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政务公开工作从1996年初开始,起步较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6年到2000年底,为探索起步阶段,在市直15个部门搞试点;第二阶段是从2001年初到2004年底,为延伸扩展阶段,在市、县、乡三级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第三阶段是从2005年初至今,为深化、规范、提高阶段。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发布后,市委书记李雁红、市长夏振贵等领导都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把政务公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政务公开的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公开的范围、内容和形式;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牵头主抓、联席会议全面协调、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政务公开考核纳入全市日常工作目标考核之中,考核结果作为评定工作业绩、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市纪委为严肃工作纪律,加强对政务公开的有效监督,确保市委、市政府的政令畅通,研究制定了《实行政务公开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严格落实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按照区分责任、宽严相济、处理恰当的原则,对违反政务公开制度的单位及个人存在的不良情形,分别予以党政纪处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突出狠抓了四个关键环节:
一、突出"阳光政府",狠抓行政审批权限的规范运行
我们以建设"公开透明、廉洁高效、便民服务"的政府为目标,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实施"阳光工程"。2001年9月,我市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新建了700多平方米的审批办事大厅,把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33个部门全部纳入中心,设置了39个办事窗口,对363项审批办理事项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首办负责、联合审批、限时办结"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在市财政局建立了"会计结算中心"和"政府采购中心",在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土地储备中心",在市建设局建立了"建筑工程招投标中心"和"房地产交易中心";各县(市、区)都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积极开展"阳光作业",基本形成了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各县(市、区)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各行业分中心为网络,覆盖全市、延伸到县、面向社会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并在运行中体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
1、清理规范审批项目,公开审批权限。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行政许可设定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五项原则要求,按照"横向对比,逐项审核,自上而下"的原则,我市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先后分六批取消了437项审批项目。对全市53个审批职能单位保留的234项行政许可项目和320项非许可审批项目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全部实行了"八公开"(项目名称、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示范文本),并在新闻媒体、服务中心网站进行了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363项审批项目实行了集中受理,透明运作,阳光审批,占保留项目的87.2%,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
2、精简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按照《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我市制定了《关于在全市推行"一审一核"制的实施办法》,对各单位保留审批项目中的认可事项和登记事项全部实行一个环节审查、一个环节核准的"一审一核"制;各单位对实行"一审一核"的审批项目在内部相对集中,对审查员、核准员充分授权,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运行,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即受即理,现场办结;"一审一核"制目前在高平市、泽州县进行试点运行。今年1--6月份,高平市便民服务中心共办理各类事项9768件,其中即办件8127件,同比增长了10.2%和33.4%,大厅内即办件由原来的34项增加到194项,占进厅项目的80%,增长了近6倍。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许可、限时完成、效能监察"的要求,对涉及多个部门许可的基本建设和工商企业注册登记行政许可事项的许可运行,制定了《基本建设项目并联许可办法》和《工商企业注册登记前置许可告知承诺制》两个联合许可制度,目前在阳城县进行试点运行。今年1--6月份,阳城便民服务中心共受理并联许可项目107项,已办结59项,办结率在55%以上;最短时限只需7天。从高平、阳城便民服务中心的试运行情况来看,"一审一核"制和联合办理制,不仅精简了审批环节,而且公开了审批运行,实现了行政许可实施从分散向集中、从长期低效向限时追究、从串联式向并联式、从部门分块许可向整体许可的转变,极大地优化了发展环境。
3、完善配套制度,规范审批服务。我们十分重视建立健全行政许可配套制度。为了规范审批行为,各审批职能部门依法健全了许可责任制度、公示制度、听证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和投诉举报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对每个审批项目和各个审批环节的承办科室、具体负责人的审批责任及其承办时限用制度形式规范下来,确定了从审批受理、文件传递到审批终结的行为准则、受理标准、约束尺度和监督目标,并通过政务公开的各种形式和方式向社会公示。为了规范行政审批大厅运行,我市制定了《行政服务中心运作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把市行政服务中心升格为正处级,实行集中管理;对各窗口审批人员实行了"三制"(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廉政考核制)管理,"三结合"(与行风评议相结合、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相结合,与评选优秀公务员活动相结合)考核;对许可事项的不同情况实行了"五制"(简单事项直接办理制、复杂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制)办理,要求所有进厅项目的受理、收费、发证三个环节必须在大厅内完成;对各分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即业务工作由本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受市行政服务中心监督和指导;对所有行政审批项目的收费实行了收费扎口制,由行政服务中心收费窗口统一开票、集中收费。
