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宇杰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已经连续两年保持10%以上的高位增长态势,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2007年其增加值达到1.3万亿美元,占我国工业产值的78%,其从业人员占82%,占国民生产总值约40%、占财政收入的50%、占外贸出口的80%。根据联合国统计司的统计,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第四位,近两年来有希望超过欧洲排名世界第三,制造业在中国的GDP增长当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而且其增长速度也在三个产业当中是最快的。在世界经济当中尽管第三产业在不断发展,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造业还是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部分,而且还发挥着主要的领跑作用。
制造业四大变化
● “全球制造中心、世界工厂”的角色面临转型
“全球制造中心、世界工厂”的角色面临转型,中国制造企业的有效出路是实行产业升级,重点是优胜劣汰。珠三角、长三角目前的生产成本已开始超过许多东南亚国家,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家电、电子、纺织服装、印染、化工原料和玩具业产生巨大影响。中国制造行业的地位正在逐步被高成本、低价位策略所侵蚀。应对这一变化,中国制造企业有两条出路: 一是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比如转到中国中西部地区,这是短期行为、饮鸩止渴,这种简单的产业转移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拖延扩散产能过剩、贸易失衡和环境污染等深层次问题,能否理性地承接具体的转移项目是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一道难题,更何况很多制造企业在考虑到劳动力和土地、廉价的物流等这些综合经营成本后,很难下定决心进行迁移; 二是实行产业升级,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技术含量以及自有品牌,进而提高产品的价格,提高“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树立品牌和自主创新技术积累虽然需要长期努力,但却是解决中国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全球制造中心”地位被改变的根本解决方法。
● “节能减排”已成为高耗能行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节能减排”是高耗能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因,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扶持高资源利用率高生产力企业做大做强、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是“节能减排”政策导向的源动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但如此高速发展是以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带动产出为代价的。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3.8万元/人年,是美国和日本的4%、德国的5.5%。面对上述状况,中国专家呼吁: “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已成为能源消耗的大户,改革已经迫在眉睫。”2007年被称为“节能减排”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确定,未来5年要节能20%。目前我国工业中,重工业的发展快过轻工业,重工业中又是高耗能行业的发展最快。2007年,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和电力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20.1%,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07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高耗能行业的调控力度,从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这5个行业运行情况看,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但总体增速依然偏快。
● 国家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装备制造业、化工行业落后产能过剩,国家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化工业的发展。国务院2006年6月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突破16项装备和产品,并从6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国家出台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及相关措施,优化了产业结构,控制了产能过剩,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由此开始。在上述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典型影响行业是机械制造行业企业,这其中包括众多电子机械、化工机械、服装食品机械行业等。
●加工出口产品质量遭遇质疑
