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让石狮更具魅力
来源:石狮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石狮既是一座经济强市,也是一座文明新城。

    石狮撤镇建市仅仅20周年。建市之初,石狮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从镇到市,石狮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建设上的大进步、城市硬件设施的大改善,还面临着大量居民从农民到市民的观念跨越。

    20年来,石狮市委市政府以极大的热情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广泛动员发动,取得了累累硕果,多次被评为福建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首届省级文明城市。  

    A 城市风采 站在农村文明的肩膀上     

    从建市之时起,石狮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当时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常设机构,市委通过成立领导小组、指挥部等临时机构,依托文明片区理事会、文明市民业余学校等群众性组织狠抓精神文明建设,1993年就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创建文明城市竞赛先进城市称号。1997年石狮市文明办成立后,石狮精神文明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近年来,已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等荣誉称号,连续四届被评为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首届省级文明城市。如今,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正在成为全体市民和外来务工者的自觉行动。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石狮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突出“以人为本、创建为民”的主线,让群众充分享受文明城市创建的成果,激发创建热情。注重突出群众的主体作用,开展了“四海一家亲”、“你我手拉手,成长心连心”等一系列极具包容、和谐魅力的活动,使投身创建文明城市成为石狮市民的自觉行动。注重体现为民的创建目的,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提高到人月均250元,全市1421户、4024人享受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是国家规定标准的四倍,目前全省最高;每年减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学杂费1000万元以上,让外来子弟享受石狮优质的教育资源。注重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并联式”审批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推行电子政务,率先建成全省第一个一体化的县级市电子政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我市还充分发掘各个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加以总结提炼、普及推广,使文明创建活动更具特色。回顾历史,石狮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诸多事件让人难以忘怀,比如市领导集体登报承诺移风易俗、千厂千店千人诚信宣言签字仪式、三次集体文明婚礼……一项项标志性的事件,推动着这座年轻小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走上新台阶,也正在改变着这里居民的精神气质,大批石狮居民就这样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     

    B 移风易俗  一场观念的革命   

    2004年7月,石狮市委全体委员及五套班子成员在《石狮日报》向全体市民作出《移风易俗承诺》,此举吹响了我市移风易俗的号角。此后,全市各地掀起了一股移风易俗、改旧建新的热潮———

    今年4月份,蚶江镇莲塘村前埔自然村旅菲侨亲、旅港同胞为了村里的经济发展组团回乡集体迁墓,在这期间共迁出坟墓2400座,为村里腾出了近800亩的土地,用于修建标准厂房、农贸市场,发展集体经济,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成为我市乡村移风易俗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永宁镇的塔石村村民虽少,但村里大大小小的公妈厅却有几十座,为了村里改旧建新,该村一举拆除了26座“公妈厅”,并将其整合成2座,让先人们“同住”一个“公妈厅”。一直以来,“公妈厅”在人们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而如今,随着移风易俗新风的树立,人们逐渐打破以往根深蒂固的观念。

    很长一段时间来,永宁镇西岑村一部分村民有长期供奉土地公等神位、捐赠“香油钱”等习惯,该村两委多次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村民崇尚科学,支持村里建设,把部分“香油钱”用于改善村容村貌,既摒弃了原有的封建陋习,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今年年初,灵秀镇前廊村古宅自然村为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推进移风易俗等文明新风进村入户,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倡导丧事简办,并把修订后的民约印发到各家各户,要求村民严格执行。

    蚶江镇厝仔村村民许明棋和许明良为母亲简办丧事,将节省下来的200万元捐出来建教师宿舍楼,这种弘扬文明新风的做法,受到了村民和全市人民的一致好评。

    今年9月,永宁沙堤80岁董老用骨灰海葬形式告别了自己的一生。不过,董家海葬逝者骨灰在我市并非首例。据了解,此前我市有记录的骨灰海葬共有两次:第一次是1998年2月14日,石狮市蚶江镇莲西村101岁老人郭乌气逝世后,其家人将其骨灰进行海葬;另一次是在2004年,永宁一位老人的家人将其骨灰进行海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习俗观念正发生着变化。

    在闽南地区,人们注重习俗、礼教等,有的甚至带有封建色彩,但是在新时代新风尚观念的推动下,各村纷纷制定完善移风易俗的乡规民约,使得民风在潜移默化中变迁,封建陋习无容身之所,长期以来在大家心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被打破了,可以说20年来,不仅这座城市的环境在变化,市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也得到了提高,石狮的“软实力”也在向更高的层次提升。  

 四川“5·12”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扶危济困不落人后的石狮人也不例外。在地震发生后不久,我市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到街头巷尾的商店,随处可以看到为震区人民捐款的感人场面,这一幕相信许多市民群众不仅记忆犹新,而且可能自己也参与了捐款。据统计,截至10月31日,市民政局、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共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救灾资金4581.56万元;市民政局共收到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12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灵秀镇当时在为震区人民举办捐款活动时在短短15分钟之内,便迅速筹集了34万元爱心款,市民为善不落人后的举动,从中可见一斑!