4、拓宽服务范围,加大公开力度。我们为行政服务中心配置了一流的现代化办公设施,开发了行政审批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软件,设立了商务中心。语音查询,方便群众及时了解事项办理的进展情况;电子显示屏,随时发布审批事项办结情况等信息;电子触摸屏,公开了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办事程序等内容;商务中心,提供打字、复印、验资审计、监管帐簿、邮政快递等服务。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行政服务网站(http://spzx.jcinfo.gov.cn),在网站上开设了网上咨询、网上申报、网上投诉、网上评议等功能,进一步加强了各部门与办事群众的沟通,实现了行政审批办公自动化、窗口档案电子化、窗口单位信息传递网络化。
5、增加业务项目,引深"中心"功能。为了制止教育乱收费,我们把市直公办学校学生学费收缴工作委托行政服务中心来完成。"中心"协调银行在新学期开学时深入市直14所学校,按照"一费制"办法统一收缴学费,既杜绝了说情风,又遏制了教育乱收费等不正之风。市人事局把机关、事业单位用人招聘工作也放在了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先后为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大队、中原街小学、畜牧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公安局、财政局等17个单位进行了人才招聘工作,共录取机关工作人员178名,使招录用工作实现了公开、透明。
今年上半年,我市的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审批事项74929件,办结率达100%,平均每天接待服务对象200多人。其中,市行政服务中心受理各类审批事项37015件,办结率达100%,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快速高效的"阳光服务",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二、突出"电子政务",构建政务公开的科技应用平台
建设安全、可靠、快捷、高效的电子政务网络,是适应信息时代、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我们坚持以高标准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为目标,把电子政务作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党风廉政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市委书记李雁红、市长夏振贵亲自主持制定总体规划,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石正民就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为党风廉政建设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并经常深入基层,研究指导工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富林具体负责抓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促进了网络建设,加快了电子政务的进程。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我市的电子政务工作,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应用,统一管理,分级投资的方针,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形成了功能完备、管理科学、机制灵活的政务公开网络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五大系统:
一是行政审批阳光政务系统。我市在大力精简行政审批项目的同时,以提高审批效率,增加审批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为目标,建设了审批大厅内部并联审批网络,公开项目审批程序,公开项目收费标准,公开办事时间,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了行政并联审批系统和审批信息公开网站,随时通过网络公布审批情况。开设了行政审批论坛,通过论坛让社会参与行政审批管理,监督行政审批工作,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二是政府阳光采购信息系统。我市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上政府采购系统,做到了采购项目公开、报价公开,在更大范围接受社会监督。政府采购通过网络运行,供应商投标通过网络进行,不但节约了大量费用,而且增加了采购工作的透明度,减少了人为因素,防止了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不正当行为,保证了政府采购工作的阳光作业,营造了一个公开、公正的采购环境,成为促进政务公开、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上半年,全市通过网上采购货值199万元,节约费用35万元。
三是网上纠风信息系统。市纠风办根据纠风工作需要,开通了网络纠风应用系统,建立了纠风网站,开设了办事承诺、纠风动态、专项治理、行风评议、图片新闻、行风视频、热点调查、投诉举报等二十多个栏目,及时在网上发布纠风信息,提供纠风视频服务,接受网上举报监督和社会评议。不但有效地解决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更重要的是做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及时沟通,使政府能够通过网站了解社情民意,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
四是网上举报信息系统。市委、市政府在晋城市公众网站(晋城在线)上开设专门的举报和信访信息系统,及时接受社会信访和举报信息。该系统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密切了干群关系,另一方面树立了市委、市政府勤政廉政的形象。去年该系统在收到某县128名教师几个月没有发放工资的举报后,市领导当即批示,有关部门通过及时协调沟通,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教师集体上访事件发生,维护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五是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管理信息系统。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关心所反映的情况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职能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能,提高议案、提案水平,增强议案和提案办理的透明度,提高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的办理水平,我们推出了电子议案、提案管理信息系统,连续两年在人大、政协两会上得到了成功应用。该系统根据议案、提案的办理要求,在实施网上办理的同时,把议案、提案和办理情况全部上网,让社会广泛监督办理情况,有力地促进了相关部门的政风建设。
