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柴福洪
列宁说: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要建成社会主义,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近60年,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超过80%,到1976年,下降到20%。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国15岁及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人口有一亿八千万,占总人口的15.88%,其中70%为妇女。文盲、半文盲主要在农村。
生育水平同文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根据1982年对100万人口进行的生育率抽样调查,过去中国的情况大体是:文盲妇女生6个孩子,小学文化程度的妇女生5个孩子,初中文化程度的妇女生4个孩子,高中文化程度的妇女生3个孩子,大学文化程度的妇女生2个孩子。因此,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尤其是妇女)的文化水平是降低生育率、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措施之一。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2008年9月,从政府层面正真全面履行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义务。
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经济现代化初见成效,但从2008年一系列事件看,中国社会存在的多种社会矛盾,主要是经济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不配套,人的现代化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一、人的现代化的含义
人的现代化的基本的和一般的标志,就是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我们的社会现在是“民主与愚昧”、“文明与野蛮”、“繁华与落后”同时并存。
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
现代化,既发生在发达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工业化、专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民主化、法治化、分化与整合、理性化、世俗化、大众传播和普及初等教育等;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主要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第二次现代化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将来还有新的发展。
两次现代化是不同的发展范式,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满足人类物质追求和经济安全。这个问题,在我国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得到了充分展示,也被13亿中国人民所接受。
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物质生活质量可能趋同,但精神文化生活高度多样化。2000年,世界有60多个国家已经完成或基本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已经有24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轨道。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尚没有全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但它们不得不同时面对两次现代化的双重挑战,它们有可能选择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综合现代化模式。显然,全面现代化的中国,必须是全面完成以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建设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的中国,也必然是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乃至发达国家以知识化、信息化和提高生活质量(包括经济和社会建设)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中国。
中国,因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差距较大,加上长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经济差距与人的差距同时存在,整体上呈现第一次现代化没有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已经开始但很不到位的状态。现实是经济现代化的完成靠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没有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将不可持续。
二、人的现代化首先是干部现代化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行为主体和载体是人。这就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面的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它包括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所以,全面现代化的中国,既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也要实现人和文化的现代化。当然,政治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城市和农村现代化等,都是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基本要求。
中国社会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整个社会是在党和政府的层级体制下,层层统一指挥,可以集中社会资源干大事,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热性所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党和政府的公务员,俗称干部。中国的干部这类人群,集中了中国的一流人才,是中国社会主要精英群体,也是决定中国社会进步与落后、法制与民主、文明与野蛮的中坚力量。当然,既可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从中国社会历史长期过程看,往往社会进步的动力主要来自民间,干部成为社会阻力的时间占比较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干部队伍,要改变中国干部的宿命,永远是社会进步的坚强力量,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中国要进步,要现代化,首先是干部现代化,中国没有干部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更没有人的现代化。
目前,中国的干部队伍中,许多人落后于社会前进的步伐,主要体现在: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思想落后,人格两面。造成的原因是公务员退出机制不键全,没有建立淘汰机制,没有建立竞争机制,如长期任职一方,可能就是死水一潭,结派营私。所以,近十几年,调整干部任职,成为“常委们”的日常事务,地方经济指标结硬帐、是脸面、是政绩。一方面,这也是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又是经济奇型发展的根源所在。另一方,社会监督不力,反腐不动真格,怂恿人格有问题的干部投机钻营,激化了社会急燥情绪漫延,也酿造出了许多社会弊端。
中国的干部队伍,如不承认人是自私的,如不在体制上进行必要的调整,这种阻力与动力同在的局面很难改变。在一定的气候下,某一地区或局部,甚至阻力大于动力,而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对其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诉求“清官”光临了,这正是中国存在上访大军的社会根源。
三、人的现代化关键是心理与人格现代化
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
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里,这是屡见不鲜的。进行这种移植现代化尝试的国家,本来怀着极大的希望和信心,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就足以使它跻身于先进发达国家行列之中。结果,它们往往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原先拟想的完美蓝图不是被歪曲成形怪状的讽刺画,就是为本国的资源和财力掘下了坟墓。
痛切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体会和领悟到,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一种能赋予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人们已经注意到,现代化的机构和组织原则,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要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决不能容忍为传统人所广泛具有那些特征:害怕和恐惧革新与社会改革;不信任乃至敌视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思想观念;被动地接受命运;盲目服从和信赖传统的权威;缺乏效率和个人效能感;顺从谦卑的道德,缺乏突破陈旧方式的创造性的想象和行为;头脑狭窄,对不同意见和观点严加防范和迫害;凡事总要以古人、圣人和传统的尺度来衡量评断,一旦与传统不符,便加以反对和和诋毁;对待社会事务漠不关心,与外界孤立隔绝,妄自尊大;凡属与眼前和切身利益无明显关系的教育、学术研究都不加重视或予以蔑视排斥。
现代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特别要求人们能欣然接受和迅速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头脑中沸腾着创造智慧和革新思想的人。
一言以蔽之,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
无论一个国家的经济一时繁荣到何种程度,也不能说明这个国家能获得持久的进步,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这样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中国的特点就是,人的现代化靠干部的现代化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