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致命的“一步到位”
来源:中国信息化 更新时间:2012-04-15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 艾占波 漫画|陈楠

  近几年,全国上下掀起了信息化建设的高潮。“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成了妇孺皆知的新名词,不少单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在这汹涌澎湃的信息化建设大潮中,却有不少政府机关、企业步入了误区,最突出、最致命的就是“一步到位,保证10年、20年,甚至50年不落后”的观点。

  “一步到位”思想,从根本上背离了信息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单从CPU来看,作为信息设备的核心处理部件,CPU是向着更高频率、更低成本、更短时间更迭的方向发展,要想保持多少年不落后,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此外,应用软件也需要不断进行升级和完善,信息化设备也急需更新换代。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要讲效益,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投入与产出比,用“一步到位,多少年不落后”搞信息化建设是好大喜功,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浪费国家经费的错误观念。

切忌“一知半解”与“作秀专家”

  提供决策依据者不懂信息化,或对信息化工作一知半解,是“一步到位”错误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为重视本单位信息化建设都把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然而,每个单位的“一把手”考虑的是全局性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他们对本单位重大的信息化建设作出决策时,主要是依据单位信息技术部门或技术专家提供的建设方案。而负责信息技术工作的人员或技术专家,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抱着信息化建设要一步到位的观点提供决策依据,这将成为错误指导思想出台之根源。

  此外,一些所谓的“作秀专家”也应引起注意。很多单位在上信息化建设项目时常会请若干所谓的资深专家进行论证,这本来是科学决策的捷径,但有不少单位请专家论证的目的不是“取经”,而是“走过场”。

  所以,有些单位对负责任的专家提出的切合该单位实际的建设意见不予采纳,而对其中为了迎合邀请单位“一步到位”观点的专家的意见全盘照收。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投入很大产出却很少,上级一旦追查原因、责任时,又可以 “我们已请专家进行了论证”,“是领导最终集体做的决策”等借口推托。于是,请专家“作秀”就成为信息化建设“一步到位”错误方案出台的护身符。

“适用的就是最好的”

  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既保持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又保持较为合理的资金投入,制定合适的、科学的建设方案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这方面有不少企业和政府机关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值得借鉴。江苏省某市开发区检察院地处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该院在推进“科技强检”工作中,坚持从检察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本院业务特点和只有不到30名干警的实际情况,组织专门人员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调研论证工作。该院从全院现有的工作业务量和未来三四年可能增加的业务量为依据,制定出了较为科学、经济、实用、可行的分阶段推进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在不同产品间进行仔细对比,在设备采购上立足于主流配置、高性价比,根据实际需要,优化产品配置结构,既节省了开支,又满足了现在和今后三四年内检察工作的需要。

  因此,搞信息化建设要坚持“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原则,不能脱离实际动不动就喊“高、精、尖、全”。这就如同最专业的裁缝,不会片面强调流行,而是为客人提供定制的专业服务,提供真正适合、得体的流行服装。

精修“道路”是正道

  搞信息化建设,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硬件平台建设是必要的,除了坚持上面提到的“够用就好的原则”外,必须分清主次,如在缆线管道、弱电桥架、光缆敷设等项目上重点投入,这些才可能是使用寿命最长的项目。

  据有关数据统计,政府机关办公大楼的装修周期在7年至10年之间,大楼的管道、桥架、弱电井等就像人身上的血管,如果在这些可以打好根基的项目上不去抓好,在以后的装修中必然要重新“开膛破肚”重造“血管”,将造成多大浪费可想而知。

把“精修道路”这一先进理念引入信息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已被不少企业和政府机关采纳。

  据报道,我国某大型钢铁企业从2001年开始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其中2002年之前是第一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建设集团高速信息网络,总投资超过了500万元。他们的钱又是如何分布的呢?该集团计控室总工程师是这样解释的:他们的重头是在光纤及管道敷设,仅此一项投入,就是其他整个网络硬件设备的几倍。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因为考虑到这些项目才可能是长寿的,几年后即便重新改造也不需过多投入。

精选软件,重抓应用

  笔者曾在2006年的3月至5月和2007年的3月至5月分两个时段对一些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进行了定期访问和跟踪,结果有一多半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年年岁岁花相似”,“不见新桃换旧符”,信息更新速度缓慢,访问人数寥寥无几。这也是我们一些政府机关搞信息化建设抓投入不抓产出的必然结果。

  围绕应用搞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信息化建设中每个阶段常抓不懈的核心工作,如果没有应用、很少应用,或未来几年发挥不了作用的话,信息化工程就无异于空中楼阁,最终导致极大的人力财力的浪费。

  同样在购置应用软件或选择软件开发公司时,必须广开门路精挑细选,根据自身不同的业务特点,遵循“需求分析阶段 → 设计、开发阶段 → 试运行测试阶段→ 修改封版阶段 → 项目验收阶段”的软件开发流程,采用迭代开发过程开发一种适合本系统业务特色的应用软件。

  迭代式开发不仅可以降低项目的风险,而且能够使软件更贴近用户需求。如果某个阶段一带而过,你推出的业务软件就不会有亲和力,不好用。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而会因使用该套软件增加工作负担,工作人员自然不愿用,不想用。

  因此,精选软件,重抓应用是“产出”的源泉。这种源泉对企业而言,可以帮助其提高生产力,获取更大的利润回报,对政府机关而言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用好纳税人的钱,更快更好地为老百姓办实事。

用对人是根本

  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搞了好多年,投入的资金更是不菲,而信息化建设却没有产生什么效益或信息化工作仅浮于表面。应该说问题的根源在于用人上,人是主导,是内因。

  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是一项需要“瞻前顾后”的工作,要想出成绩,除了有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外,还需要有一个精诚团结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要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还要让人愿尽其才,只有在一个舒心的工作氛围中,才会留住人才,发挥人的主动性,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