加工出口产品质量遭遇质疑,表象是质量管理问题个案数量激增,而根本是要求企业运用有效手段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一场针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危机从宠物饲料开始,迅速扩大至海产品、牙膏、药品、玩具等,先是被点名、被怀疑,进而面临下架撤货,最后出口被迫停止。质量问题集中存在于日用消费品,与此相关的行业有化工、纺织和食品,如果不从企业个案来看,而从行业整体来看,突出问题是部分中国制造企业忽视质量管理。由于我国出口的大部分是低端产品,或者说没有自主产权和品牌的生活日用消费品,重工业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并不多,因此,在竞争优势上,我国产品依靠低价格取胜,而这种商品的低价格主要是以牺牲劳动力部分价值构成的。由于出口商品价格过低,出口企业利润非常薄,主要依靠数量来赚取利润,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忽视质量问题。企业通常缺乏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完备的质量预控机制。但是竞争加剧不代表可以忽视深化管理,反而要求企业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否则国外客户的“信任危机”将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损失。
信息化特点鲜明
制造行业信息化发展在纵深应用、产业成熟方面都有显著进步,市场应用中出现了诸多质变的亮点,具体分析如下。
●信息化意识明显提升、中型企业开始出现普及应用
制造行业最大的发展变化在于中型企业开始了ERP等主要管理应用系统的普及应用。先讲述一个市场现象,现在ERP厂商出去销售,不是销售人员请企业用户吃饭,而是企业用户争着请厂商吃饭,目的是为了购买、实施ERP能在价格上便宜一点。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2007年电子、汽车零配件、制药、机械等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成本压力非常明显,中小型企业普遍意识到进行信息化管理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为行业内的大型企业已经都通过成功实施ERP等应用管理系统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因此形成了不上ERP、不进行信息化,就会被行业竞争所淘汰的局面,中型企业信息化意识明显提升,开始得到普及应用。
●产品和应用趋向成熟,企业业务发展对扩展应用需求增加
制造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之后,有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到2007年,制造企业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企业已经不是盲目进行信息化投入建设了,也不是完全听从IT提供商的咨询建议,而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开始提出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而且完全结合行业特征、需求和业务发展趋势,信息化的需求应用开始真正成熟起来。从产品供应方面来说,各应用系统提供商,尤其是国内主流厂商在结合细分行业应用的不同版本软件系统上都已相对成熟,能够切实满足细分行业用户的行业化要求,产品相对成熟,突出表现就是ERP等系统的交付期越来越短。
在产品和应用供需双方面成熟的同时,随着制造企业的业务发展,各细分行业的企业都在逐步扩大规模,这时就出现了企业纷纷建立新的分厂、分销网点增多的局面,新的业务变化提出了新的信息化管理需求; 同时,由于信息化应用已经完成了主要系统建设,此时新的扩展应用需求增加、企业系统整合趋势明显,可以说上述趋势在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的钢铁、烟草行业,在汽车、机械、电子等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建设中尤为明显。
●标准化产品分行业转向行业内的标准化、精细化
2007年对于厂商或产品来说,最大的变化趋势在于行业化,前几年制造业强调的是ERP要结合不同细分行业领域实现不同的功能应用,要贴合细分行业的差异化特点,也就是所谓的标准化产品要注重分行业特征。而到了2007年,国内领先管理软件提供商如用友、金蝶等明显感到用户已经需要在不同细分行业内提供相应的子行业标准化、精细化的产品和功能应用,这样突出的需求特点令国内厂商开始研发相应的子行业标准化应用,并尝试在产品行业版本中固定下来。应该说这是行业细分应用的必然趋势,2007年可以说是制造业应用管理系统顺应这一趋势,从量变到质变的开始。
●软件与服务结构进一步调整
三年前,国内管理软件提供商的系统实施上线时,前期咨询、实施费用高于软件产品价格本身是不可能的,用户只有向SAP、Oracle等国外提供商才会支付这样的价格,使一个项目中服务费用高于软件费用。但从2007年开始,在国内厂商的管理系统营销中已经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且在各主流国内厂商中已不少见,这说明随着用户应用的成熟,制造行业应用管理系统的软件、服务支出比例结构正在得到进一步优化。
●信息化应用不再是以ERP为主,开始向ERP外延扩展
“ERP就是信息化”,这是前些年制造行业的谚语,但随着企业的业务发展、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管理系统应用开始向ERP外延扩展,如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PDM(产品研发管理)、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APS等这些与ERP紧密相连的应用开始逐步被制造企业用户所关注,并进行深化应用,它们与ERP集成,提高了企业对外部供应、内部产品设计、销售环节、车间制造的管理水平。
其中,MES是2007年制造业信息化需求的亮点,在钢铁、机械、纺织等行业都有明显的需求增长。企业通过实施ERP来强化管理。然而,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受市场影响越来越大,明显感到计划跟不上变化。面对客户对交货期的苛刻要求,面对更多产品的改型和订单的不断调整,企业决策者认识到,计划的制订要依赖于市场和实际的作业执行状态,而不能完全以物料和库存回报来控制生产。同时,ERP解决的是资源计划问题,ERP能处理昨天以前发生的事情(作历史分析),亦可预计并处理明天将要发生的事件,但对今天正在发生的事件却留下了缺口。计划目标经常被系统崩溃、过量库存、材料短缺、产品缺陷、设备停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破坏,因此就需要提高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因为在今天的激烈竞争时代,“执行”才是企业赢得竞争和取得收益的关键因素——ERP系统并不能彻底解决这些经常发生的问题。于是,MES再次成为企业用户关注的焦点。
