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对陆航建设的启示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汶川抗震救灾,既是陆航成立以来建设成就和独特能力的一次展示,也为我军进一步加快陆航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陆航是我军多样化军事能力的重要体现,应高度重视其建设和发展。汶川抗震救灾实践证明,陆航不但是抗震救灾战场上最具活力的兵种,而且是未来我军多样化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关键性要素。
 
 
其一,陆航是我军未来信息化作战的有生力量。在受天气、地形等因素限制,卫星、飞机等高空侦察设备和雷达等地面远距离侦察设备难以完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陆航的低空抵近侦搜,就能有效克服不利影响,为决策提供大量直观、具体、精确的情报信息。其二,陆航是实现陆军立体精确机动的支撑力量。陆航的空中机动方式,与现代军事力量立体机动方式、能力发展的趋势相一致,是实现陆军立体精确机动的理想平台。其三,陆航是战场勤务保障的“多面手”。信息化战争要求主战力量具备立体机动和远距离精确的打击能力,也要求能够立体机动的勤务保障力量。

  启示之二:以任务需求为牵引,找准陆航能力建设的突破口。陆航在此次抗震救灾行动中的表现,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自身能力建设与世界发达军事强国相比,与我军肩负的使命任务和需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集中体现在陆航现役直升机装备数量少和质量落后上。当前,制约陆航能力建设的“短板”,集中在装备较差和规模过小两个问题上。对于装备问题,从长远看,陆航主战装备必须走自主发展之路。但是,适度引进国外先进装备,既可暂缓我军应急之需,又可通过某种程度的技术消化,为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主战装备打下基础。对于规模问题,陆航建设发展的实践表明,新建部队在人员、管理、训练上均需较长的“磨合”周期,改编则相对简捷有效。应在陆军转型进行的编制调整中,适度进行陆航兵种的改编或合成,进行新的陆航部队合成方式和组训方式的尝试,以实现陆航规模和能力的双重提升。

  启示之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陆航创新发展之路。军事发展史告诉我们:一支重要兵种的建设,不能等到急用时才痛感其数量质量的不足,而必须抓住和平时期的发展和建设机遇,只争朝夕地实现质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说,陆航兵种的建设发展不能继续沿用传统的渐进积累式发展模式,消极等待漫长的量变质变转换,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国情军情,更结合我军面临的形势任务及世界军事建设方向,以极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探索一条既符合国情、军情又打破常规的陆航创新发展之路。

  陆航的创新发展之路,必须解决内部结构要素的集成与优化问题。应加大陆航部队结构调整力度,实现装备、兵力的科学配置与合成,推动陆航部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发展。需要注意的是,陆航部队“分散下配”,固然有利于促进和提高我军地面作战力量的机动能力及作战能力,但陆航部队的集中建设及使用,也许更有利于发挥陆航自身的突击能力和独特优势,更有利于在战略层次上推进我军多样化能力建设的实质性转变。因此,有必要加快更高层级的陆航“拳头”力量的建设。

  陆航的创新发展之路,还必须解决外部系统要素的协调与合成问题。此次抗震救灾行动中,仍然存在陆航与其他救灾力量在信息交流、指挥控制、力量组合上融合不畅、配合生疏等问题。这充分说明,陆航的能力建设、发展方向必须与陆军转型的整体方向相适应,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相协调。只有与外部要素实现包括技术、组织上的“无缝链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合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陆航的创新发展,必须超越部门和局部利益,加强顶层设计,将陆航的发展融入陆军发展战略之中,融入我军多样化军事能力建设目标体系之中,以此培育推动陆航建设发展的“增长点”与“支撑点”,寻求建设质量和能力跨越的“突破点”,这才是确保陆航建设发展道路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