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组委会
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其国际竞争力的升降沉浮,是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
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要素状况、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国内外市场状况和贸易环境、产业规模和集群程度、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相关政策环境等。本报告从这几个方面评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劣势,并分析影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矛盾。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
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已步入世界电子产业大国行列,无论是产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
1.国家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政策环境是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政府就非常重视电子工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从政策、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如把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和程控交换机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鼓励移动通信、集成电路、软件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适时调整了部分重点电子产品出口退税率,滚动修订外商投资和国内鼓励投资的产业目录,并先后出台了推动电子信息产业 “走出去”、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等政策。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有效地改善了行业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了各地方和境内外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差异化发展,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活跃的行业。“十一五”期间,国家更加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信息产业”。可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同时,中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投资和经营环境将更好,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中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2.国内市场巨大
市场竞争是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市场占有率的大小标志着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中国经济增长率高居亚太地区各国之首,市场潜力巨大,对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按国际同口径计算,2007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产值占全球市场的份额比2006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内销总量占全球市场的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对全球电子信息产品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成为推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2007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销售额为5623.7亿元,继续成为世界第一大集成电路市场。
3.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表现了信息化水平的高低。2007年,全国手机普及率达到41.6%,比上年增加了6.3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 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 %.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在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
4.产业的全球地位进一步提升
2000 年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始终居领先地位。2001-2007年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9%,呈现良好发展态势。1989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九位,1996年跃居世界第五位,1999年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国,2003年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进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行列,国际地位持续稳步提升。2007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达22.4%.目前,中国境内生产的显示器、手机、彩电、激光视盘机、笔记本电脑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50%、31%、43%、80%和40%.
5.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随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设外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外商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日、韩的半导体、计算机配件企业不断向中国转移。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增强在中国的研发力量,形成研发力量转移的新一轮热潮。外资转移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带的形成,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的地位更加突出。这些地区产业基础良好,行业配套能力强,加上政府服务意识强,吸引外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而且各自特色明显,像广东东莞的台式电脑、上海的集成电路、苏州的笔记本和液晶显示器等都呈现产业聚集态势。在这三大产业聚集区内,形成了高度细化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了即时供应的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了众多外商投资,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国际化生产制造基地。2007年,9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配套、外贸出口、人才就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以上。
6.对外贸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持续增长、全球信息化的快速提升和产品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加之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高,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了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1241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8047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36.5%.其中,出口额从2001年的650.2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4595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38.5%,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37.6%,占电子制造业销售收入的66%.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在全国商品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37%,占全球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的比重超过18%,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劣势
由于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差距较大,核心基础产业薄弱,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还存在劣势。
1.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较大
评价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根据属地原则,把国内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国内产业)进行评价。而事实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整体上以外资为主,使对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具有内在缺陷。本土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分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1)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近年来,尽管中国电子信息骨干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但与全球一流跨国公司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联想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的龙头企业,2006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389亿元,约合183亿美元(按1美元=7.7元人民币折算),虽然当年联想还不是全球500强企业,但其规模超过了《财富》500强的底线,2007年度《财富》全球500强第50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是137.4亿美元。但联想与惠普、IBM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营业收入分别为二者的20% 和19.8%,不足戴尔的1/3.中国台湾地区电子制造业有两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分别是鸿海精密(283.5亿美元)和广达计算机(149亿美元),排在全球500强企业的第206位和第454位。