●SMB对电子商务感兴趣、持币待购
小型企业对信息化有需求,但投资预算有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像电子商务这种信息化手段开始为小型企业所重视,比如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在线销售、八百客的应用管理软件在线租赁业务(SaaS模式)等都吸引了大量小型企业付费进行尝试应用,可以说小型企业由于竞争的需要,也同样需要信息化,只是因为收入有限和典型应用的效果尚不明显,因此很多小型制造企业都选择了高度关注、持币待购,但是可以预见,随着电子商务逐步成熟、应用效果逐步显现,小型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会通过电子商务迅速成长起来。
●新技术、新模式的影响
新的技术架构、新的IT应用模式、新的技术理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企业用户,如SOA、SaaS、虚拟化技术、统一通信等,这些虽然不都是同一概念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但是却有几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有成功的商业模式、都为众多主流IT厂商共同推动、都已成为产业的发展趋势热点,这些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模式。
应用水平呈梯级 重点IT系统供需状况
到2007年,钢铁、烟草行业已进入整合应用阶段,领先企业已进入系统和业务整合,而大型企业已普遍进入系统整合。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钢年产量500万吨以上的20家企业100%进行了信息化整合应用,其中13家应用的是SAP系列管理系统、7家采用的是Oracle的ERP、两家选择用友。钢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进入了系统整合阶段,占87%; 钢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58家企业中有45家上了企业信息化的项目,占77.6%。钢铁企业管理信息化从主流来看,大多数项目目标明确,紧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核心业务,信息化与流程管理科学化有机结合,以企业财务管理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打通订货、生产、质量设计和控制、销售构成的关键路径,整合采购、库存、设备、人事各个环节,全面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
企业决策者和经营者针对钢铁行业的特点和本企业的实际确定采用何种技术,取得了或者正在争取实打实的效益。而机械、电子、汽车可定位为扩展应用,即这些行业内的主流大中型企业在完成ERP等关键系统建设之后,开始了SCM、CRM、MES等扩展应用,2007年上述行业对扩展产品的应用成为需求主题。以汽车行业为例,整车行业基本上已完成了ERP各类功能模块的应用建设,随着配套零部件厂商在地域上的布局完成,以及市场竞争加剧迫切要求整车汽车降低生产成本,于是强化整车企业与配套的一级、二级零配件企业的协同作业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于是SCM的需求立即凸现出来,因此2007年这些扩展应用已经成为上述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主题。而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制药基本处于关键应用阶段,也就是以ERP等系统建设为主。
2007年,纺织、服装、食品行业的信息化由于原有规模小,信息化投入增长非常明显,一方面是由于消费增长刺激行业企业收入增加,另一方面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加剧以及食品行业国家监管深化都要求企业对信息化提升重视力度,因此像纺织服装、食品行业企业对ERP等关键应用的建设投入增长明显。而制药行业由于大型企业的建设热潮已过,2007年是中小企业普遍投资建设ERP的时期; 化工行业自动化程度高,对信息化管理需求迫切程度有限,因此这两个行业也都停留在关键应用阶段。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制造细分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形成三个梯队,每个行业又都呈现各自不同的需求特点,因此行业差异化已经成为制造领域信息化最突出的特点。
重点IT系统供需状况
ERP软件在2007年的增长来自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ERP厂商已经不满足于旧有领域,他们通过并购、自主开发等方式,开始把触角伸向越来越多的领域,如CRM、SCM、HR、BI、EAM、PLM等,这种趋势正在逐渐扩大。其次是机械、汽车零部件、电子、制药、纺织、食品行业的大量中型企业出于竞争的压力,开始大量投资建设ERP,由大型企业向中型企业转化这一趋势在2007年已经开始了,
CRM是近两年明显的市场增长点,其需求源于两类企业。一是已经拥有了ERP的企业,在ERP实施应用取得成功之后,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通常是考虑如何与客户及销售商实现及时的信息沟通与管理,这将能够大大提升企业在销售和渠道管理方面的能力,在机械、电子、食品、化工、汽车零部件等竞争激烈的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那些以销售为主导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以订单加工、销售为核心,对于它们而言,上ERP投入太大,而且不如实施CRM更能提高经营效率,因此它们首先考虑的是CRM产品。上述两类企业的需求对CRM市场产生了明显的刺激作用。
SCM市场与CRM市场有些类似,它是ERP上线应用之后企业最迫切需要的管理系统之一,因为制造企业如果不是以销售为竞争核心,那么供应链就是最重要的竞争力,2007年可以说SCM的增长速度是仅次于CRM的,而且这两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化,相信这种增长趋势将逐年扩大。在汽车行业SCM的需求最为典型。
