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论坛信息技术应用在我国已历经二十几个春秋。各行各业的信息工程建设由初级到高级逐步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信息孤岛”现象,信息整合的问题也与之相伴相生。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社会组织管理水平的日渐提升,在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过程中,我国信息技术提供商与作为应用主体的社会组织之间相互促进,推动着信息整合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整合与信息孤岛相伴相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社会组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起步还时间不长,其经营管理水平相对粗放,这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初期的企业内部信息化,因此信息化主要还是以普及为主的、部门级的应用。比如,当时的企业一般没有进行信息化的统一部署,在财务部门有需求时就买一套财务软件,人事部门有需求时再买一套HR系统,客服部门有需求时再买一套CRM系统……而这些系统,很多时候卖家可能都不是一个软件厂商,一时间就形成一个单位多个厂商的多个软件系统各自为战的“奇特景观”。
要命的是,各软件厂商在开发软件时,并没有统一标准接口,因此各个系统之间(包括厂商不同产品之间)的数据是孤立的不能完全共享。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孤岛”现象于是越来越严重的突显出来。
2002年底,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在香港的一次演讲中最早提出了“信息孤岛”一词,之后“信息孤岛”现象便引起IT业界广泛关注。而这一现象带来的严重后果,企业自然是“冷暖自知”。
在2000年,我国一家著名的电视生产商就出现了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惹的祸。当时该厂家刚生产出一种新的电视彩管,这种产品投放市场以后初期价格高,不久就会降价。库管自以为很有生意头脑,就利用库存多的良机,在价格高的时候私自倒卖出去,想等价格降了以后再向市场回购补库。这就造成短期内库存账面上与实物的不符。这种情况只要不是大客户,库管完全应对得过去。事情的败露正是因为一次突然来了大客户,其一次性采购彩管上千个。该厂销售主管查财务库存账数量足够,但当带着客户去拉货时却傻了眼。生意没做成不说,造成的无法估量的损失更有切肤之痛。
当时类似的事件很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信息化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它深刻的折射出我们的社会组织管理水平不高的现实。由于组织各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A部门变更了信息,B部门并不能及时知道;下级下了账,上级也不能及时获悉。而更多时候,一个单位(特别是大单位)多个厂商的多个系统并存却又标准不一的现状,让他们无所适从,不胜其烦,根本无法统一规范管理。如果拥有异地分支,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特别是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并购重组的频繁出现,由于越来越多的集团公司的出现,“信息孤岛”问题已经成了企业发展的重大瓶颈。这已经不单会影响管理的效率和决策,造成信息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更会产生直接的高成本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果探究“信息孤岛”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除了软件厂商当时自身的水平不高,不能开发或集成所有功能信息系统,加之社会组织管理粗放以外,吴敬琏先生甚至将这一现象上升到了社会体制问题的层面(如没有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等)。
那以后,专家的大声疾呼,以及软件厂商的积极推动,使信息整合开始走上IT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