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公安机关推进信息化建设侧记
来源:人民公安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信息化建设不搞“一刀切” 
 
 
 
  近年来,江苏公安机关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不搞信息化建设“一刀切”,而是根据江苏不同区域的自身特点,从省、市、县三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层面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公安信息化发展模式。

  搭建省级警务信息平台

  从9月1日之后,江苏省的百姓可以通过一个叫“平安民声服务台”的网页对公安工作进行咨询、建议、监督了。

  一网连接千万家,警民连心保平安。“平安民声服务台”是江苏省厅在信息化建设中,公安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向为民服务和队伍管理领域延伸的结果,也进一步促进了信息化建设中警务与为民服务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从2007年开始,江苏省厅开展了以“一网一台”为重点的新一轮信息化建设,除了“平安民声服务台”外,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搭建省级警务信息平台,为基层做强了信息后台基础。警务平台整合了全部公安信息资源,还协调整合了大量社会信息数据,与周边省市公安机关建立了信息交换协作机制。江苏省各级公安机关都可以依托这个平台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对犯罪活动轨迹进行实时的查询、跟踪。

  省级警务信息平台的基础在于信息的收集。从2003年起,江苏省公安机关就依托金盾工程一期建设开始了第一轮的信息化建设。根据江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低不同的现状,江苏省公安厅明确省、市、县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开展适合地区发展情况的信息化建设,确定了“上中下”不同层级错位发展、“大中小”不同城市差别建设、“南北中”不同地区协调推进的总体思路,鼓励南京、南通等大城市率先建立横向集成、纵向贯通、高度共享的警务综合信息平台。

  现在,省级警务信息平台已整合信息资源15亿条,每天发布预警信息3000余条,今年以来直接指令基层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270名。

  民警信息工作“六部曲”

  “我现在每天必做六件事:上市局、分局网页;登录警务综合平台;登录公文系统查阅上级指示;上省厅、市局(信息)平台比对(检索网上在逃人员);录入信息;写工作日志。”9月10日下午,在南京市白下分局洪武路派出所,记者看到这里的社区民警谈及信息化建设时,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是门儿清,而且上面提及的工作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

  这“六部曲”对于其他民警来说,几乎都是一样的。从2003年起,在省厅的统一部署下,南京市公安局立足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开始构建公安信息化综合体系。“六部曲”从民警工作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南京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经过近六年的建设,南京警务综合平台已成为由警务信息综合平台、行政管理综合平台和社会信息综合平台三大部分组成的完善的公安信息化系统。警务信息综合平台以派出所业务为核心,覆盖指挥中心、治安、刑侦等20多个业务部门,包括接处警、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等主要公安业务内容。行政管理综合平台以队伍建设和内部事务管理为重点,包括局长办公、资产管理等20多个子系统。社会信息综合平台包括旅馆等10多个子系统,采集录入工商、税务等信息两亿多条。

  “技防城”与“技防村”

  “江阴市近年来刑事犯罪有三个70%以上的特点:即抓获的刑事作案成员70%以上是外来人员,外来作案成员中70%以上系跨地区流窜犯罪,流窜犯罪中又有70%以上系驾驶机动车作案。”江阴市公安局局长须振宇说,“根据江阴的治安特点,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侧重对街面、进出要道的卡口建设。人看不住的地方,就用科技去看。”

  在县级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中,江阴市局根据自己的区域治安特点,从路面、卡口、场所、单位和社区(农村)五个层面,推进技防全覆盖。目前已建成监控探头2.2万余个,其中公安自建2478个;七个市际卡口、两个南北出入口已全面建成智能化监控系统,车辆抓拍率达98%以上。此外,还在全市434个居民社区(村)安装了图像监控、电子巡更等技防系统。“技防城”与“技防村”已初成规模。近两年来,全市通过技防直接预防制止刑事犯罪案件331起,街头“两抢一盗”案件发案数逐年降幅达15%以上。

  掌上笔记本电脑

  在两个巴掌大小的“微型电脑”上,显示着市区地图,各条道路信息条理清晰。它如同一个掌上微型“笔记本电脑”,不仅可以跟踪、锁定车辆信息,也可以对犯罪人员进行实时的查找比对,还可以进行摄像,实现了多媒体显示功能。这种可视系统是淮安市局根据欠发达地区情况,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后发优势路子的成果,实现了在信息化建设中“不比人家建得早,要比人家用得好”的跨越发展目标。

