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政府部门有多少热情?
来源:哈尔滨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3亿人,宽带网民数达到2.14亿人,居世界第一。

  2007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总书记的这一举动,让全国数亿网民振奋。有网友说,这一天是中国网民最幸福的时刻。

  网络正悄然改变着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也促动着一种新型民主政治———网络问政的兴起。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对网络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大胆尝试,即官方政府网站建立完善后,各地政府又开始着手创建网上民声论坛。2007年6月28日,基于城市发展问政于民的需求,基于疏导舆情、执政为民的目的,由市委宣传部、哈报集团主办,哈尔滨新闻网承办的“议论风生哈尔滨”论坛正式开通,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哈市66个委办局入主的“网友问题回复区”。

  注册会员18370,主题数22581,帖子数75289,共计来访90558162……这个只停留在昨天某个时段的数字在不断刷新中,记录着“议论风生哈尔滨”这个年轻论坛正成长为哈尔滨最大的民众舆情集散平台。16个月来,热爱家乡的网民一丝不苟地网上谏言,16个月中,与“议论风生哈尔滨”共同成长的“野草心”等网民已成为论坛忠实追随者,每天登录论坛“灌水”、“拍砖”已成为这些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网上民意汹涌,“议论风生哈尔滨”每一天也在验证着哈尔滨各政府部门的执政观念和工作方式、态度的转变。欣喜的是,自论坛开通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部门把“办公室”搬到网上,并逐步形成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但至今仍有一些政府部门还在保持沉默。“诚然,新政的推广需要一个磨合期,可这个期限不该太长。”有识人士担忧:“民声论坛需要百姓的热情,更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引导,缺乏互动,论坛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漠视民意,最终失去的将是民心。”

  在互联网上,政府为百姓搭起了一个言论的平台。感动于政府执政为民的勇气与诚意,在这个平台上,网民争相“灌水”、“拍砖”,很多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愿说、不敢说的,都在网上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有想说的也有认真听的,如今,一些政府部门已开始习惯从网上纷杂的民声中听取真实的民意,并在现实工作中付诸实施。

  网民的建议变成政府的行动

  老百姓一些生活难题轻点鼠标就解决了

  “建议建立哈尔滨冰雪文化博物馆”、“建议举办哈尔滨友好城市文化节”、“建议松花江蓄水后铲滩筑岛,扩水钝岸”……打开“民生话题”、“发展之我见”、“我说时风”、“八面来风”等各个论坛栏目,从衣食住行到城市建设,数以百计的网民建议及数以万计的网民跟帖让人目不暇接。一帖帖字斟句酌的建议,表达出哈尔滨网民那份对家乡的热爱。网友“守望”的话最能代表众多网民的心声:“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建言的论坛,我们就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次我都冒昧地将拙笔小文发给论坛,其愿望就是表达市民的热心和期待。哈尔滨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守望家园,我们不怕挨累。”“议论风生哈尔滨”论坛吸引了一大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热心网民,网民的背后是数百万市民关注的目光。

  网民建议,希望市图书馆能在二楼大厅放几把供家长休息的椅子,几天后,两组坐椅就摆进了图书馆大厅;网民建议,新建小区居民门口没有公交站点,希望公交部门能延长公交线路解决居民出行难,几个月后,10个小区数万居民的出行难问题一一解决;根据网民建议,市环保局建立了“冒黑烟车辆举报制度”,开设排放黑烟车辆举报电话,同时通过了“强化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管理”等5项措施;根据网民反映,市交通局针对市民使用公交IC卡的诸多困惑一一在各媒体上集中作出详细解答,使得公交IC卡乘车制度最终得以顺利实施……自“议论风生哈尔滨”论坛开通那天起,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便把上网听民意当成了重要的工作任务和新的工作方式。正因为有了这些忠实“听众”,大量网民的建议没有石沉大海,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登录发言。如今,有不少好的建议相关部门已采纳并得以实施,还有一些着眼长远的建议也被政府部门一一列入城市未来发展规划。

  “我们过去一直是百姓投诉的焦点、媒体轰炸的目标,现在骂的少了表扬的多了。”对于网络问政带来的好处,市交通局公交管理处党群办公室主任张东深有感触:“通过网上与市民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增进了双方的理解与信任……”

  市民对政府加深了理解与信任

  一早走进办公室,周铭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议论风生哈尔滨”论坛网站,作为市交通局公交管理处“议论风生哈尔滨”网友回复区的专职回帖员,及时收集并回复网民提问是她每天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她说:“整个办公楼,只有我有享受天天泡网的待遇,这活儿看来轻松,可其实并不简单。按工作要求,我要第一时间发现网民提问,再将网民问题提交领导,由领导分转到具体科室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回来后经领导审核拿出处理意见,最后再形成详细的文字材料给网民回帖。要保证这一系列工作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我可不敢有丝毫怠慢。”

