣州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中部欠发达地区吸纳、培养、使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路子。”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道出赣州面向全国选拔优秀大学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选拔生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赣州开明开放形象。自2005年开始实施以来,选拔生工作在全国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国内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均进行了报道。2007年2月7日,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在有关赣州选拔生工作的一份材料上批示:“对这种好做法要大力宣传。请教育电视台、教育报总结、宣传。”

    在领导干部提拔任用上,赣州还掀起了另一轮“冲击波”——先离岗再考察,优异者重用,平庸者交流,失职和违法违纪者查处。

    创新应运而生。2004年6月,我市出台《领导干部离岗考察实施办法(试行)》,规定今后在对干部进行考察前,先将其调离工作单位,安排到市委党校培训,并不再安排回原单位任职。在考察对象离岗后,市委派出考察组到考察对象的原工作单位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

    这一举措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由于离岗考察对象不再回原单位,避免了群众因讲真话而受打击报复的顾虑,群众可以放心大胆讲真话;干部在平时更注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注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培训考察任用一起抓,考察干部进入新岗位之后,大都能迅速适应,干得有声有色。

    这样的结果,众口称赞。群众说这一招好,防止了干部带“病”上岗;考察对象说,离岗考察让我们经历了一次思考过去、接受考验、面向未来的思想锤炼和精神洗礼;在职干部感触地说,我们有压力,更有动力。

    离岗考察制度,就这样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评论者说,离岗考察制度的意义在于,坚持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找准了干部人事工作制度化和民主化的最佳结合点。

    我市秉承“突出重点、按需定数、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实际需求,精选和确定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侧重于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真正做到政治理论重点培训,业务知识经常培训,现代知识加强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按照改革、创新、发展的思路,我市以教育、制度、监督为重点,以制度的设立为链接,搭建起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构建起“权力规范、监督制约、查办惩处、教育防范、分析预警及评价保障”六大机制的体系架构。同时,机关效能监察则鞭策着有关职能部门要行政有作为,办事高效率,为政好廉洁。按照安排,每年将有10个部门(系统)作为优化发展环境机关效能监察的重点督办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承诺、举行电视现场对话会、开通政风行风热线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识人有门,育人有道,督人有方。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队伍,让赣南美好图景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