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温度怎么看
我们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网络银行出现于1995年。在迄今整整10年的时间里,网络银行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资料显示,去年全球银行业务量的10%来自于网上,预计今年将接近50%。
在国内,自1999年由招商银行创建第一家网络银行开始,银行业对网上业务的兴趣与日俱增。截至目前,全国正式开展交易型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达30家,个人用户超过4000万,企业用户已达60万,2004年网络银行交易量为40万亿元。有业内人士预测,到今年年底,用户总量可望突破一个亿。
从50%的业务量到1亿的用户数,全球和国内的发展态势,似乎都预示着网上银行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场温度正在迅速升高。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金融服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环节,网络银行则是金融服务信息化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因此网络银行代表着银行业发展的未来,是大势之所趋,对此我们无须有任何怀疑。但是另一方面,在相关技术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网络银行都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上遇到强大的阻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的预计显然过于乐观了。
推广应用挺难办
以前我们总是说,人们对于信息技术认识不足以及缺少应用技能,是阻碍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实际上,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网络银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熟知,然而这并不表示它已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目前在我国十大经济发达城市中,只有19.4%的个人用户使用网络银行服务,企业用户的比例则只有10.1%。艾瑞市场咨询不久前进行的一次联机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不使用网络银行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顾忌网上交易安全性的占56.1%,习惯于传统银行服务的占29.4%,而真正不知道如何使用的仅占33.2%。
另一方面,国内银行业虽然对网上业务兴趣很大,但似乎只满足于信息服务、账户查询、代收代付等项基础业务的开展,各家银行的业务品种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创新能力略显不足。从银行内部看,还没有将全方位服务作为网上银行业务的基本定位,不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后台管理系统,因而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和利用。这就是说,即使在银行业内部,也同样存在着认识与建设不足的问题。
作为一种彻底改变了传统行为模式的新型金融服务业务,网络银行不仅要在观念上进行引导,更要以实际的应用环境和应用效果感化用户。繁琐、复杂而充满危险的操作过程,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在这个方面,显然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安全总是最关键
我们不得不承认,认知、技术及操作技能等因素,并不是网络银行所面对的最大障碍。迄今为止,制约网络银行发展的最严重的阻力,依然是安全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客观分析。
首先来看银行方面。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金融认证中心通过调查认为,国内网络银行实际比国外的网络银行更加安全。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我国的网络银行广泛采用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安全产品,以及当今最先进的128位SSL安全加密技术,同时各行也都采用了更具安全性的数字证书机制。
我们姑且认定实际的情况就是这样,国内银行在技术上已经能够提供很好的安全保障。但即便如此,它也仅仅是解决了一半的问题。问题的另一半,即用户方面的安全隐患并未解除。而且,由于近年来木马、间谍一类的病毒日益泛滥,网络安全状况实际更加恶化。因此从用户的角度讲,安全问题不是减轻了,而是更为严重。
再者,如果发生窃盗事故,其事后的责任认定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电子支付指引(征求意见稿)》中,虽然对银行所要承担的责任做了一些规定,但其主要是针对企业用户而言,对于广大个人用户来说,如果不能证明银行系统存在问题,则一切损失要由自己承担。这样的规定虽然表面上合情合理,却难免让用户对安全问题更为担心。
古语云:“知易行难”。而对于网络银行来说,无论“知”还是“行”似乎都是困难重重。关键就在于如何打破安全这个最大的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