2007年MES系统的市场增长率达到36.9%,主要存在于以钢铁、汽车、电子机械为代表的制造行业。
协同商务是一个由供给推动的市场,企业用户有需求,但对需求并不明确,在市场上的产品未推出相应功能之前,用户说不清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或功能模块,目前处于有系统集成商根据需求做部分开发满足应用的阶段,而随着标准化产品的逐步丰富,这一市场就会启动。
企业只有发展到一定规模水平,才会对BI产生大量需求,但同时企业对BI的需求也是必然的,目前钢铁、汽车、烟草等大型企业对BI的需求已经凸现出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会有更多行业企业提出需求。
2007年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体状况
链接一
2007年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体状况
2007年制造业信息化整体投入达到387.4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的331.2亿元增长了17.0%。
其中,硬件投入为215.08亿元,占总投入的55.5%;软件投入为112.45亿元,占总投入的29.0%;服务投入为59.9亿元,占总投入的15.5%。和2006年相比,硬件投资所占比例有了小幅的下降,软件和服务方面的投资略有增长。服务的增速略高于软件。
2006~2007年硬件产品增长最快的前三位分别是:存储设备、信息安全设备和PC服务器,增长率分别为26.0%、24.8%和18.8%。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三类产品:一是存储产品的SMB市场开始启动,如果说2007年以前,存储产品的目标客户集中于大型企业,那么2007年中小企业对存储的需求已经启动;二是刀片服务器的应用已经成熟,主要是在功耗和散热方面,刀片服务器已经取得了较大突破,企业开始对刀片服务器形成真正认可,因此需求爆发;三是绿色数据中心全面推广,以IBM、HP为典型代表,厂商借节能减排的行业发展趋势,大力推广绿色数据中心的产品方案,2007年是绿色数据中心的认知年,典型应用已经开始试点,由于单项目的投资金额可观,因此值得关注。
2007年,制造业采购软件产品的总投资额为112.45亿元,比2006年92.12亿元的投资规模增长了22.1%。应用软件的投资占制造业软件总投资的77.01%,达到86.6亿元人民币。随着ERP、财务软件、HR软件、OA等管理软件在制造业内从大型企业向中型企业的应用和普及,以及SCM、CRM、PLM、MES等应用软件的扩展应用,应用软件市场将带动整个制造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并且这种趋势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下去。
目前IT咨询、系统集成都在快速增长,尤其在管理软件的实施应用领域,需求比例正在逐年加大,同时制造业的IT外包在近几年也形成显著的市场增长点,因此专业服务的发展在2007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增长。维护服务也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规模达到28.7亿元人民币。
2008年~2010年制造业信息化趋势与机会
链接二
2008年~2010年制造业信息化趋势与机会
未来几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IT投入将以16%以上的速度增长,特别是近两年,将会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陆续增加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入。预计截至到2010年制造行业IT投入将达到626亿元左右。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研究显示:中国制造行业在2001年~2006年是以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为主,而2008年~2010年这个阶段,中国制造行业信息化将处于向成熟化发展的过渡阶段。信息化应用从基础建设到成熟均有明显的需求。而随着“十一五”的开始,现代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将再一次成为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动力。
对制造行业总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计世资讯认为应抓住如下重点IT投资需求机会:
首先,信息化应用意识在制造行业的普遍提升,促使绝大多数的管理系统形成了稳定的需求增长,2008年,服装、食品等细分行业的ERP需求,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企业对SCM、CRM、MES、BI、PDM、CAPP等产品的需求,钢铁、烟草、汽车整车企业对系统业务整合方面的需求都会体现出更集中、更快速的增长。
其次,中型企业在未来3~5年将发展成为制造行业IT投资建设的主要需求力量,IT提供商适当调整营销目标,积极培育中型企业市场,以及扩大在该细分目标客户群中的品牌影响力,将为后续的市场竞争赢得领先优势。
第三,从硬件产品来看,存储产品在SMB市场以及刀片服务器的需求成熟,2007年相关产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刚刚开始启动,相信未来两年的高增长值得期待。从软件产品来看,MES、PDM、BI、CAPP等ERP外延应用由于市场规模基数小,近年需求增长明显,重点管理软件提供商积极进入上述领域参与竞争,相信上述软件产品市场将是能够获得快速投入回报的领域。
第四,IT咨询和系统实施的前期规划服务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新兴规模化应用需求。一方面,用户应用逐渐成熟,开始愿意为IT咨询和系统实施的前期规划服务支付更高的费用,而且当众多国内IT提供商能够在单项目中获得的服务收入超过软件收入时,说明用户IT投资结构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另一方面,系统集成商出于经营压力和低利润率的行业现状,开始在IT咨询领域共同大力拓展市场,这从另一侧面推动了用户IT投资行为的改变,这点是值得所有IT提供商关注并适当调整经营策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