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江堰工程看后勤管理科学化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铁道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修建548座新客站,其中一批要建成为“百年不朽”的工程。如何才能建设“百年不朽”工程?笔者联想到了都江堰。“5·12”汶川特大地震,都江堰身处震区,震后主体工程仍运转正常。这个真正“千年不朽”工程的建设理念和管理方法,对我们后勤管理科学化应当不无启迪。 
 
 
  充分调研、科学决策。后勤管理科学化,是把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运用于后勤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各个环节,实现后勤保障效益和保障能力最大化的过程。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首先必须从源头上把准后勤建设的方向,推动后勤决策科学化。目前,后勤建设中存在的不经科学论证匆忙上马,不按程序规则盲目拍板,不思长远发展随意决策等问题,其实都是决策不科学的表现。为了开凿都江堰的核心部位“宝瓶口”,李冰在当时的情况下,仍于崇山峻岭中艰难行程数百里,详细勘察岷江的水情、地势,掌握了大量详细资料后才从根本上治理了岷江水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矛盾更为复杂,面临的瓶颈更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找准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更需要下大力研究其特点规律,树立科学决策是最大效益、规划计划节约是最大节约的理念,努力防止和克服决策的随意性,达到谋之有据、断之有理、行之有效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加强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后勤科学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后勤保障效益和保障能力最大化,其根本途径在于优化配置后勤资源,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调控后勤资源的流向、流量和流速,保证后勤资源的最佳利用。长期以来,我军在后勤管理上形成了数量规模型的管理理念,造成后勤管理中重建设、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比较普遍,损失浪费都比较严重。李冰修建都江堰时则比我们聪明得多。他总结工程经验用了六字口诀:“深沟滩,低作堰”。意思是说淘空淤积在江底的泥沙时要尽量淘深些,以免河谷比较浅,流水量太小,难于满足灌溉的需要;而修筑飞沙堰时,堰顶则尽量修筑得低一些,以便在洪水季节能够泄出比较多的水。这一“深”一“浅”,启示我们在建设现代后勤的进程中,必须准确把握资源配置的对立统一:在事关后勤建设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舍得投入,提高产出,如加强装备建设、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而在一些消耗性开支上则要严格标准,减少浪费,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努力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以人为本,集智攻关。传统的经验管理追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体现的是管理者的个人情绪和直觉的经验。科学管理则必须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都江堰的建设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比如在开凿宝瓶口的时候,山石坚硬,进展缓慢,李冰就采纳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点燃柴草,使之膨胀收缩发生爆裂,工程进度大大加快。新形势下加强后勤管理,更须牢牢把住人这一最基本、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坚持广开言路、广纳良策。同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勤管理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和考评机制,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后勤管理科学化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健全制度,依法管理。古人云: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早在千年以前,李冰为保障都江堰工程的质量,就建立了每年定期维修制度,以除掉江中淤积的泥沙,对工程的薄弱环节和损坏部位进行修补,而正是这项制度坚持千年,才保证了都江堰工程历经千年岿然不动。目前,后勤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法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但主要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的不学、不懂法规制度,不会运用法规制度做工作,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的以经验代替法规,习惯于经验主义那一套,遇事拍脑袋、出事“拍屁股”走人;有的抓管理随意性大,对于制订的规范性文件束之高阁,有章难循,有章不循。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树立依法施管的思想,从而为后勤管理科学化筑牢“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