通过推行电子政务,构建了信息共享和快捷服务的科技平台。去年11月份,我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市委书记李雁红介绍了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并受到了国家信息产业部的表彰。
三、突出制度建设,促进政务公开规范化
为了确保政务公开的任务、内容和形式落到实处,克服随意性,提高规范性,使政务公开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构建政务公开的长效机制,着力健全了八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政务公开的规范运行、持久开展。
一是主动公开制度。对应当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有关部门要把办事依据、申请条件、程序、期限、收费标准、结果等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公开事项如变更、撤销或终止,还要及时公布并作出说明。如在经营性土地管理方面,制定了《国有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办法》和《土地收购实施办法》,建立了重大项目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对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形成了公开、透明的土地交易市场环境。全市通过市场化运作,从2002年到2004年,公开招标拍卖出让土地162宗963.78亩,国土收益三年翻了两番,由2000年的4000万元提高到2004年的4.83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制定了《建筑工程招标管理办法》,对建筑工程招投标实行"八公开"(招标项目信息公开、投标报名公开、招标程序公开、评标定价原则公开、评标办法公开、中标结果公开、违章项目公开通报、办事制度公开);规定5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项目都要由政府委托的中介机构进行招投标,扩大了招投标范围,形成了客观公正的评标体系。去年,全市建筑工程公开招投标率达到了92.4%以上。在产权交易方面,完善了产权交易规则,要求凡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必须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进行,公开透明运作,严禁场外交易。在货物类和服务类采购方面,出台了《晋城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晋城市政府采购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坚持"采购信息公开、市场进入公开、评标定标公开"的原则,三年来,全市共完成采购预算金额42278万元,采购合同金额36830万元,节约资金5448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3%。
二是依申请公开制度。对只涉及部分人和事、不必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申请,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向申请人公开,确实不能公开的要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如在黄华街西区城中村改造中,针对拆迁范围内1500户居民关注的拆迁补偿和回迁问题,我们坚持阳光作业,根据广大拆迁户的申请要求,在拆迁过程中做到了"五公开"(调查摸底情况、拆迁补偿办法、签订协议情况、交房补偿情况、领取拆迁证情况),并通过各新闻媒体、居委所在地、改造办公室等全部进行公示,每家每户多大面积,补偿是多少,让群众底清数明;特别是公开领证情况,由于拆迁证决定着回迁选房的先后顺序,群众更为关注,我们采取了现场发证,不插队、不留空号、不发关系证等硬性措施,解除了群众顾虑。2003年7月份开展城中村改造以来,仅用20天完成了调查摸底,20天完成了签订拆迁协议,两年时间顺利完成涉及2个办事处、14个村(居)委、1500多户居民、38个企事业单位、8000多人,拆迁面积30多万平方米,改造面积621亩的黄华街西区城中村改造,整个过程无一户一人上访告状,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鼓励,2004年11月,全省城中村改造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五大新闻媒体对我们的做法进行了联合采访报道。
三是机关内部公开制度。对于涉及机关内部公开的事项内容,各级各部门必须定期或及时向本机关干部职工实施公开,保证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市市、县、乡三级全面实行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和单位公务消费公示、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公示、机关财务管理公开、人事任免和竞聘上岗以及重大政务活动公开,加强了机关内部的团结,有效化解了矛盾,增强了凝聚力。
四是预先审核和备案制度。对于政务公开的事项和内容,公开前要分级进行预先审核,准确把握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和时间,严格限制不公开事项的范围,经审核后,编制政务公开详细目录,分期向社会或在本单位内部公开。对于暂时不宜公开或不能公开的,要分别报上级政务公开办公室和纪检监察机关备案。去年以来,全市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都进行了公开。
五是政务公开评议制度。各级行评办把政务公开作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重要内容,接受社会各界广泛监督。组织人民群众对各部门政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以及程序是否规范、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评议结果经政务公开领导组审核后,进行通报,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告。