(2)赢利能力总体较弱
赢利能力是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最核心的指标之一。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合计利润为28.9亿美元,尚不如GOOGLE一家公司的利润(30.8 亿美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2%,远远低于《财富》500强中美国电子信息企业11.7%的水平。可见,中国电子信息企业普遍赢利能力不强,与一流跨国公司差距较大。
(3)研发投入水平较低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产业,信息技术和产品创新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作为支撑和保障。2006年微软、IBM和英特尔3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费都在50亿美元左右,其中微软达到66亿美元,是中国电子信息研发投入最高企业华为(7.4亿美元)的9倍。
(4)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总体技术自给率不足20%,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国际先进水平5-10年,核心元器件和软件仍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水平始终处于全球领导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持续的研发投入,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如在通信领域,高通掌握着CDMA(宽带码分多址)领域的大部分知识产权,思科凭借技术优势垄断全球路由器80%以上的市场,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创造出通信领域大部分技术创新专利。在最能体现企业专利国际化能力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方面,2006年全球申请PCT专利前50家企业中跨国IT(信息技术)公司占31家;前10家企业中IT企业占7家,中国没有1家(华为居第13位)。
(5)品牌影响力有限
一个好的品牌既是产品销售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公司)形象的重要标志。因此,具有优势品牌的产品和企业是实现产业强大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各国的样本研究证明,价值较高的品牌一般也有较高的销售收入。从近几年评选出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来看,电子强国美国、日本、韩国都有企业荣登排行榜,而中国电子信息类企业无一上榜。从《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排名来看,在2000-2005年,三星电子的品牌价值增长了186%,2006年排名上升至第 20位。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企业中,许多是从事加工贸易,为跨国公司“贴牌”,尤其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企业,很少经营自己的品牌,因而全球品牌影响力有限。至今,中国还未有企业进入《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
(6)跨国经营能力差距明显
中国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在跨国经营能力方面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的跨地域、跨国家的管理控制能力弱;二是整合国内外以及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有限,中国电子信息企业“走出去”处于初级阶段,在学习和模仿环节;三是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层次不对等,在战略联盟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缺乏话语权;四是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国际化的能力有待提高。
2.核心基础产业薄弱
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领域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经济效益好,是决定一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知识密集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产品过剩。中国能生产的整机,如彩电、程控交换机、微机、手机、激光视盘机等产品几乎全部过剩,主要依靠降价销售参与市场竞争,而高端服务器、路由器、关键元器件、系统软件等产品基本依赖进口。核心基础产业薄弱导致所谓的“空芯化”,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中国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国之一,但由于受集成电路材料、装备、工艺技术、设计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国产集成电路产品仅能满足25%-30% 的国内市场需求,且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高端芯片只能大量依靠进口,仅此一项,每年的进口总额就高达1000亿美元。中国各类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尤其是TFT-LCD所必需的彩色滤光片、液晶面板所需的玻璃等均要大量进口。2007年,中国电子元器件出口额为486.49亿美元,进口额为 1649.6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1163.11亿美元。就连生产家电产品所需要的铜、铝等原材料也要从外国进口,原材料的数量、价格和可获得性,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这些上游原材料、设备和关键电子元器件大量依靠进口,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受制于人,这些产品的生产属于高附加值环节,而加工制造属于低附加值环节,而且大多数加工出口的产品缺少自主品牌和销售渠道,导致产业大部分利润都被上下游企业所攫取。
3.电子信息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中国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法规政策,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但主要侧重于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活动的指导性、原则性方针政策,还缺乏系列配套的操作性较强的政策,因此政策倾斜的效应还不够明显,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还不成体系,而且存在众多空白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服务政策不完善。中国电信服务业无论从普遍服务义务的角度看,还是从与WTO规则的要求及与中国电信服务业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看,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究其根源仍然是政策安排问题,主要是脱胎于计划体制下的中国电信业仍存在许多政策性的制约,如宏观管理政策、微观主体政策和市场竞争政策等。第二,缺乏竞争引导政策。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间接调控,实行“引导、规范、监督、服务”力度不够,在营造有利于电子信息企业竞争环境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一些企业仍然处于垄断经营地位,致使企业在内部改革、经营理念方面,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第三,应对国际化的政策不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受益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全球性调整和产业转移,国际化已是体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基本上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然发展的结果,在政策层面还没有将国际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满足国际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在许多方面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政策制约和政策缺位。
影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矛盾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依然突出,成为影响产业快速发展的绊脚石,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1.结构失衡与产业协调发展的矛盾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是产业结构矛盾。核心基础产业薄弱,知识密集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产品过剩。二是外贸结构矛盾。2007年,三资企业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近85%,从出口贸易类型来看,加工贸易出口额合计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同样接近85%.三是区域结构矛盾。全国90%以上的电子信息产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内陆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还相当滞后。
2.产业粗放型扩张与赢利能力下降的矛盾
2000 年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实现规模扩张,增量部分大部分是新增投资带来的,而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实现的内涵式、集约型增长部分少之又少。2004-2007年,电子信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4%,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3%,规模扩张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由此带来的是产业规模越来越大,而利润率却越来越低。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营业利润率由2000年的5.7%下降到2007年的3.75%.