  带着对网络问政制度的信任,网民纷纷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事灌进“议论风生哈尔滨”。为了使这些问题及时有效解决,在论坛开通4天后的2007年7月2日,“网友问题回复区”专栏成立,哈市66个委办局入主各自回复专栏,为网民答疑解惑。

  “我的孩子要上中学了,我急于知道……”“网友你好,现就你的问题回答如下……”“我家门前的商家噪声扰民,谁来管?”“网友你好,你的问题收悉,我们已派人调查并督促商家立即整改”……目前,市交通局、市劳动社保局、市房产住宅局、市教育局等多家政府职能部门已在16个月的实践中摸索并制定出了严格科学的网络问政长效机制。一问一答,在网民的诉求得到满足之时,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正悄然转变、工作效率正迅速提升。

  “就怕到政府机关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不说,有时跑好几趟也不一定能找对地方办成事。现在好了,问个事儿、反映点儿问题,只要发个帖子,网上就有相关部门给解答了。”网民“有的放矢”感言:“论坛不仅给了我们说三道四的地方,而且还辟专栏设人回复,这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我们政府是心中装着老百姓。”

  在市交通局公交管理处党群办公室,张东拿出厚厚的一摞网上问答资料给记者看,“对这项工作,处里领导极为重视,要求我们每次回复都形成材料存档,并定期总结出市民普遍关注、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此作为公交行业今后发展的重要参考。”张东说:“与网民沟通时经常能看到一些尖锐的指责,这虽然让人心里不舒服但还得回帖。而直到一次与网民真实的接触后,我才切身体会到,网民那些看似过激的言辞正是缘于他们对解决生活难题的迫切需求。几天前,我们根据网民集中反映的部分小区通车难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实地走访,所到之处受到老百姓贵宾般的欢迎。当时,一居民激动地说‘没想到我随便在网上发发牢骚你们竟能这么重视;没想到帖子回了,人还来了;没想到,困扰我们小区居民的难题一个帖子就解决了”。当时我们也很激动,我们只是做了分内工作,没想到百姓的反应会这么强烈。前几天在一次聚会时,同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还抱怨说,开设‘网友问题回复区’给他们增加了工作量、添了不少麻烦。我当时就反驳,我认为这种与网民零距离的交流很有意义,如果说网络问政带来的收获是及时掌握民意,那么赢得市民的理解与支持则是更大的收获。”

  在无需实名制,发帖不受约束的网络论坛上,虽然有些网民的言辞尖酸、刻薄,但同在一个城市生活的城市管理者们已理解,网民的抱怨与指责源于对城市的热爱及美好生活的追求。网民直抒胸臆,政府有问必答,网络两端的良性互动正是维系论坛继续前行的动力。

  “议论风生哈尔滨”开通16个月来,“网民问题回复区”内的一些版主始终在沉默。为了撬开这些政府部门的嘴,网民们从苦苦哀求到冷言相激再到轮番怒斥,能使的招都使了。

  冷漠伤害了网民热情

  24家政府部门至今未见一字回帖

  “看到你们虽比较晚的回复,但是也让我感到非常激动。”尽管迟到了一年,可毕竟还是等到了回帖,这让网民“云鹤”在失望中看到了希望。

  “第24次投诉……”遗憾的是,网民“风花雪月”的执著又一次落空。

  比起这些固执的网民,多数人没有这份耐性。不少人最初注册上网发帖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可往往为了求证一个问题的答案,发帖数月苦等没有回音,他们纷纷失望离开,有很多人从此再没有在“议论风生哈尔滨”上露过面。

  登录“议论风生哈尔滨”论坛,点击查看管理团队统计,页面上显示的66家政府职能部门的上网时间、离开时间、回帖情况一目了然。按网站页面统计显示,回复情况好的有交通、劳动社保、房产住宅、教育等近20家部门,而其余的部门大多是回帖数与网民发帖数不成比例。随手点开几个部门的回帖,大多是“你的问题不在我局管理范围”、“你的问题已移交某某区局负责”等近似敷衍的回复。对这样的回帖,也难怪有的网民指责:“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网上扯皮”、“政府部门都是干什么吃的?”

