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 整合资源
记者 | 陈超
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加速传统农业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各级党委、政府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点和首要任务。河北省盐山县在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在整合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效显著。
盐山县全县总面积795.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72.83万亩,总人口40.7万,2001年被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长期以来,科技水平低、农技服务断层、农民信息闭塞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全县农业发展的瓶颈。
2004年,按照国家实施“金农工程”建设现代化农业信息网络的要求,盐山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审时度势,在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上,率先创建了“农信、农技、农资、农合会”四位一体的惠农服务网络,把农业信息、农业技术、农业物资直接送到老百姓手中,开创了“四农”服务“三农”的新模式。网络运行以来,共减少农民农资支出1300余万元,农技、农信、农合会服务使农民直接增收6000余万元。河北省副省长宋恩华在了解到盐山的做法后,作出了重要批示:“盐山的做法看后感到这是外省的经验本地化,且又有创新,看到了多年老解决而未解决好的机制和长效问题,在这点已有了成功的典型。望组织进行研究,推动农业科技信息工作迈上新台阶。”
模式破解
盐山县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张金生向记者介绍了盐山县惠农服务网络的总体思路,即以星火专家大院为平台,以河北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以惠农服务网络为载体,以信息化建设为主抓手,以科技进万家活动为契机,整合涉农部门人力物力资源,全力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坚持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作为整个惠农服务网络的总抓手,通过建设农信服务网络,扩大农信服务范围,增强农信辐射能力,以此带动全县的农技推广、农资销售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走出了一条靠农信服务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盐山县搭建了现代化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盐山县投资建设了信息综合服务大楼、惠农网络主机房、惠农服务网站,在信息服务大厅和6个农村信息传播网点安装了8套电子触摸屏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全国各地最新的农业信息。他们投资50万元在“专家大院”内建立了农业信息语音平台系统,农民可以直接通过拨打固定电话,按照语音提示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农业信息。仅此一项,农民同比增收5%左右。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建成与运转,解决了农民获取和发布市场信息难、获取技术指导难、把握农业政策标准难等难题。
盐山县构筑了健全的农村信息传播推广体系。根据农民对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需求的渴望程度,他们在全县选取了286个村,建立了农村基层信息传播网点。聘请“专家大院”的12名专家教授根据农时,定期到各网点进行农业生产指导。盐山县整合县内涉农部门技术力量,抽调了100名农业技术员,组成农业信息传播队伍,包村到户,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农技服务。通过建立农村信息推广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信人员“下不去”、农信服务断层的问题,实现了县、乡、村、户之间农信服务网络的高效运转。
杨胜华是农业局的一名高级农艺师,分包千童镇东街村和西街村2个村,20个农业示范户,2个500亩优质粮示范大方。2007年,他累计下乡230余次,接受群众电话咨询1000余个,为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200余个。在他的积极努力下,20个示范户年效益同比增长了20%,示范方亩均增收200余斤。县政府授予他“优秀科技指导员”称号,记县政府三等功,并奖励5000元现金。
盐山县实现了农信、农技、农资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惠农服务网络的建立,为农信传播、农技推广和农资销售三者之间搭建了良性的互动平台,实现了以农信、农技服务促进农资销售,以农资销售反哺农信、农技网络建设的发展共赢。他们在网络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农信先行、提升拉动农技和农资网络建设的方式。他们以农信基层传播网点为基础,建立了286个农技服务站和农资乡村连锁店,每个服务站负责本区域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工作,农大的土肥专家定期到服务站,现场指导农民科学用肥、合理购肥,提高施肥效率,降低农民生产成本。由此可见,农信网络是惠农网络的基础,农技网络是惠农网络的有益补充,农资网络是惠农网络的延伸。农信、农技、农资三个网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盐山县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经营水平。农村信息网络的建成,解决了农民产前和产中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民产后销售难、农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在农业信息指导员的技术指导下,农民生产的经营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益大幅增长。盐山县农民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全县共建立了3.5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5万亩的无公害红枣生产基地。盐山县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企业全部签订了收购合同,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此外,农合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管理,规模化经营,为社员提供产、购、储、销一条龙服务。
盐山县边务乡星马村是一个大棚蔬菜种植村,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市场信息闭塞,种植效益十分低下。2005年,县政府在该村免费为其安装了两套电子触摸屏设备,并请河北农大的专家们定期传授蔬菜种植技术。现在,一个大棚的成本比以前下降了15%左右。2007年该村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4200元,同比增长30%。村民李文山高兴地说:“通过网上订单,俺种的蔬菜打进了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居民的菜篮子。”
经验体会
几年来,盐山县通过不断摸索实践,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张金生副县长介绍,这些经验总结起来可概括为17个字,就是“政府主导、企业主办、部门参与、企业化运作”。他们认为,各级政府的领导与重视是做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是做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市场化运作是做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盐山县紧紧抓住了市场化运作这一关键环节,增加了网络的活力和生命力,利用市场化手段筹措建设资金,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网络健康快速发展,提升了网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