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文龙;柯丽生
一个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的边远山区,一个扣着“欠发达”帽子的农业大市———浙江省衢州市历经十年探索,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终于进入农业现代化的新天地。
全市2579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信息终端,覆盖率达100%;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全面互通,打电话、发短信、点鼠标均可互动;从电话咨询到网上交易,各显神通,人人能用;“农技110”、“农民信箱”、“远程教育”、“114号码百事通”等全部纳入全市统一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那么,农业信息化何以在欠发达的边远山区衢州率先突破。
资源整合
衢州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是衢州农技110,衢州农业信息化的最大亮点也是衢州农技110。
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个印象中只提供技术咨询的机构,竟然是家信息服务的专业集团,承担着全市各种农业信息收集、发布、传播的职能。
集团副总经理潘云洪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只有农技咨询,随着衢州特色农业的兴起,农民对各种农业信息的需求剧增。因此,我们整合‘农技110’、‘农民信箱’、‘远程教育’、‘114号码百事通’等信息资源,建立了互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据了解,衢州农技110始建于1998年,当时只是一个市、县、乡三级农技咨询服务站。随着农产品卖难现象的出现,农业生产中尖锐的技术问题逐渐演变为销售问题。浙江设计开发了实名制的“农民信箱”,衢州的用户迅速达到了16万。与此同时,组织部门的“远程党员教育网络”、电信部门的“114号码百事通”及手机短信等也在农村基层迅速普及。
如何整合信息网络资源,避免各自为政战,实现共享?衢州提出了“三电合一”模式。即将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广播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降低信息成本,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增强服务的有效性。
一个综合性的衢州农技110信息化大平台浮出水面。如今在衢州,不管是要技术,还是卖产品,农民都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一步搞定。无论你选择哪条途径,如上网、打电话、发短信,都能通过互动互通的110系统,得到满意的答复。
截至目前,衢州农技110累计接受咨询131.25万人次,有13730个专业大户、企业、经济主体成为农技110的客户,网上招商、网上订单、网上促销共成交13.13亿元。
人人都会、处处都行
衢州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接受程度,以简便实用为出发点,实现了信息近距离、零门槛、全覆盖。电话问一问,短信发一发,上网查一查,农民只要有点文化,就都能掌握。
为方便农民就近解决问题,衢州还专门建立基层农技110联络员制度,在每个行政村选1至2个有互联网基础的农民,进行培训后专门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事实证明,农民不是不需要信息,而是没有条件利用信息。衢州解决了人人都会和处处都行两大问题后,农民的信息化需求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人们不仅利用农技110发展生产,还利用农技110建起自己的专业网站。
郑真信,一位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是个养鹅专业户和合作社理事长,2000年在江山市农业局的支持下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华白鹅网”。目前他是全市最大的鹅苗销售大户,每年通过网上销售的鹅苗有50万羽,是当地的“网上名人”。
毛顺福,江山石门镇琚家港村人,只读了4年书,2000年曾借钱8000元办“中国农民商务网”,几乎被人当成“疯子”。如今每年通过网上销售150万元的农产品,还盖起一幢新房,在当地传为美谈,成为衢州市的“大名人”。
信息化打开了衢州现代农业的大门。衢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明显。衢州市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全市农业产值为67.1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414元;而2007年全市农业产值为90.6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为6071元。
虚实并举
农业信息化建设让衢州认识到,通过虚拟网络,衢州可以缩短和世界的距离,缩短与市场的距离,衢州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周边地区最重要的农产品交易和集散中心。
2004年10月,中国第一个网上粮食交易市场在衢州建立,标志着衢州农业迈出了“网上经济”的第一步。
有关专家认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强劲,交通便利,经济承受力强,产业链齐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起步早,相对完备,缺乏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而衢州区位优势不足,农民的信息资源少,需求大,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衢州要真正奠定“四省通衢”的地位,发挥自身对区域农业的集聚、辐射、推动作用,除了依靠虚拟的网络市场外,还必须有实体市场的支撑。环视衢州周边,四省九地市的农业具有许多共同点:生态良好、农产品丰富、品质优异,而且远离中心城市,销售压力普遍较大。这就为衢州真正成为农产品集散地提供了一种可能。
11月15日,来自四省九地市的千余名代表云集衢州,参加首届中国·衢州华东农博会。此次农博会除了常规的农产品展示展览外,还要进行农产品的网上拍卖,以及各类粮食的网上销售与采购,并当场直接交割。网上交易,是农产品销售的发展方向,但像衢州这样能进行现场交割的,国内仍是开先河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