  经仔细核对,记者发现,从“议论风生哈尔滨”论坛开设“网友问题回复区”那天起,有24家部门在这16个月内没在回复区内发过一字,如按页面上显示的离开时间计算,有的部门甚至根本就没有以版主的身份登录过网站。如果说,这24家部门中有14家是因为没有网民提问才不上网,那其余的10家中有的网民提问已多达数十条,可为什么惜字如金令人费解。当记者询问这些部门不回帖的理由时,回答中有的说,是网民帖子发错了地方,他们反映的问题我们管不了;有的说,领导没安排,不能随便在网上发表言论;有的说,没有接到通知要我们必须回帖,等等。记者向网站管理方了解到,在去年论坛开通之初,市委宣传部已经以文件的形式将开设“网友问题回复区”的通知下发到各委办局,要求他们要根据网站提供的密码随时登录“议论风生哈尔滨”,以论坛管理员的身份及时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其间,网站管理者也曾多次与那些迟迟没有回复网民问题的部门沟通,没有效果。

  “说白了就是这些官老爷根本没把我们小老百姓放在眼里。”网民“有的放矢”在网上说:“不敢和老百姓对话的官,还怎么指望他给百姓办事。”

  有社会学家认为,长期以来,一些经常和老百姓打交道的职能部门已经习惯“坐门等客”的传统工作方式,习惯于一对一、面对面地解决问题,因为这样处理问题主动权始终在政府部门,至于最终结果百姓是否满意也不会有别人知道。可网上办公透明度太强,一旦接受处理,每天都得被人催着,还有几十万双眼睛盯着,办的慢了,办的差了,甚至哪句话说错了,都极有可能招来“板砖”无数,所以对网上办公很是打怵。有部门负责人认为,网上这些杂七杂八的民间言论不是思路狭窄就是过于偏激,难成大气候,而政府部门的决策是要从宏观上进行掌握全局,这些小家之言不听也罢。还有的部门领导认为,现在网上言论太过自由,那些非实名反映的问题真实性难保,尤其是一些涉及政府形象的尖锐问题,即使确实存在,也不宜公开在网上回复,所以与其费心费力地调查核实,到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分内的工作。

  社会学者分析,归根结底这些政府部门还是受旧有观念的束缚,放不下架子,没有主动与民沟通的意愿。当初政府有勇气开设这个民声论坛之时,就已经做好了敞开言论渠道让大家“说三道四”的准备。高明的决策者善于从民声中听民生。诚然,有些网民的观点不见得正确,有些问题反映的还存在偏颇,这正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去沟通、去解释、去引导,所以说在面对问题时,相关政府部门不该沉默也无权保持沉默,毕竟在引导社会舆情上政府部门有着旁人无可替代的权威。

  16个月前,我们为这种快捷、方便、透明的现代办公机制的出现而欢欣鼓舞;16个月后,面对一些政府部门的无动于衷,我们不得不冷静思考:轰轰烈烈的网络问政会不会因为某些政府部门的热情不高而最终偃旗息鼓。有专家认为,网络问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大势所趋。

  网络问政,民意通道如何更畅通?

  对网上有些提问得不到及时答复甚至长期无人理睬,有网民认为,这也应该算是一种政府不作为的具体表现。对此,也有网民这样理解:政府官员们每天要有许多具体、细致的工作要做,怎么可能要求他们整天泡在网上。其实,很多网友的诉求并没有指望都能迅速得到回复并加以解决,他们只是希望政府部门能抽时间经常到论坛转转,了解一下民意,看看现实生活中百姓苦恼什么、需要什么,有些问题可能一时解决不了,但只要回个帖,有个态度,老百姓就知足了。

  社会学家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谁会善用网络掌握信息谁就拥有了主动权,而谁忽视了网络,谁就有可能被淘汰。网络问政是政府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是政府和市民建立联系的一条最直接便捷、最无障碍的“绿色通道”,可要保证这条民意通道的畅通,单凭市民的热情远远不够,我们还要看到更多政府部门的热情,看到更多政府部门执政方式、执政意识的转变,需要我们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网络问政长效机制。有机制的制约,才能保证政府部门在通过网络征民意之时,不会通过“删除”、“屏蔽”等“版主”特权手段来回避一些尖锐的民生和社会问题,而只有保证网民的问题不会在网络传送过程中遭遇“过滤”和“阻塞”,才能维持网络民声论坛的原生态不受破坏,才能维护网络问政的公信力。同时,我们还要防止相关管理部门在回应网民提问时敷衍了事。设立“网民问题回复区”,就是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不仅要上网认真听取民意,还要针对网民的提问及时作出回复,但并不是政府部门随便在网上回个帖子、潦草地对付几句就完成了任务,在网络互动中,百姓最需要看到的是政府部门对民意的态度及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所以,对政府部门回复网民问题和处理情况建立问责机制很有必要,可以把市民和网民对政府部门网上办公的满意程度为标准,作为考核政府部门工作政绩、执政能力的重要依据。

  一年前,“议论风生哈尔滨”为政府部门和市民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在一年多的官民互动中,网络两端都获益匪浅。如何让这条民意通道更为通畅?如何真正把网络优势转化为现实执政“生产力”?政府当思之。数万网民在期待着,数百万市民在关注着。

  撰文/本报记者 崔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