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业信息化问题的几点认识
来源:农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所谓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智能化过程。

  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六个领域:

  一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及时收集这些信息,帮助农户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由于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因此迫切需要借助农业信息技术向他们传播先进适用的生产管理方法和技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以种植业中化肥问题为例,去年有关科研单位在10余个省的5000多个田间定位试验与调查和对全国2000多个县化肥使用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县投入化肥的氮磷钾养分比例严重不合理,有10%的地区化肥用量严重不足,有10%的地区用量过高,由此引起农产品产量下降达5%,相当于减少农民收入660多亿元。这不仅直接造成作物减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还导致作物生理病害严重,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农产品质量下降,同时还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即农田、畜牧场和村镇场地上留存的氮磷养分随着降水或排灌水进入水体,造成湖泊、河流和近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不合理施肥造成的环境代价极大。所以,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信息化来解决农业生产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发达国家通过发展“精准农业”较好地解决了这类问题。

  二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把与农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物价变动、资金流向等反映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各种资源的配置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以指导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将农业生产相关的行业,如农业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工业等对农业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行业生产动态、供需情况等提供给农民,使他们有的放矢地密切了解这些行业的变化动态,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三是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是指与农业生产、加工等领域有关的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信息,它包括农业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科研动态等等。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四是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主要指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和农副产品流通(需求量)、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信息化目的就是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把这些收集起来,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并及时传递给农民,引导他们按照市场的需求从事生产经营,避免因信息不灵而导致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损失。

  五是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是指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资源和环境方面的信息。如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气象环境等方面的信息。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就是通过收集上述信息,使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及时采取有关政策措施,指导和调控有关企业和农民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同时及时把上述信息告诉农民,使农民能够根据环境、气象等条件安排生产活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六是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就是向广大农民提供生活消费方面的信息服务,包括介绍产品的性能、价格和供求趋势等。

  二、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有利于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做好农业指导工作。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生产和消费都是在政府计划安排下进行,不需要市场信息,而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不关注市场信息,无论对政府还是对农户都是不行的。特别是进入新阶段后,过去是长期短缺,现在是总量基本平衡,年年有余。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转变为需求约束和资源约束并存,农业的主要矛盾不再仅仅是能否生产出来,而且还包括生产出来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有没有效益。这时指导农业光抓生产就不够了,必须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用市场来引导市场,因此更需要市场信息。所以,政府要转变职能,为农民服务,就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农民最需要的是信息服务。

  有利于减小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长而市场信息却瞬息万变的特点,如果仅靠“以上期的市场价格来确定下期的生产规模”的蛛网模型来进行生产决策,必然造成市场波动过大。解决问题途径就是发展产业化加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为实现农产品市场供求双方的有机衔接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手段,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既节约了交易费用,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所以,有了及时、准确、真实的市场信息做基础,就可以大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减小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农业的发展既需要培育一批航空母舰或联合舰队,又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这样才能抵御国外农产品进入,进而占领国际市场。而这必须有农业信息化予以支持才能实现。

  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互联网使农民找到了商机,尝到了甜头,也激发了广大农民上网学习的积极性。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4个应用示范区,建立了一套网上专家诊断系统,农民可在网上实现咨询,随时获得技术指导。同时,现代信息技术还可准确、及时地帮助农民获得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及信息,使得农民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行程,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三、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思路与建议第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有所加快,国家级农业信息网已开始运行,内容也日益丰富,部分省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已开始起步,但地市级和县级则较为落后,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一些县市。针对农业信息的公共特性和广大农村尚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责任,增加必要的投入,加强农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应增加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其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第二,把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业科技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订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成为可能。当然,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种市场行为,要用市场办法去做,政府不应包办。

  第三,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应打破条块分割、信息资源割裂、信息结构和体系支离破碎的局面,以县级农业信息中心为枢纽,向上疏通国家、省、市农业信息中心的联系渠道,向下完善乡、村两级信息网络,一方面把基层收集到的信息汇集于县级信息中心,并迅速向上传递;另一方面把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社会经济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各地农业信息中心之间要形成互相开放、互相协作、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把城市和乡村、乡村和乡村联络在一起,构成纵横交错的农业信息运行网络,为农民获得方便、快捷的农业信息提供保障。

  第四,加强信息服务队伍建设。特别要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这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关键是要培训一批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人才。现在农村最缺的是人才,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如鼓励人才到农村工作的教育体制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