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有兴
“鸡毛换糖”、马路市场、“四个允许”、兴商建县(市)、定额征税、划行归市、管办分离、以商促工、贸工联动、国际性商贸城市、国际商贸名城等等,这些概念都是对义乌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创新活动的概括。它们或者开展前所未有的、创新性的活动,或者提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性的政策、策略和目标,或是采用前所未有的、创新性的管理模式。可以说,义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史。正是一系列体制、机制、管理上的创新充分尊重并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降低了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成本,确立了在小商品生产和销售中的低成本优势,保证了义乌小商品市场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市场的空间范围和功能不断拓展,并带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协调共进,迈向和谐社会。今后,要想保证义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市场、产业、社会发展等的进一步整合、转型和提升,将建设国际商贸名城和建设产业与服务复合型的创新型城市相结合,确立创新型国际商贸名城的发展目标。
一、创新型国际商贸名城:国际商贸名城与创新型城市的有机结合
自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以来,国内众多大中小城市纷纷确立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武汉、成都、大连、青岛、合肥、苏州、宁波等200多个城市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然而,一些城市就此所作的规划无论是评价指标体系还是总体思路、战略重点、具体举措等,都存在一定的雷同,关注的焦点大都集中在科技成果的多少上,缺乏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系统思考。
对于义乌而言,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和遍布世界的商贸经销网络,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巨大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兴商建市”总体发展战略及“引商转工”、“以商促工”、“贸工联动”重要举措的推动下,义乌目前已形成了包括饰品、服装、针织、袜业、拉链、工艺品、玩具、化妆品、文化用品等在内的十六大优势行业,并建立了拉链、制笔、化妆品、无缝内衣、袜业、工艺品、饰品、线带、商品包装印刷、合成革十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还成为世界第二大无缝内衣产业基地。由于义乌所生产、销售的多为小商品,与高科技产品不同,其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技术水平要求较弱,因而部分拳头产品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甚微,甚至达到或领先于世界水平,在袜业等领域甚至引领着国际发展潮流。可见,义乌的产业特色明显,以专业市场为代表的商贸业和以十六大优势行业为代表的小商品制造业,既是义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的关键突破口。可见,义乌正在建设的创新型城市,应该是产业与服务复合型的。
2008年7月22日召开的中共义乌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义乌市委关于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决定》(市委发[2008]8号),指出国际商贸名城,“国际”是方向,“商贸”是核心,“名城”是品质。它将义乌的商贸业优势和特色与国际化发展基础条件和趋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与时俱进地推进“兴商建市”总体战略的具体发展目标。
建设创新型国际商贸名城,就是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科技、产业、市场、文化等创新活动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作用,实现发展方式向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率,全面化、长远性、可持续为特征的创新驱动型转变,成为创新氛围浓烈、创新特色显著、创新资源富集、创新功能凸显的国际商贸名城。我国的香港是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贸易、金融、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但它除了拥有世界最优良的深水港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天然资源。它之所以能取得现今的发展成就,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适应能力强、教育程度高、极富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在于整个城市凝聚着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并且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和完善的法治体制。义乌应当而且完全可以借鉴香港等国际知名城市的成功经验,将创新元素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从提升商贸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创新能力入手,以商贸业功能、经营业态、交易手段等的创新和经营范围、层次的国际化拓展为导向,以大开放、广交流、接轨国际的气势和姿态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力度;同时,大力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的新兴创新型产业,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从而推动义乌成为创新氛围浓烈、创新特色显著、创新资源富集、创新功能凸显的创新高地。力争到2020年,实现创新导向的国际商贸名城建设目标。
二、建设创新型国际商贸名城的着力点
一是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创新的认识水平。建设创新型国际商贸名城并不是个别人或个别企业、单位的孤立行为,也不单纯是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部门的事,更不等于只专攻一点而不及其余的关门式研究。它是一项具有高度协同性、综合性、群体性的智力工程,其内容包括提出新理论、建立新制度、制定新政策、创立新组织、构建新机制、发明新技术、采用新方法、提供新产品、获得新原料、开辟新市场、培育新文化、创造新艺术等。为此,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要加深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因为这是比较适合义乌当前实际的自主创新方式。未来,在已经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之后,要进一步突出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这是一个城市彻底摆脱模仿跟进老路、形成内在持续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二是加速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培养、引进和集聚。必须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要用创新思维来指导人才引进工作,进一步梳理相关政策,扫除人力资源流入和流出的各种壁垒,完善人才引进模式。要大力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尤其是具有高级管理技能的职业经理人和创新型技术研发人才,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深圳的经验,推行紧缺技能人才培训补贴制度、高技能人才技能津贴制度和高技能人才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今后必须充分利用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商贸流通信息量大、反馈及时的优势,努力创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基础条件、服务平台和政策环境,尤其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行业和专业创新平台建设,为创新人才、技术信息、国内外资金等要素集聚提供载体支撑,从而大量集聚国内外的高端创新资源要素,以弥补自身创新实力的不足。
