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畸形存在状态,无疑让中国电子政务市场这条产业链条陷入了“二人转”的状态。
“只有让信息中介和信息服务机制参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才能使市场化机制真正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中生根发芽。”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副院长杨凤春认为,解决方案商在电子政务建设、评估过程中不可或缺。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面对各级政府部门对于IT建设动辄上百亿的投资总规模,众解决方案提供商却只能分到很小一杯羹,甚至如此规模的市场却始终未能孕育出一个超大规模的软件企业来。
与金融行业应用软件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宇信易诚相比,国内电子政务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年应用软件销售额也不过几千万元。从整体市场规模来看,两大行业的市场容量差距并不明显,但为何企业业绩表现差距如此之大?
奥运信息化建设催生数十亿行业大单
标准缺失
“标准缺失是电子政务咨询行业始终无法产生大公司的主要原因。”有生博大公司副总经理周礼洪说道。
作为国内知名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提供商,有生博大至今在国内已经有600多个政府用户。在周礼洪看来,由于标准的缺失,使得每个项目的差异性很强,这就导致企业不得不把70%的精力放在实施上,而市场拓展的精力只占30%。“纵观发展比较迅速的产业,市场拓展的精力至少要在70%以上。”周礼洪表示。正是出于对标准化的重视,有生博大公司把标准的制定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一。他们希望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的完善标准,进而来影响用户和合作伙伴。
事实上,电子政务标准的缺失,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一期工程早已在2006年全面展开。由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织编写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系列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也已经发布。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标准大多比较宏观,一旦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则有很多的差异。
“这需要由政府牵头引导,以IT公司为主体,加之用户的配合。只有这三者的共同推进,标准才能得到统一。”周礼洪特别强调标准的建立必须以IT公司为主体,这样所出台的标准才能更加符合实际应用。
标准缺失所直接导致的恶果就是无法形成清晰的产业链。“产业链的混乱导致各个IT供应商分工不明确,因而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造成了大多数IT供应商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也就很难做大做强。”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产业链的建立恰恰需要标准的支持。“没有标准的支持,不可能形成一个清晰的产业链。如果缺乏统一的标准,企业就无法将自己的产品和经验在更广的范围内快速复制,这就失去了产业链形成的必要因素。”在周礼洪看来,只有标准确立后,再通过市场手段的整合,完整的产业链才能逐步形成。
正是出于这种判断,一些IT解决方案供应商正在逐步建立自身的渠道体系,希望通过搭建完整的渠道架构,扩大市场的覆盖面,提升企业的服务和实施能力,从而为向规模型企业发展奠定基础。“最近两年,我们一直在大力培养合作伙伴。目前在山东、上海、四川等地,我们都有合作非常紧密的伙伴。”周礼洪说。
市场亟待整合
相比标准的缺失,市场秩序混乱对于欲做大规模的企业危害性更大。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为了赢得项目,往往采用超低价恶性竞争的手段,从而导致整个市场环境和体系的混乱。
周礼洪对记者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他在参加某个城市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招标时,报出的价格是28万元。“包括五个委办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产品、实施以及售后服务,这个价格已经不能再低了。”按照周礼洪的说法,28万元已经接近极限。由于有生博大在产品质量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且又报出了接近成本的价格,周礼洪以为这个标基本十拿九稳了。但发标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当地一家IT公司的报价竟然只有8万元。“这么低的价格,按照我们的想法,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对于当时的情景,周礼洪至今仍耿耿于怀。由于价格差距太大,最后报价8万元的公司毫无悬念地中标。
不过,周礼洪对此一直十分疑惑,“这个价格究竟怎么去做”?为了解开这个疑惑,他后来还亲自去该市看了其所建设的系统,看过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所谓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只是一个网站信息发布系统。当时我就说了,如果只做这样一个系统,那我们用不了8万,有5000元就够了”。
1996年开始,有生博大便涉足电子政务市场,可谓是这一行业内的老字号。但令人无奈的是,11年过去了,有生博大仍然没有发展为大公司。
“有生博大只是整个行业的一个缩影,混乱的市场环境也使得电子政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一群体十分动荡。”杨凤春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相应所有权、采集权、开发权、经营权的归属、转移及相关管理原则不明确,也是造成目前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