3.创新能力弱与标准在产业中地位日益提升的矛盾
随着知识和信息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领域出现一个新特征:技术标准专利化。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关系日益密切,并与技术创新交织在一起。因此,虽然自主知识产权包括的范围较宽,但对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来说,由于标准中包含了大量的专利,因而成为知识产权的主体。在国际竞争中,也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就是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形成新的技术垄断联盟,借助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强化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借助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实现对某些技术标准事实上的垄断,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
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导致中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滞后。中国不仅被排除在国际标准化组织5个常任理事成员(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之外,而且,承担该组织国际标准的制定量仅占总量的1%.作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却不能在标准问题上获得充分的话语权,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此外,技术水平领先国家还设置了大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了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的高门槛壁垒。
4.低端人力相对充足与尖端人才匮乏的矛盾
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差别呈现多层次性,既有大量的简单劳动者,也有素质稍高的技术工人,还有大量高素质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同层次劳动力具有价格低廉优势。2007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就业人数达777万人,其中制造业675万人,软件业102万人,二者合计比上年增加了53万人,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5%,制造业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国工业新增就业人数的比重为10%.
现阶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劳动力资源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普通劳动力过剩、高层次人才短缺,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大量流失,高层次、复合型、具有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稀缺,从事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与系统集成工程、计算机通信产品等设计开发的人才尤为短缺。同时,中国吸引高端人才的力度还不够,关键领域的特殊人才归国创业时还有很多不便。此外,还面临跨国公司利用待遇优势抢夺中国高级尖端人才的挑战。
5.企业经营规模偏小与国际化运营要求高的矛盾
从企业规模与行业赢利能力来看,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中前10家企业营业收入合计约为756.9亿美元,利润总额为3.5亿美元,仅占2006年全球500强中前10家电子企业合计营业收入(7858.4亿美元)的9.6%和合计利润(395.7亿美元)的0.9%.同时,从国际化运营能力看,能够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的电子信息企业还寥寥无几,多数企业的业务基本上都还停留在引进产品技术在国内生产和销售服务的层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高端产品很少,国内知名企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也很有限。这些使中国电子信息企业难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高要求。
6.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分散与资源需要有机整合的矛盾
电子信息产业需要统筹协调发展,在全国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但目前中国各省、市、县信息化推进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设置不尽相同、职能不够协调。行政管理体制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能力。
政府层面对电子信息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不足,导致产业资源共享不足、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等现象普遍存在,也直接影响了信息化建设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联动作用。中国在信息化改造上的投入巨大,仅2006年就超过了3000亿元。政府与应用行业以及大企业集团的采购集中度不够,资金分散,使市场散落在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或各个行业,没有形成统一的、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7.电子信息产品进口高速增长与产业安全的矛盾
加入WTO以来,在中国履行ITA(信息技术协议)和面对关税下降、非关税壁垒减少的情况下,电子信息产品进口增长迅猛,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也给国内部分产业发展带来了威胁,尤其是关键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产业安全问题堪忧。“十五”以来,电子信息产业进入最快发展时期,电子信息产品进口进入新一轮增长高峰,年均增速达到32.5%,不仅高于同期全国商品进口平均增速(24%),更远远高于世界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年平均增速(10%),显示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的超高速增长态势。从进口电子产品结构来看,其中对国外依赖度高带来的风险很大,如集成电路产品进口额从2000年的95.2亿美元增长到 2006年的1054.8亿美元,占电子信息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7.65%增长到36.7%.缺乏核心技术,尤其是高端芯片严重依赖进口,使中国中间制造环节的利润不断减少,给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带来了潜在威胁。
8.出口快速增长和贸易摩擦日渐增多的矛盾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改变了世界市场格局,导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贸易纠纷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从针对某个产品或企业进而扩及整个产业;从单纯的反倾销扩大到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社会责任等领域。如在DVD(数字视频光盘)专利纠纷中,因收取高额的专利费,仅在广东就有100多家企业转行。中国企业对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不能及时、有效地应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此外,当前全球正兴起一股产业生态化发展热潮,可能演变为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为典型的事例是欧盟近几年先后颁布了RoHS、WEEE、REACH、 Eup等指令,这对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总体来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确立了在国际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作用,着力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核心基础产业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经营规模和国际化运营水平,促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往更高层次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