三是进一步激活各种创新资源。在大力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的同时,必须千方百计激活现有的创新资源存量和创新资源增量。为此,应进一步强化动力机制,建立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促进增值的资源分配和评价机制,激发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建设者的创新热情。在继续加大对经济、科技领域创新活动激励和扶持力度的同时,扩大支持和鼓励范围,对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体制机制、运作模式、管理方法和手段等的创新,制定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动态变化的鼓励政策,如允许其像科技项目一样申请补贴或资助,按照创新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小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励。
四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大力健全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不仅要面向本市,还要面向市外、省外甚至于国外,充分利用我市国内外客商来往频繁、信息交流量大的优势,在促进本市创新成果转化的同时,为国内外其它地区创新成果尤其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相关的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一个交易平台。
三、建设创新型国际商贸名城的措施建议
一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处在创新的第一线,是创新的主体力量。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使创新活动真正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今后应加大对已经出台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文件的宣传力度,使企业真正了解并充分运用好相关政策条款,切实推进这些政策的落实。同时,进一步加大政策鼓励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点创新骨干企业,发挥引领和突破作用,从而带领广大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形成集群效应;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积极鼓励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快速成型设计中心、模具制造中心等对提升我市制造业水平有重大作用的研发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开展生产,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
二是培育和壮大一批创新产业。一方面,应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以小商品贸易和小商品制造业为重点实施信息化战略,完善技术开发、工业设计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制造业的上下游产业,提升主导产业的上下游行业关联度。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的新兴创新型产业,尤其是着力发展符合我市实际的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应大力推进会展经济的培育和发展,依托“长三角会展城市联盟”等平台,创新多元办展机制,可考虑引进境外战略合作者联合办展、与境外友好城市共同办展,从而大力提升义博会的层次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做强做精文博会等一批品牌展会,使我市成为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会展城市。
三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国际化。创新型国际商贸名城必然体现出强烈的国际化特征。因此,必须首先在思想理念上与国际对接,从各个领域、行业、部门角度出发,系统梳理、总结国际上的一般办事程序和方法,在充分考虑我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更多地借鉴国际惯例和标准。在政策环境上,应针对我市境外暂住和流动人员众多的现实,参照国际通行规则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完善涉外政策体系,为国际间人员的流动和引进、尤其要为留住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尽量按国际一般标准实施,并充分考虑境外人员的需求。在城市功能上,应凸显国际化特色,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国际性商品、信息、人才、资本等的交流中心。应进一步完善国际结算、翻译、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加快发展涉外宾馆、医院、学校、餐饮等,方便外商创业和生活。
四是推动义乌专业市场向现代商贸转变。应以“面向世界、服务全国”为宗旨,进一步健全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相配套、要素市场为支撑的现代市场体系。鼓励在国内外发展连锁式分市场,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市场兼并、重组活动。适应市场商场化的发展趋势,努力完善现有市场的休闲观光、零售购物等功能,并进一步强化市场的产品展示、信息交换、价格形成、商品配送、资金结算等功能。积极推动市场内交易的商品由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产品为主向中小企业产品与大企业产品相结合方向转变,并逐步提高名优特新和中高档商品的比重。促进市场内的竞争由价格竞争为主向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竞争转变。推进市场营销方式从一般的经销向总代理、总经销转变,在部分商品领域可尝试由现货交易为主向现货交易和远期合约交易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以构筑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商贸中心为目标,加快数字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挖掘、发布和查询平台,完善商品动态展示系统、商务洽谈系统、网上交易和支付系统等商贸平台,实现商品流程自动化。加快为市场配套服务的现代物流园区、货运场站、仓储设备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小商品流转的特性,有针对地开发、引进、完善相关的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五是发展具有“1+1>2”效应的新型专业市场。进入新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专业市场面临更加开放的信息流和商流,与电子商务相融、联动发展,成为专业市场转型、提升的重要途径。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方式,其虚拟化、网络化的特点可以消除对场地的依赖,省却大量投资,并能突破时间的限制;其信息传递可以瞬间实现,借助现代搜索引擎技术,它能够使参与交易各方在极短的时间内寻找到所需信息,且可智能化分类显示,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其信息发布、宣传成本也远低于传统广告方式;借助电子化签约、结算等,可以极大地扩大交易规模,避免现金交易的安全问题。电子商务与有形市场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将产生“1+1>2”效应,形成在交易功能、市场形态、展示功能、物流功能、供应链技术等方面与传统专业市场存在显著区别的新型专业市场:(1)交易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市场形态虚拟化、多元化。它使传统的现场交易演变为非接触式远程交易,现货交易演变为仓单交易、远期交易等,现金交易演变为电子结算、信用保证交易等。(2)实现虚拟化展示,成本更为低廉,并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具有无限扩张力。(3)促进以管理系统化、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服务标准化、装卸机械化、配送一体化、信息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物流的发展,减少社会库存量和流通费用,促进现代贸易的发展。(4)智能化、自动化的产品供应链技术能够自动匹配买卖双方,撮合交易,并能集小订单为大规模订单,获得尽可能大的规模效应。基于上述分析,今后应加强对义乌有形市场转型、升级的指导,制定促进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的专项规划,并配套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扶持一批行业门户网站的发展。选取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的成功案例,如嘉兴中国茧丝绸市场、余姚中国塑料城市场等,在市场内进行宣传、推广,使市场管理者、经营户等认识到电子商务对有形市场的挑战以及开展电子商务可能为自身带来的实际利益,并帮助经营户掌握和提高运用电子商务的能力。鼓励有形市场借助网络的无限扩展性开拓国际市场,培育进口市场、转口市场,促进市场交易主体、商品结构、交易规则等的国际化;鼓励市场创办者、管理者和经营户等开展境外投资,建立境外产业基地和销售网络。进一步发挥市场行业协会和电子商务协会的职能,为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牵线搭桥。 (作者系义乌市科学技术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