六是检查考核制度。根据市委、市政府对政务公开工作的安排部署,我们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办法,每季度进行一次督促检查,半年组织一次考核,年终全面考核。检查、考核情况向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汇报,检查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并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重要责任指标和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数,作为考评、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七是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市纪委监委结合实际,制定了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办法,明确政务公开各部门和单位的责任,设立政务公开举报电话和监督信箱,组织开展明察暗访和监督检查。对工作不力、搞形式的,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对弄虚作假、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进行严肃查处,坚决追究责任。同时,针对群众的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等热点问题,制定了《关于对药品购销和医疗服务中违规违纪行为处分的暂行规定》、《关于对教育乱收费行为行政处分的暂行规定》和《晋城市治理公路"三乱"实施办法》;针对行政效能监察中发现的问题,制定了《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有效规范了专项工作的运行。
八是政务公开社会监督制度。全市各级各部门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协对政务公开的监督,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展多种形式的检查活动;并聘请政务公开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各类座谈会,广泛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及时反馈情况。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先后两次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行审议,对进一步清理取消行政许可项目、建立完善行政审批配套制度、落实便民利民措施、规范政务大厅运作等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各新闻单位都结合实际,开辟专栏(版)对政务公开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采访,推广介绍经验,抨击曝光问题。
四、突出工作创新,探索政务公开监督的有效形式
我们坚持把政务公开作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评议促公开,以公开促民主,通过电视台和电台,把党内监督、法制监督、行政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融为一体,搭建起了一个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平台,使民主评议成为加强对政务公开监督的有效形式。
一是在广播电台开办《百姓热线·纠风台》栏目。从2001年4月份开始,我们在广播电台早间热线直播节目中开办了《百姓热线·纠风台》专题栏目。开播至今,坚持每周一、三、五接听群众咨询和投诉,二、四、六重播,周日反馈答复落实情况,为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架起了连心桥。目前,已播出了930期,受理群众投诉和咨询4000多件,落实率达85%,答复率100%,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成为全市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岗和晴雨表。省委副书记、省纪检委书记金银焕、市委书记李雁红、市长夏振贵、市委副书记、市纪检委书记石正民等领导多次到电台指导工作,对该栏目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关心。该栏目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群众的一致好评,被亲切地称为"晋城的焦点访谈"。
二是在电视台举办《行风大家谈》面对面评议活动。从2003年9月开始,我们坚持以"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抒解民难、体察民情、汇集民智、推进民主、谈出民心、实现民愿"为宗旨,在市电视台创办了《行风大家谈》栏目。两周一期,每期45分钟,在新闻频道黄金时段,滚动播放八次,每期栏目包括政风行风面对面、整改反馈、行风链接、行风追踪四个板块,采取演播室直评、走进基层、专题点评、重点工作评议、综合评议等形式,让广大群众与答复评议的部门和行业主要领导进行面对面对话,有疑点当面提问、有信息当面发布、有意见当面批评、有建议当面提出、有承诺当面兑现。评议前,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站、手机短信等传媒发布评议公告,征求意见和建议;评议中,被评部门和单位耐心倾听、细心解答、接受监督;评议后,全力调查研究、限期解决问题、整改落实并予以反馈。节目从创办至今,共播出46期,参加群众达10000余人,有60多个单位接受了评议,现场解答问题1200多个,反馈承诺问题400多个,宣传咨询各类政策600余项,印发办事告知资料5万余份,并专题制作了两期政务公开评议节目,市委书记李雁红、市长夏振贵等领导走进评议现场,督促部门主动听取意见,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通过评议,增强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促进了效能建设。我们的做法得到了国家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的肯定和推广,《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山西日报》、新华社《山西内参》等新闻媒体多次进行典型报道。去年,该栏目被全省授予广播电视"十佳栏目"称号,成为全省十一个地市唯一获此奖励的栏目。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政务公开工作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网络化,形成了以政务中心为"点",市、县、乡、村为"线",各级各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为"面"的政务公开新格局,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良好的政务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从2002年到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实现了"三级跳",到2004年底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244.5亿元,连续三年增速超过10%,比2001年增长55%;财政总收入达43.09亿元,连续三年递增超过10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两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78元,比2001年增长2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97元,比2001年增长32%。市委、市政府为全市人民办了25件实事,广大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