  在淮安,本地人犯罪占80%,对信息源的采集真实有效显得十分重要。在警务综合平台建设上,淮安市局以“小投入”谋“大产出”,不搞重复建设,把别人的成功经验“拿来”,从而节省了大量资金。“县区公安基础工作可视操作平台”为信息化建设的深化打开了缺口,从而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本土化”。
 
 
 信息化建设为江苏警务工作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有效提升了全省公安机关的战斗力和社会治安控制力、推动了警务体制机制的改革、规范了执法环节、推进了队伍管理,并在新的层面上密切了警民关系。

  警务围绕信息转 提升打击精准度

  今年年初,南京市公安局白下分局洪武路派出所社区民警罗炎通过鼠标点击、足不出户就抓到了一名网上在逃人员。罗炎只是一个社区民警。但是,只要掌握了信息化手段,破案就不单单是刑侦部门的“专业”,许多网上在逃人员经不住民警的鼠标点击。派出所抓获网上在逃人员在江苏省占比高达79%。

  截至目前,江苏省DNA数据入库达50万余条、十指指纹入库531万份,分别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丰富的信息为网上比对、串并案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1至8月,江苏省共串并案件五万余起,同比增长8.1%。网上关联的信息突破了地域、时间壁垒,打击精度、广度和效率都提高了。

  作为现代警务机制的核心,信息化成为警务机制专业化和高效化的引擎。太仓市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相当,加强社会面流动人口的管控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太仓市公安局采用层级编号的方法,对每个房间逐一编码。记者在城区及周边出租屋密集的村子看到,农村一些院落外墙用红漆喷上了一串醒目的数字,院内凡是出租用的房间门边也用阿拉伯数字标明。而在相对繁华的集镇,临街的商铺基本全都进行了编码。编码后的数据进入信息库后为太仓市公安局在现实抓捕中实现精确打击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以房管人”机制的形成,是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成果。现在,只要有流动人口作案,就能够通过编码锁定其位置,对其行动轨迹进行跟踪。

  为了使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江苏省公安厅提出了“做优上层、做精中层、做强基层”的工作思路,从省厅机关整体推进各层级的警务机制改革,明确省市两级要为基层提供信息服务、指挥协调、业务指导和专家支持;开展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工作,撤销全部所属分局,实现各警种分工合理;制定了基层一线警力占比、实战单位人员占比须保持在90%以上的标准,确保警力沉下去。

  为生命线注入“源动力”

  提高公安执法公信力,关键在于执法规范,只有将执法流程的各环节全部规范起来,减少人为干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执法质量。江苏省信息化建设使信息流与业务流有机结合,为执法这道生命线提供了源头动力。

  在信息化建设中,江苏省厅及各市开办了“网上法律学校”,组织专家开展网上会诊案件、远程教学等活动,推行网上执法资格认证,组织民警开展网上法制练兵活动。信息化执法使民警的个体执法行为与信息平台挂钩,平台上各个模块都是民警的“数字老师”,只要依照平台设定的步骤,就可以轻松走完执法程序,从而实现了警务工作各警种的执法流程和环节都纳入了信息化管理,办公办案“一网通”的规范化目标。

  通过加强网上监督,江苏公安民警的执法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省市两级公安机关建立了执法监督服务平台,并与110接报警系统对接,对执法活动实行网上巡查、预警、督办、考评。

  拓宽服务渠道 激发队伍活力

  南通市车管所通过建立四套排队叫号系统,使群众可以更加快捷地办理驾驶证。通过触摸屏,车牌号告别了以前“暗箱操作”的历史,百姓可以从屏幕上随机摇出来的一组车牌号中选择自己中意的号码。在二楼考试大厅里,驾驶员资格考试通过网上预约,实行计算机标准化考试。

  “执勤民警和巡逻民警的工作轨迹、时间、状态如今在信息平台上一目了然,可对其进行点对点的实时调度和管理。工作表现也可以自动记入考核系统。”在采访中,记者对南通市公安局崇川分局和平桥派出所所长宋民的这番话记忆深刻。这种完全“透明化”的监督实现了勤务监控从柔性向刚性变革。

  民警工作绩效彻底量化,由人说了算变为计算机说了算,工作绩效考核由主观向客观转变,队伍管理向科学公正转变,有效激发了公安队伍的活力。

  江苏省厅专门建立了各级别的网上“一把手”信箱,实时把握民警的思想脉搏,帮助民警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通过抓好职业标准制定、编写训练教材、构建省、市、县和基层所队四级训练体系,努力做到训练一个合格的队伍、带出一个合格的队伍。
 
 
记者 季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