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南宁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50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7.1%和25.32%,提前实现三年翻一番的目标,并一举摘取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南宁市城市综合实力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正是信息化这个隐形推手为城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助力的结果。
带动新型工业化
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化、工业化融合。
为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从“十五”初开始,南宁市就结合广西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和“数字南宁”建设,启动实施了以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ERP(企业资源管理规划)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工程,组织实施涉及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等工业信息化建设科技项目219项,累积总投入达11亿多元。
2004年,南宁市被批准为“广西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示范城市”。同年6月,南宁市科技局通过整合政府、企业与大学多平台资源,建立“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国家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成为全国20家基地之一。2007年,南宁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建成覆盖全市、辐射全广西自主开发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与网络服务平台。目前,南宁市已形成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应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基地,涵盖了机械、制糖、制药、铝加工、轻工、化工等支柱行业,拥有区(省)级信息化示范企业27家、市级信息化示范企业48家,建立起较完善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培训体系。
全面推广的CAD、CAM、CAE等信息化技术,在全市100%的骨干机械制造企业、80%的骨干制药企业和重点铝加工、物流等企业中“扎根”,数字化设计、生产、管理、装备,促进了企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提升了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产品销售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使企业降低新产品试制成本均在35%以上,降低库存均在40%以上,减负增效均在30%以上,连续6年实现新产品产值率超过25%。
与此同时,以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为核心的IT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南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动力。“十五”以来,南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年均增长达35%以上,新产品年均贡献率增长58.05%。目前,南宁市拥有300多家IT企业,覆盖了微电子技术、信息网络、计算机应用、中间件技术开发、超媒体、虚拟现实应用、软件工程、3G通信等多个领域。
引领农业现代化
2004年前,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农民韦世林靠种植水稻和龙眼,年收入只有1.2万元。2005年,他被列为南宁市“三农”科技服务网示范户。通过服务网他掌握了龙眼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了龙眼品质,还引进种植新品种沙糖桔26亩。网络帮他发布龙眼和沙糖桔供求信息,引来外地众多老板前来收购,三年来实现增收达17万多元。
韦世林的事例,让人窥视到信息化的成功运用,给南宁市实现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变化。
“1183110,一拨就灵。”南宁市开通的农业科技110热线服务,广受当地农民青睐。2007年,仅武鸣县就接受农民电话求助就达1932次,农民技术需求满足率达91%以上。
没有完善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就不可能有农民持续稳定的增收。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南宁市科技局把建设“三农”科技服务网作为科技服务“三农”、提高县(区)科技工作显效性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重点建设农业专家数据库、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与农村实用技术数据库、农业企业产品信息库,综合利用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使其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闯市场的“千里眼”。
按照“统一平台、分级开发、分级管理、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南宁市总体规划开发市级科技网络平台,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对技术、信息的需求,开发出病虫害专家远程诊断系统、主要农产品供求手机信息发布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110系统,并积极探索信息服务市场化,提高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和实时性,为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农民致富发挥了长效支撑。
2007年,南宁市初步构建起“三农”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建立5个县(区)“三农”科技服务网络中心、49个乡(镇)级“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站,完成14个重点示范村和856个示范户“三农”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培养网络信息员631名,促进网上农副产品销售5.1亿元,实现农民增收4200万元。计划用3年时间,南宁市将完成覆盖全市县(区)、乡(镇)、科技示范村(屯)、科技种养大户、科技中介机构的“三农”科技服务网络建立。
支撑城市数字化
如果说,几年前城市信息化对于许多南宁人来说还是个概念,那么今天,一个社会应急联动中心,已让人深深体会到“数字南宁”给越来越多的市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总投资1.7亿元,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等高科技手段建造的中国第一套社会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中心,于2002年5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该系统在全国率先将110报警服务台、火警119、交警122、急救120、防震、防洪、水、电、气等紧急处置和市长公开电话12345建成统一指挥调度平台和信息网络平台,运用现代最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使不同警种及其他应急部门之间高效配合和协调,对特殊、突发、应急和重要事件做出准确决策和快速高效反应,有力地保障了社会和人民安全。系统的建立给南宁城市现代化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华的第一个应急联动智力援助项目,成为南宁市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的龙头项目。
2002年,南宁市成为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承担的“重大工业事故与大城市火灾防范及应急技术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3年1月,南宁市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光缆为主,微波、卫星为辅的数字化传输网络。南宁市科技局把城市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联合甘蔗种植与加工、木薯种植与加工、亚热带水果标准化种植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组织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于2003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地方试点城市,完成《城市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基本功能要求》广西地方标准,并形成国家标准(草案)。2004年5月,国务院正式将南宁在全国率先创新的“应急联动机制”、“统一接警、统一处警”应急体制写入文件向全国强制性推广。
目前,南宁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了系统、地点、功能、资源和信息五个方面的整合,加速了全市打防控电子视频监控网络系统的建设,以及公安、交警和消防应急联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中国-东盟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平台,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数据资源中心等网络的互联和资源的共享,逐步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城市信息体系。
推进政务电子化
加快信息化步伐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近年来,南宁市重点推进政务信息化,通过构建网络化信息平台,打通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严格依法行政、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提高行政能力与服务水平,从而实现了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向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转变。
经过几年建设发展,南宁市科技局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南宁市“电子政府”的一个缩影。该局已建成推进应用的科技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包括南宁科技网、科技业务网上办公平台、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平台等3个信息化网站和业务管理系统。
南宁科技网(外网)集政务信息、科技信息和网上业务办理为一体,是对外信息发布和业务信息采集的窗口,可发布与查询科技信息,进行科技项目、成果鉴定、科技进步奖励等科技业务申报工作,实行网上政务公开,初步实现了科技管理部门网上办公服务,成为该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化的一个窗口。科技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平台(内网)通过数据交换组件收集外网的申报数据,实现科技项目从受理、立项、实施跟踪到结题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与管理,以及成果鉴定等相关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率,推进了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信息化步伐加速迈进,使南宁这座生机勃发的城市更加健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