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最近张云川书记在“全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典礼上强调,今后我省要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水平、更强的力度,进一步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以此打造我省新的增长极和增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省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不但决定着城市化的发展未来,而且影响着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今后我省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一、顺应规律,踏上潮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从城市的发展规律来看,我省传统城市化应向新型城市化转变。这是因为,2007年我省的城市化水平为40.25%,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从已实现城市化的发达国家的规律来看,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的最主要动力是工业化。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也就决定了城市化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在我国,既然作为最主要动力的工业化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了,那么,城市化也就应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从城市化的发展潮流来看,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拉开了我国转变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大幕。2008年湖南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走出一条湖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2008年国务院原则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长三角今后要“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综上所述,今后我省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三年大变样”为契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繁荣经济、加快城市群建设、提升创新能力、美化城市形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二、推进我省新型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1.建设综合承载能力强的大中城市,提高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实力
目前,我省城市在容纳劳动力转移、资源能源的供应、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任务都非常艰巨。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在5500美元以下时,大中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均是最理想的。因此,通过开发天空和地下空间资源、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改造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经济发展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循环经济等手段,建立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承载力强的大中城市,是我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2.通过创新,夯实产业根基,提高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能力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时代,要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推进城市产业发展的根基转移到全面增强创新能力方面,即通过创新来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通过产业的发展来增加就业,通过就业的增加来加快新型城市化。目前,我省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低,既便省会石家庄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省会城市中也仅排第23名。今后我省各个城市应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做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发展规划,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创新。
3.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提高新型城市化的竞争力
“数字城市”在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城市化,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数字城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建立城市智能交通导航系统、数字化城市排水系统和电子政务等手段,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提供决策支持。二是通过为信息产业提供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来推动城市信息产业发展,以及为本城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平台,从而为整体上推动城市产业的升级奠定基础。三是通过建立网上博物馆、远程诊断、远程教育等方式,为市民提升生活质量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4.推进城市群建设,创新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今后我省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市民参与”的思路,在把石家庄、唐山发展成两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培育更多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并且要以曹妃甸港城、黄骅港城、秦皇岛港城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沿海城市带。在城市群内部,重点促进各城市不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衔接,实现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通讯网络等的一体化,形成结构有序、整体优化、密切协作、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5.树立良好城市形象,关怀弱势群体,提高新型城市化的文化软实力
21世纪是城市的时代,城市在国家间、地区间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个城市就应有良好的城市形象,一个好的城市形象不但能够帮助城市争取到更有利的竞争优势,而且能够为城市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的价值回报。今后我省的城市形象设计要与我省优秀的城市传统文化相呼应,既要满足城市精英们的需要,也要照顾城市中诸如外来农民工、老少病穷残等弱势群体的需求,可以说,一个城市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反映了该城市的文明程度。城市规划和建设既要充分体现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又必须挖掘和保护我省不同城市间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比如对省会石家庄要通过保护白佛口村文化遗址等方式来消除“石家庄无历史”的偏见。
6.加快行政区划改革,完善城镇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发展,许多省份都进行了行政区划改革,而我省这方面的改革十分缓慢。截止目前,我省地级市数量少、管理幅度大,在县级行政单位中,县级市数量与县的数量之比,仅是江苏的20%、山东的40%,这种城镇体系导致我省城镇的集聚效应不强。今后我省要加快行政区划改革,扩大地级市和县级市数量,大幅度撤并县乡镇的数量,从而通过完善城镇体系来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7.注重精明增长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的管理效能
传统城市发展的摊大饼式模式,必然导致城市发展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非常高昂。为了解决这一顽症,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组成了“美国精明增长联盟”(Smart Growth America),并确定了城市发展的“高效、集约、紧凑”的精明增长新理念。今后我省的新型城市化应结合省情,发挥后发优势,在城市管理思路上注重精明增长理念的应用,同时,在具体工作中推行精细化管理,这是提升我省城市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8.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减轻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压力
交通拥挤、医疗教育资源短缺等“城市病”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障碍,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减轻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压力。这是因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不可能是一种孤岛式的、与农周围农村不发生关系的发展,城市周围的农村越落后,中心城市的压力就越大,反之,城市周围的农村越发达,中心城市的压力就越小。因此,通过扎实推进城乡一体的供水、燃气和公交等措施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可以减轻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压力。
(本文是河北省社学科学基金项目“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新型城市化对策研究”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