    其实,石狮人素来就有扶危济困的好传统。统计数据显示,石狮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共募集到基金近5000万元,启动了慈爱学子、慈爱助残、慈爱扶贫、慈爱老人和“希望之星”等五个慈善工程;团市委组织的“大手拉小手”活动,受资助的贫困学生累计达4000人次;全市104个文明单位与特困家庭签订帮扶协议,共有60个单位和个人加入对春蕾女童的资助行列;见义勇为基金共接受捐款750万元,表彰见义勇为先进集体11个和先进分子63人次,颁发慰问金100多万元……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一方有难,总会有许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

    石狮二中初三年级学生小卢饱受白血病的折磨,同时巨额的医疗费用也难住了并不富裕的家庭。在得知她的难处后,村民们自发地为她捐献了10万元的爱心款,之后她所在学校的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以及慈善机构纷纷向她伸出援手,让她坚定了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同样,石狮八中高三学生邱玉婵也不幸患有白血病,社会各界人士得知她的遭遇后,纷纷慷慨解囊,共筹集了10多万元的爱心款,帮助她接受治疗,争取早日重返校园。

    宝盖镇科技园一塑胶包装公司的一名外来员工因为患上肾衰竭回家后没有按时返回公司上班,知道她的处境后,公司领导和员工立即向她伸出了援手,不到半天就募捐了15000元善款并派人前往探望,缓解了该员工的燃眉之急,让她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4周岁的小黄辉身患重病急需巨额手术费,去年来,青年志愿者协会、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及社会各界人士以各种方式,向其捐款数万元,但仍然无法达到所需的巨额费用,后来我市一些爱心企业和单位为他筹集了10多万元的爱心款,为他的治疗提供了保证。社会各界踊跃帮助小黄辉渡过难关的事迹,也在我市传为佳话。

    像这样来自民间的自发性救助活动数不胜数,多少年来,这根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爱心接力棒永远在石狮人民手中传递着。     

    D 诚信经营重树石狮新形象     

    石狮有街无处不经商,作为以市场闻名全国的城市,诚信经营是维系商业向前发展的生命线,为打好诚信经营这张牌,多年来,我市深入开展以打造“诚信石狮”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得到了广大商家的积极参与,进一步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2001年8月,市文明委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竞赛活动为主题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通过组织五大战役,树立公仆、旅游、经商、医疗、交通等五种诚信形象。2002年10月,市委文明办率先与工商局向社会发起“打造诚信石狮,再振石狮雄风”倡议,并深入闹市区进行“诚信石狮”建设咨询。在《石狮日报》联合推出“诚信访谈”专栏。与市工商局、市个体劳协联合开展争创“文明诚信经营户”,与经济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开展争创“文明诚信企业”活动。同年11月,由市委市政府牵头组织的“千厂千店千人诚信宣言”签字仪式在市体育馆举行,公布《石狮市民文明诚信公约》,政府部门、厂商、店主及社会各界代表踊跃发言,三千多人参与并签字承诺。2008年2月,石狮布料公会向市场经营户发出2008年度诚信倡议,在石狮布料市场倡导文明经营、公平竞争的职业道德风尚。要求全体经营户增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塑造“诚信石狮”良好形象,推动市场更加发展壮大。

    多年来,石狮广泛开展“共铸诚信”系列活动,政府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市政投资建设项目工程履约率达100%%。2006年成立石狮市诚信促进会,深入开展创建“诚信一条街(市场)”、“文明诚信企业”、“文明诚信经营户”活动,两年来共评选“文明诚信经营户”180家、“文明诚信企业”89家。

 文明记忆

    ■1990年,市委组织各部门、镇办、村居干部200余人分4批赴三明学习取经,制定精神文明建设三年规划,建立8个文明片区理事会,成立市民学校。

    ■1992年,广泛开展“读有益书,做文明人”系列活动。荣获福建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1993年,市政府批准发布《石狮市民文明公约》。省委、省政府授予石狮市全省创建文明城市竞赛先进城市称号。

    ■1994年,五星村民许世默为抢救一名落井外来工献身,市委市政府召开大会,授予他“见义勇为舍身救人好市民”称号。

    ■1995年,石狮市“爱国、敬业、奉献”报告团在全市巡回报告8场。在农村深入开展“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

    ■1996年,颁布石狮市民基本文明守则5条。

    ■1997年,石狮市文明委成立。在同年总评的全省第六届创建文明城市竞赛活动中,石狮进入一类达标行列,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1998年,市文明委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化“公仆杯”、“敬业杯”、“新风杯”竞赛活动,集中解决文明言行、环境卫生、服务质量、交通秩序等四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999年10月,我市举办石狮市青年“1999·天长地久”集体文明婚礼。

    ■2000年元月,顺利通过全省建设100个文明新村“精品”工程和再创100个高标准文明安全小区实事项目检查验收。获福建省第七届 1998 1999年度 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2001年8月,市文明委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竞赛活动为主题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通过组织五大战役,树立公仆、旅游、经商、医疗、交通等五种诚信形象。

    ■2001年11月,全省确定五百个高质量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石狮市邮电公寓小区、蚶江镇、永宁镇前埔村、交警大队、32834部队76分队、锦尚镇深埕村、32835部队54分队、法院祥芝人民法庭、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科名列其中。

    ■2003年,以文明村镇竞赛活动为载体,把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和现代化小康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从整治村容村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入手,组织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六个一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农村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开展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村(社区)”活动。

    ■2003年,在全省第八届 2001 2002年度 文明城市总评活动中,石狮市荣获“福建省第八届 2001 2002年度 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2004年,市委全体委员及五套班子成员在《石狮日报》向全体市民作出《移风易俗承诺》。举办“2004爱在金秋”青年集体文明婚礼。

    ■2006年,全省精神建设工作暨先进命名表彰会议在福州召开,石狮市荣获福建省首届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2007年,全省文明办主任工作会议在石狮召开,省文明办主任朱清对石狮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008年,接授第二届省级文明城市初评,获总分第一;石狮蚶江镇莲塘村前埔自然村旅菲侨亲、旅港同胞为了村里的经济发展组团回乡集体迁墓,成为我市农村移风易俗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记者 吴汉松 李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