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当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来源:资源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国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和促进国土资源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国土资源信息化不但对促使我国国土资源的集约利用具有保障作用,也是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必须用的现代“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已成为国土资源工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在分析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一、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状况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加强微观管理的同时,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信息是宏观调控的基础,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及时把最基层的情况、最微观的信息进行快速获取、汇兑与分析,才能服务于宏观调控。因此,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国土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措施,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确保全面履行国土资源管理的职责。

    信息化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大部分地区已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信息中心,并由一把手亲自担任信息化领导小组,开展信息化各项工作,尤其是一些信息化试点省区如贵州,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通过成果展示与交流学习形成了一批新的典型。通过金土工程一期建设,带动了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如2007年6月8日,上海房地资源指挥监测中心正式运行。通过全市统一信息平台的支撑和信息技术在各业务板块中的运用,上海市从此步入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广西南宁市国土资源局本着实用性原则,采用当前流行的、成熟的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局业务部门的需求,逐步实现了全局业务处理的计算机化。云南昆明市国土资源局推出了国土资源审批业务窗口“一站式”工作模式,将审批业务分为“常态件”和“非常态件”,所有“常态件”审批业务在电子政务系统的支撑下,在昆明市便民服务中心就可“一站”办结,“非常态件”的审批工作通过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流转、会签,不但大大缩短了行政审批时间,而且真正达到了便民、利民。

    实践证明,信息化是创新管理理念、改革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效能的捷径。金土工程的建设,给国土资源系统带来了最经济、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实现了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管理效能。

    二、当前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所面临的形式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徐绍史部长曾经说过:“信息化本质上是一场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变革,是一场破除等级文化、改变信息不对称、实现信息共享的自我革命。”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无比紧迫。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带来的资源需求扩张与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之间矛盾日益加剧;资源利益诉求高居不下,违法用地、矿产资源乱采滥挖现象依然严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开发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课题有待破解……面对空前的压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管理效能。其中,信息化无疑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

    目前我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金土工程。国土资源部党组已经把“基本完成金土工程,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列为“十一五”国土资源工作的四大目标任务之一。客观地评价,当前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在金土工程一期建设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如: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程度不够,网络覆盖面不够,信息化的规模效应难以显现。各地建设进度与应用水平不平衡,且有差距拉大的趋势。有的地方虽然完成应用系统开发,但迟迟不投入使用,成为一种摆设。有的地方至今还没有启动应用系统建设,严重影响了金土工程建设的整体进度。此外,数据基础薄弱,数据不全、不实、不准,影响到应用系统的使用。金土工程一期建设任务虽已初步完成,但距离国土资源信息化大发展的目标,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现今,金土工程一期建设已进入总集成阶段,与此同时,金土工程二期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也已迫在眉睫。

    三、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的瓶颈问题

    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起步并不晚,但各地国土资源部门进度不一,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很多地方的税务、财政、公安等一系列的“金”字号工程,早就建设并且投入运行了,而当地国土部门才刚开始起步建设“金土工程”第一期;从全国国土资源系统来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很明显。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有限的资源分散;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程度不够,网络覆盖面不够,信息化的规模效应难以显现;各地建设进度与应用水平不平衡,且有差距拉大的趋势;有的地方虽然完成应用系统开发,但迟迟不投入使用,成为一种摆设;有的地方至今还没有相应的机构,更没有启动相应系统建设;此外,基础数据非常薄弱,数据不全、不实、不准,直接影响到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率。

    四、如何加快各地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金土工程一期数据库整合覆盖面已达到94%,超过2/3的省份到试点城市的纵向网已经开通,1/3的省份已延伸到大部分县,一部分已经全部覆盖,甚至连到了部分乡镇,笔者认为良好的开局为金土工程一期的全面完成二期的尽早启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要全面加快信息化建设,必须以下面几方面做好工作,国土资源信息化才能有新的突破。

    (一)、要进行合理地整合资源,才能实现新的突破。资源整合就是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企业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把企业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一是整合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无疑是第一资源,国土信息化最缺乏的是人才,当前主要缺乏地理信息、遥感、项目管理的领军人物。需要把目光放到测绘、地矿等业务有关技术单位,以前一提出要稳定和吸引人才,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人才的隶属问题,就要求拿档案,办关系。但对于人才,我们需要的只是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何必非要想方设法将他‘固’于自家门内不可?只要创造一种充分自由合理的流动政策,使他的才能今天为你所用,明天为我所用,其归属到哪里不都一样吗?这样,别人利用了我们的人才资源,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下别人的人才资源。“提倡”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走人才共享之路。倡导开展部门间、单位间及各单项技术间的协同攻关,以有限的资源和投入实现技术应用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整合数据资源,促进共建共享。要按照共建共享的思路,先统筹协调好信息共享,并利用金土工程建设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契机,逐步建立数据汇交、数据共享制度,要求将数据逐级汇交,真正加快区市两级数据中心建设的步伐。三是整合优化组织结构。市级的信息中心一般都在测绘院的基础上组建,这是整合组织结构的很好的体现,但在个别市局,土地信息化由信息中心负责,海洋信息化另外再组建中心,造成人、财、物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工作开展和协调也成为很大问题。这些现象都需要我们去指导、整合、优化组织结构。四是整合软硬件资源。目前,在硬件、软件上还需要下功夫,海洋信息化、土地信息化采用的基础平台,需要我们去整合。

    (二)、要建立科学实用的体系框架。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是推动标准体系建设运转的中枢,包括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中所遵循的标准化方针、政策、组织制度等。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参考模型包括政策法规、管理机制,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的总体指导及控制层、跨行业通用层、行(专)业层和主流程信息化等三部分;国土资源主流程信息化标准是在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从应用层面上确定主流程信息化所涉及的全部标准,用于规范和管理国土资源主流程信息化。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经过多年实践,已经有了建设的总体目标,即要在现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工作,突出“金土地工程”这个重点,围绕“五大目标”、“四个统一”、“三大系统”、“两项基础”和“一个体系”,积极探索标准化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制定一批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开发利用、信息发布及服务标准,规范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强化对标准的指导培训和推广应用,促进各级系统建设的上下一致和互联互通,整体提升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效率。

    (三)、以金土工程二期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带动整个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大发展。金土工程二期要建立全国国土资源业务网,要在一期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着力建立全国国土资源业务网,建立四级联网实时在线运行的国土资源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

    (四)、加强调查评价信息化工作。积极开发推广和应用调查评价数据信息获取技术,尽快形成以数据流为主线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体系,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五)、加强国土资源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推进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及其交换体系建设,加强国土资源信息产品的标准化工作,强化信息资源整理、加工及信息产品的开发,建立健全全国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体系。

    (六)、采取多形式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使信息化标准成果能满足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各地信息中心要从不同形式公开征求意见,围绕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建设,多层次、多范围、多方位开展应用,不断修改完善研究成果,保证标准普遍适用,提高国土资源部门行政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全面推进金土工程建设,担当起严格资源监管、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