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纸媒记者需要“转型升级”
来源:台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工作着是美丽的。

  做职业记者的工作尤其美丽,因为这是一份可以当作事业来做的职业。

  人生是需要事业来附丽的。追寻新闻,逼近真相,“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如蜜蜂般地采撷事实信息,酿出思想之蜜,哺育这个社会不断成长,并朝着文明的方向前进,这就是职业记者的事业。

  新闻在路上。在激情、理想和信念的指引下,记者的脚步不停歇,记者的生涯没有“停靠站”,只有“加油站”。

  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手机大行其道,人人皆可为“记者”,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一条手机短信可以让全国多个省份橘市陷于萧条;一条网上消息可以让酒后胡为的厅级海事官员丢了乌纱。职业记者,特别是纸媒记者,应该感到空前的危机感和“本领恐慌”:我们还能当好时代航船的瞭望者和社会公众的代言人吗?

  报纸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还没几年,数字技术又逼着它审视自己的未来,寻找被新媒体裹挟的突围之路。

  一份报纸,与海量、无限时的互联网相比,不过是一块方寸之地,却担当着擘画大千世界林林总总,揭示纷繁社会风云变幻的大任。这需要报人高瞻远瞩、洞幽烛微的眼光,办报团队的智慧结晶,职业记者的“转型升级”。

  发现与表达,用事实说话,这是记者的看家本领,但记者不该是单纯的记录者,信息化时代,需要“一专多能”的研究型记者。一件事可以写得很顺溜,面对几件事就犯愁,这是一些记者站得不够高,看得不够远的表现。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同生共存,报纸新闻的时效、容量不如互联网,但仍不乏如下优势:阅读方便,富有公信力,权威性强,容易贴近读者。报纸的潜能在于报网融合,互促共荣。

  分众时代,受众的眼光越来越挑剔。一方面,信息爆炸,良莠并杂,令人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受众对一则新闻报道的信息含量,已不局限于“知其然”,更在乎“知其所以然”。

  新闻永远是社会公众的精神食粮,但受众的口味在变化,品位在提升,要求报纸“精耕细作”,以专业主义的态度精心烹制新闻大餐。报纸“方寸之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新闻做深、做精、做活,是留住读者眼光的不二法门。

  纸媒记者“转型升级”,有赖于新闻理念的更新和职业使命感的增强。一名职业记者,既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搭准社会律动的脉搏,又能俯下身去与社会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大时代的沧桑巨变,社会大众的安危冷暖、喜怒哀乐,都应该成为记者的笔底流云、纸上雄文。

  纸媒记者“转型升级”,有赖于不断汲取知识滋养,练好采集新闻与整合信息的“内功”。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新闻无处不在,重要的是判断和发现。在纷繁芜杂的信息海洋里,只有丰富知识储备、灵敏创新思维的记者,才能站高看远,胸有丘壑,独具慧眼,才能沙里淘金,爬罗剔梳,打造一条抢人眼球的新闻产品链。

  纸媒记者“转型升级”,有赖于采访手段的多元化。适应报网融合的新要求,纸媒记者的采访,不能限于一支笔一本采访簿了,而应该掌握新闻摄影、摄像和网络新闻发布等技术,成为“全副武装”的全能型记者。

  一位研究报纸发展趋势的美国教授曾发表预测:“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但愿这是危言耸听。不过无论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纸媒记者须怀忧患意识,做好“转型升级”的准备。
   作者: 黄保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