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秋风吹来阵阵稻香,也为农民吹来改革喜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一新的指导原则下,全国上下围绕如何加速农村发展献计献策热气腾腾。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林嘉騋,参加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和中国致公党中央在京联合举办的“中国农村信息化扶贫论坛”。本期摘发此次论坛部分嘉宾演讲观点,以飨读者。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打造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李卓彬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信息化提升速度令世界瞩目。然而,作为农业人口第一大国,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信息化建设速度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受到了经济、地域及科教等众多客观因素的挑战。城乡二元结构和数字鸿沟、信息鸿沟是很大的不和谐因素。
为了让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以信息化助推新农村的发展,我对今后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第一,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发展步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地方政府要从建设公平信息社会的高度,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提高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的认识。一方面,应继续从规划、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的信息化与通信发展,努力保证远离城市的人们都能够平等地享有获得信息通信服务的权利。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渗透性、带动力强且覆盖面广的特点,推动信息技术和业务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努力为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的环境、条件和情况千差万别,在推进通信和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个模式。要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村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务实推动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通过先进科学的信息传播,促进农业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技术业务创新,开发适应农村需求的新业务平台。据联合国组织调查,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在边远农村地区比在城市具有更大的网络价值。因此,各行各业要主动地把行业的发展置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之下加以考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努力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在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增长点。要加快推进涉农信息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大涉农信息开发和应用,为农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综合信息服务。要进一步发挥企业网络和人员队伍优势,帮助农民在网上查询、采集、发布信息,形成采集、加工、发布、服务四位一体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千方百计使农民通过信息致富,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信息化新农村的关键就在于信息来源的组织与应用。我们建议:是否可以专门打造一个适应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信息服务商务网站,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提供经济实用的信息资源,加快城乡信息共享,使城市和农村、企业和农民实现共赢,以此来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广泛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合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行业主管部门应在规划、指导、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运营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在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上多下工夫。社会各团体要更多地倡议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其奉献公益之心。
坚持公益性原则建立社会支撑体系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方瑜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很快,产生了多种的运营模式。同时,在信息化的长效运行机制上,围绕着工业化、市场化的问题引发了很多的讨论。我认为农村信息化要坚持公益性的原则。
结合中国的国情,遵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这是我们机制上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通过和欧盟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的标准是按农业人口的比重划分,欧盟是按照每平方公里的居住密度。在这种情况下,在农村公共服务上,我们面临的是雪中送炭,是有没有的问题和均不均的问题;欧盟面临的是好不好、全不全、锦上添花的问题。现在我们还不能奢谈农村信息化由政府推动全面转为市场推动。所以现在如果说我们过分地研究农村信息化的市场驱动,可能会走上弯路。
农村信息化包含多重目标,从目前开展的工作内容,大部分都属于公益性服务的范畴。从农业发展的角度,农业生产分散的组织结构对农村的公共产品有非常强的依赖性。从农村发展来说,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市场管理是公平、公正的客观要求。从目前开展的各类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项目来看,如果按照市场区位的原则,在边缘的农村是发展不起来的。因此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和公益行动构成了目前中国农村信息化的主线,提供了基础性的服务,并已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既然是公益性的机制,节约纳税人的钱就是节约社会的资本,这是相当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建立社会支撑体系,降低发展的综合成本。
结合我国国情,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主要还是要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推动。因为农村信息化是农业支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成本、高效率实现农业科技、市场等公共服务的手段。农村信息化很多工作本身就是在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农村信息化支撑了加强农村党政领导,缩小区域、城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创造社会均等。
我们过去一讨论机制,往往讲的是你能不能自己输血、自己造血。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情况,财政支持应该是一个重要的保障机制。工业反哺农业,用公共财政推动,这本身不可能没有财政支持。
当然,完全靠国家财政建设农村信息化也是不现实的,财政支持与社会支持相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应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发挥NGO组织的作用,引导社会关心关注信息化,这块我们下的力量还不够。NGO组织的公益性特征,使其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能够发挥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起到影响社会关注和社会监督的良好作用。
扎实队伍充实内容推进农村信息化
新华社原副总编曹绍平
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看作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要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农村信息化要先行,必须把农村信息化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农村信息化的难点很多,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我觉得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要解决队伍问题,也就是谁来扎扎实实地做这件事。二是要解决内容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为农民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
先说队伍问题。相比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不是一般的难。特别是它需要有一支庞大的具有献身精神的队伍,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地去做。而目前的情况,虽然总体上有很大的进展,但仍然是喊的人多、做的人少,做形象的多、讲实效的少。要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这支队伍中,就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政策、舆论环境,需要高层采取多项措施来营造这种环境。
再说内容问题。不少信息化试点县、乡、村投入不小、硬件不错,发挥作用的也不少,但有相当一部分因没有吸引农民的内容,形同虚设。谁来做内容,整合什么样的内容?这又是一个难点。内容服务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在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计算机年年更新,网络速度一年比一年快,但实现的功能、得到的服务却没有相应地增加。
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要避免走弯路,必须硬件建设同内容建设同步。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信息化,我觉得应当是内容先行。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民有没有积极性、愿不愿参与至关重要。农民的兴趣从哪里来?光讲道理不行,要有农民感兴趣的内容,以内容吸引农民,通过具体的服务让农民了解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
我觉得农村信息化建设应为农村干部提供更多便捷的执政、管理功能,他们有了积极性,就好推动。在试点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服务有两大难题,一是谁来做,二是做不起。现在做的人不少,但是整合出来的内容同实际需要有很大的距离,缺乏实用性,吸引力不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信息资源量大,且分散在很多部门,要把这些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并根据农村的需要进行筛选、分类、整理,这不是谁都能办到的。
资源的整合、挑选资源是一件繁重的工作,愿意做这项工作的人不多。有人愿意做也做不起,因为想用资源你就得掏钱。所以我呼吁城市的资源要为农村免费开放,要为农村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机构免费开放。
推动适宜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
农业部信息专家组组长梅方权
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现在遇到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就是在中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出现了信息化。信息化可以带动现代化,这是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没有遇到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制定一个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和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农村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有三种,一是高度集中的等级制管理模式,二是目前的分散独立的管理模式,三是未来的分布集成网络化管理模式。未来的模式以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和现代农业为基础,从信息资源采集为主转向使用服务为主,取消了很多中间环节,由统一的服务平台直接对广大的用户服务,可以省掉中间很多层次,大大发挥了现代信息网络的重要作用。
农村信息化的长期目标是互联网进村入户,实现广播网、电视网、互联网三网合一;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和管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生产、流通领域。而近期目标就是用多种媒体结合,多种路径信息进村入户,实现部分三网合一,并在精准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尽快实现低成本和本土化。
由于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发展的程度都不同,因此在实现近期目标时可以采用三类不同的模式。东部发达地区采用的是互联网(多种媒体)直接进村入户的模式。例如北京搞了一个爱农信息站,三期工程搞了500个信息站,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上海则搞了一套被称为“农科ATM”的综合信息服务终端放在村里,通过宽带网把多个市级农业信息系统送到村口。在未来3年内,“农科ATM机”将覆盖上海郊区1800个村。中部地区采用的模式是互联网进乡镇村,在通过多种媒体入户。例如河北的“好日子”,把信息技术和农村超市相结合,解决了统一配送、超市标准化问题。西部不发达地区采用的模式是互联网进乡镇,再利用多种媒体和人力实现进村入户。例如甘肃的“金塔模式”,就是利用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村级信息点,再由这些中小学学生和老师将从省、县两级网站下载的农情信息资料传递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