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星,从这里升起
来源:南京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1938年,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在抗日烽火中诞生,70年来,学院共培养了17万余名部队指挥军官、地方干部和外国军事留学生,为全军输送了150多名博士、2220余名硕士;近千名中高级将领曾在学院深造;100多个国家3300多名军事留学生曾在学院受训……

一颗颗将星,从这里升起!

从“马背学校”到“军中名校”

1938年11月26日,著名抗日将领彭雪枫将军在河南杞县创办了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并兼任校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学员们“放下枪上课、背起枪打仗”,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马背学校”。

从“马背学校”到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四分校、雪枫军政大学、华中雪枫大学、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学院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宝贵的人才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军大又先后历经第三高级步兵学校、总高级步兵学校等时期。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一所现代化的新型军事院校在扬子江畔、紫金山下迅速崛起,从这里走出了张万年、迟浩田、傅全有、徐惠滋、朱敦法等一批我军高级将领。1978年1月12日,“文革”中停办的学院恢复组建成南京高级步兵学校,1986年9月改为陆军指挥学院,成为全军唯一的一所中级合成指挥院校,1999年更为现名。

建校70年来,南京陆指为中国革命和我军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治军、建军英才。目前,全军陆军和预备役部队中,有70%团以上军政主官毕业于这所学校;数千名毕业学员在作战、训练和抗洪救灾等重大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成长为功臣模范、战斗英雄;有上千人相继成长为军队高级将领和地方党政高级干部。

与时俱进,迭创辉煌

南京陆指的70年历程,是与时俱进、迭创辉煌的70年。

为了创建我军中级军政指挥人才的学科体系,学院始终瞄准世界军事前沿。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学院现代化建设水平大步跃升。2005年,“着眼向机械化信息化转型,构建适应信息化作战教学体系”获得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学院在总部组织的教学工作评价中取得了优秀成绩;2007年,全军90多名领导会聚南京陆指,研讨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育,听取学院院长陈勇的经验介绍,并现场观摩演示。

学院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996年,学院牵头联合多所院校成功研制了分布交互式作战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由学院参与开发的某型训练模拟系统有力支持了全军“砺剑2000”网上模拟对抗活动、“2007全军院校长集训”、“砺剑2007”等大型军事活动。

2005年以来,学院研发了多个网上教学应用软件系统,建立了12个学科专业网站、50个文献数据库、27门重点网络课程……

3300名外军留学生“南京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南京陆指是我军对外开放的窗口。从上个世纪50年代,学院就担负为友好国家培训留学生任务,已先后为世界100多个国家培养军事留学生3300多名。许多学员学成归国,在自己国家的军队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作用,有的还走上国家和军队的重要领导岗位。其中,5位担任总统、1位担任副总统、1位担任总理、8位担任国防部长……

经过多年的摸索发展,学院外军培训模式已由开始时的单一国家编班、单种语言教学向现在的多国多军种混合编班、多语种教学的转变,管理体制也由以前的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探索与国际管理模式转轨的转变。目前,学员用英、法、俄等语种,同期开设合同战术指挥、合成参谋、指挥与参谋3个专业的课程,接受培训的有亚、非、欧、拉美50多个国家的120多名军官留学生。 

作为我军对外开放的窗口,学院还先后接待了美、英、俄等81个国家200多批近2000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军将领和驻华武官来院参观访问,为我军军事友好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这个学院学成回国的许多外军留学生,也时时惦记着中国母校。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洛朗·卡比拉就任总统后,首次出访就选择中国,还专程来南京陆指访问。今年8月,纳米比亚前总统萨姆·努乔马还利用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机会,专程来母校访问……  记者 左中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