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凯
从过去排队打长途,到如今家中即可直拨国际国内电话;从擎着砖头一般的“大哥大”,到现在掌中的手机能下载音乐视频、浏览新闻、实时炒股,甚至可视电话、手机电视也逐步向我们走来……改革开放以来,汕头通讯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使社会的信息交流更通畅,也让老百姓的“数字生活”越来越精彩。———记者感言
电话曾是奢侈品 打长途需排长队
曾几何时,电话还是一种生活奢侈品,“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人们憧憬的幸福图景。“解放前,汕头有1000线电话用户,但实际上只有60户能同时通话。”77岁、两鬓斑白的原汕头电信局局长周得中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
周得中1955年进入汕头电信行业,一干就是近40年,见证了汕头通讯业的发展历程。他告诉记者,1976年以前,电话还没有进入普通百姓家里,主要是政府部门、单位和商业公司才有。大家打电话,要到邮电局营业厅排队,当时长途只有两条线可以通话,单位打长途还要交预备金。“我自己是电信员工,但那时也没有打长途,因为太难打通了,和外边联系主要是靠拍电报、写信。”1976年,汕头通讯业迎来一个新的起点———3000线电话开通。“第一批用户初装费很高,装一部电话要4500元,而当时我们每个月的工资也才100多元。开始的时候,一个楼层里有人装电话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大家都要向他借电话来打。”周得中说。1981年特区创办初期,百废待举,对外通讯的需求更是迫切。老特区人都记得,许多从20世纪早期就开始使用的古董电话,依然还在为80年代的汕头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老掉牙的电话机打起来吃力不讨好,有人说:“在汕头打电话,还不如骑自行车走一趟快呢!”
“特区要发展,电话通讯非常重要。外商来到汕头,电话打不通,货物进出、经营生产的信息没法传递,很着急,老百姓对外通讯的要求也很强烈。市里面天天催我们加快建设。”周得中说。1987年,经过多番努力,汕头与日本NEC电话公司签约引进多功能程控电话交换机1.2万门正式开通,首开国内中等城市程控先河,也使特区对外通讯问题基本解决。从此,汕头的市内电话进入程控化的行列,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无线寻呼拉近距离“大哥大”如身份象征
“有事CALL我!”许多人都还记得这句话。当年,腰间BP机响起的“滴滴滴”的呼叫声,将人们带入了没有时空距离的年代,时时处处可以被找到,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1988年,汕头无线寻呼系统正式开通,共有无线寻呼发射机2部、无线寻呼操作终端3部,到年末用户达到1823户;1992年全自动寻呼系统投入使用。汕头无线寻呼业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到1997年全市寻呼台46家,总用户已经增长到35万户,服务功能也日渐丰富。
寻呼机体型小巧,人们把它放在衣袋里或者别在腰间,机器时而轻微响起的呼叫声或发出的机械振动,提醒着新信息的到来,液晶屏幕上显示的阿拉伯数字和字符,就表示电话号码和简短话语。1997年,汕头市民到邮电部门开办的业务,包括无线寻呼中文服务,股票、外汇、查询、记事本等联网服务业务,还可以开启语言信箱、留言提取、信息储存、长途呼入等多种服务功能。1991年11月1日,汕头第一部模拟移动电话开通。一个像砖头大小的新鲜事物“大哥大”成为了当时人们身份的象征。“做生意的老板,通过关系和熟人,花1万多块钱买到一部‘大哥大’,到酒楼吃饭时放在桌上,服务员的态度都不一样。”周得中说。此后,“大哥大”逐渐变小,寻呼机升为汉字显示,“两机”的普及率得到了提高,人们进入呼机和手机“一个也不能少”的年代,到邮电局排队打电话的现象不复存在。1995年5月,汕头开通了第一部数字移动电话;1996年1月,数字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3月模拟移动电话开通港澳人工漫游,8月数字移动电话开通港澳自动漫游,国际漫游国家迅速增加;到1997年,全市移动电话的总数达到约10万户,其中数字移动电话6万多户。90年代末,伴随着科技跨越发展,从模拟到数字、从GSM到GPRS、从英文菜单到中文输入、从语音到短信,手机以每一项新技术为突破,真正进入千家万户。作为第一代的即时通讯工具,BP机扮演的更像一个过渡的角色,随着手机的普及,BP机也在逐渐退出市场。
发展日新月异汕头成为世界电信网络重要节点
从千到万,到10万,到100万,汕头固定电话用户数量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中国电信汕头分公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简要列举了几个电信发展的历史性事件:1993年,汕头本地电话网由六位制顺利升至七位制。1997年,汕头成为全国普及率最高的“电话市”,妈屿岛装上有史以来第一批电话,开辟汕头市“村村通电话”的新纪元。2000年,汕头开通现代通信网—宽带城域网,再次走在全国同等城市前列;2004年,汕头、潮阳本地网并网,统一区号为“0754”;2008年,汕头本地电话网由七位制成功升至八位制。电话升位,也折射出汕头特区蓬勃发展的轨迹。
目前,汕头市共有119万固话用户、30万宽带用户和23万小灵通客户。汕头电信服务业和互联网服务业的装备水平和通信能力,已居全国中等城市先进行列,形成由光缆、卫星、微波通信和光纤网络构成的覆盖全市城乡、通达国内国际、大容量、高速率、立体化、多媒体的基础通信网络。拥有卫星地球站、国际海缆登陆站等一批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这些设施都使汕头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电信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汕头宽带城域网,实现了对全市范围的覆盖,为用户提供了“千兆到楼、百兆到层、十兆到桌面”的高速网络通信环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通信保证。
汕头移动通讯事业同样在加速发展。1996年8月,汕头地区移动用户数在全国各地级市中率先突破10万户。此后十几年间,汕头移动客户总数突飞猛进,2000年突破50万,2002年突破100万,2005年突破200万,2007年汕头移动客户数跨越300万。现在,汕头移动用户可享受手机证券、移动支付、移动邮箱、飞信、彩铃、彩信、手机报、会易通、企业名片、集团彩铃、企业邮箱等几十项业务服务。
信息化建设推进全新通讯时代到来
近年来,信息化正在走进汕头的政府机关,走进企业、工厂、学校,走进乡间田头。我市相继建设了汕头信用网、市政府门户网站、市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市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大型电子政务项目,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初具规模,信息快车为行政效能“提速”。
“玩具通”、“移纺通”等移动通讯平台的建设,助推汕头“特色区域、专业镇”的加速腾飞;“校讯通”为学校和家长之间实现信息互通;在全市各地的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农讯通”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向农民及时提供农村政策、农情预测、病虫害预警防治、农业新品种以及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等内容服务,农民兄弟从此有了一个神通广大的“田间参谋”、“生活助手”……
如今,手机已演进成为集短信、彩信、彩铃、上网于一体的多媒体终端,成为一种现代人日常必需的通讯娱乐工具。网络的普及,更让人们可以通过QQ、MSN、电子邮件、视频电话实现即时沟通,即使相隔千里甚至是跨越重洋也如在眼前。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让人们在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都感受着科技的便捷和魅力。一个全新的通讯时代正向汕头人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