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踩多只船的CIO信息化起跳经历
来源:支点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郑悦

信息中心作为企业的成本部门一直在地位和职能上有一定的局限。信息中心该如何成长?

  高鸿波有两种身份: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北京铜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两种身份至少告诉人们一件事情:信息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到底这个信息中心通过了怎样的成长之路,才实现了这样的独立性呢?提到铜牛,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铜牛牌”针织内衣产品。“北京名牌产品”、“北京市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铜牛牌”,早就是好内衣的标志。而作为中国航天员中心的惟一行业科研战略合作伙伴,“神五”、“神六”的航天员也曾身着铜牛内衣遨游太空。2008奥运,铜牛也是奥运特许生产商。这些都和铜牛集团的传统优势密不可分:该集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市人民针织厂。而顺理成章,铜牛集团的信息化也从纺织开始。

  从纺织信息化起跳

  铜牛集团的信息化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分不开:2002年,铜牛集团获得了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网络化制造示范工程”项目支持;2005年,铜牛集团获得了北京市科委“十一五”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制造执行系统MES示范工程”项目支持;2007年,铜牛集团又获得了北京市科委创新基金支持。

  在北京市科委、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清华大学国家CMI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下,目前铜牛集团已经基本建立了企业网络化经营与制造硬件运行平台和软件运行平台。

  从2000年开始,无论是在集团综合管理部、集团发展部、集团经营发展部,还是集团信息中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高鸿波和他的团队们都一直在为信息化而努力着。

  对于集团信息化而言,信息化一定要契合集团发展的脚步。铜牛集团党委书记张为民也用“管理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网络集成化”的思想来指导集团的信息化建设。

  2002年至2007年,铜牛集团在北京市通州、密云先后建成铜牛高新针织产品制造基地、铜牛高科技梭织产品制造基地、铜牛高品质内衣制造基地和月季红线业制造基地,信息化工作也一刻不停地一起“扩张”。

  为了更好地实现总部、生产基地和分公司之间的联系,铜牛集团分别在总部和四大生产基地建立了本地的局域网。集团本部局域网采用星型结构,形成了以堆叠式交换机为核心的千兆局域网,网络覆盖范围包括集团公司本部、铜牛进出口公司、集团销售分公司、铜牛物业公司等分公司。四大生产基地局域网采用树型结构,建立了以光纤为主干网的局域网,集团总部和四大生产基地实现了VPN互联和内线电话经由互联网络实现VOIP通话。

  作为业务核心的生产经营数据也实现了本地存储和异地共享体系。在集团总部设立进出口管理系统应用和数据库服务器、营销公司供需链管理系统服务器以及公司门户网站WEB服务器、MAIL服务器,在四大生产基地设立本地域应用和数据库服务器。

  并且还建立了以集团销售分公司供需链管理系统、铜牛进出口公司外贸业务管理系统为纽带,以北京铜牛股份公司生产基地ERP系统和MES系统为主要内容,以服装CAD系统、物流配送中心仓储和配送管理系统、服装面料染色CAPP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门户网站、网上购物、专卖店POS机系统等为辅助的企业网络化经营与制造运行平台。

  有成效的信息化现状,让铜牛集团在今年7月的第六届大连国际软件交易会上,被评为全国“信息化应用百强企业”。

  从2000年开始,铜牛集团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总投资已超过1700万元。虽然信息化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投入,但铜牛集团高层和IT团队也一直在思考着这样几个问题:集团公司信息化体系日趋庞大和复杂,如何确保公司现有各软硬件系统稳定高效地运转?集团公司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已达21人,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稳定人员,为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如何让针对纺织行业特点量身定做的ERP和供需链系统的信息化成果市场化?又如何保证集团信息化下一步的建设质量,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能,有效降低成本?

  在铜牛集团党委书记张为民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铜牛信息化开始起跳。跟着集团一起变身在首都的铜牛集团,也在和首都一起经历着转型。首钢整体、一些重型制造业搬迁之后,铜牛集团也看到北京城市转型的方向。铜牛集团转型,除了发展针梭织服装的研发、制造之外,还发展了核心业务的内外贸易、现代服务业等多领域业务。

  集团的转型也带动着信息化相关领域进行转身。在做完铜牛集团信息化之后,相信自己“更懂纺织行业ERP”的铜牛信息化人,成立了脱胎于信息中心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向纺织行业其他企业销售可以应用于棉纺、印染、服装的“易纺软件”。不到一年时间,“易纺软件”开始为他们带来利润。但这还不够。2007年,铜牛信息科技瞄准了增值电信业务,依托铜牛集团自身的物业资源,2008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新址东侧建立了2000多平方米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现在已经有了慧聪网、韩国SK等做服务器托管业务的客户。

  从信息科技公司成立以来,高鸿波也承认公司“一年一个变化、每年都在上新台阶”。他对这家公司的发展脉络有着自己的想法:“从业务起步,到发展品牌,下一步要考虑资本运作”。2005年1月信息中心成立,不到8个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2007年底决定开展IDC业务,不到8个月,IDC已经有了自己的客户。这个迅速发展着的公司从来没有忘记对集团信息化应该承担的责任:“2009年,我们将把整合ERP、SCM、MES作为集团信息化的重点”。对于企业而言,IT部门作为成本部门一直都困扰着企业经营者。“剥离IT部门”曾经像一个口号一样在企业中流传。

  将IT业务外包是一种选择。但对于行业属性明显的纺织企业,高鸿波还是觉得“自己干出来的系统还是自己最明白”。信息科技公司作为集团控股的子公司,承担集团信息化渐渐成为一种义务。

  随着信息化水平应用的深入,集团信息化已经从被迫接受阶段到了自觉阶段,集团信息化工作明显好做多了。“各子公司现在都能主动提出业务需求,要求信息人员实施。不再是我们费心费力去沟通、说好话再实施的那个时候了。”高鸿波自己也从一个专注于技术的工作人员转型为集团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也许对于所有企业的信息中心而言,意识到信息化能为企业带来价值还不够,产生价值才能实现自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