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司长 许勤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规划》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背景下发布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全球信息化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发展新阶段新挑战的重要举措。
一、推进“融合”是贯穿《规划》的主线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所谓“融合”不仅指物质层面的结合,更强调思想层面和发展观念上的交融。即,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信息化特有的集约发展方式完成工业化积累财富的任务,走出一条反映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来。为此,我们在制定《规划》中认真贯彻“融合”思想,注意把信息化工作与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等方面的大政方针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引领信息化,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化,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强信息产业为重点发展信息化,以惠及全民为宗旨普及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引领信息化”、“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强信息产业为重点发展信息化”就是指,信息化建设要坚持“需求为主导、市场为基础”,真正成为化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重大矛盾、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切实服务于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全局;坚持从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兼顾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切实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之路。“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化”就是指,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我国对关键、核心信息技术的掌控能力,发展独具特色的信息技术服务,做强做大信息产业,全面保障信息安全。“以惠及全民为宗旨普及信息化”就是指,中国的信息化实践要以为民、便民、惠民为基本出发点,努力消除“数字鸿沟”,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要建设普通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设施,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不断降低应用成本,提高信息化普及水平。
二、深化应用是促进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核心
《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认真分析了全球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相互推动、快速发展形势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出发,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繁荣先进文化作为“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工作和深化应用的重点领域。
(一)围绕实现“三个转变”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方向转变”。推动“三个转变”是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着力点,为此《规划》从三个方面考虑了相关工作。
一是把加快信息技术与工业发展融合作为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一方面通过继续推进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工业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集约化生产水平。一方面通过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实时监控,以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有效抑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二是把发展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服务和加快服务业信息化作为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内容。主要是期望通过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涉农信息服务的培育,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优质资源输入农村,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和改善农业专业协会的信息服务手段,促进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运用,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深化金融、物流、交通、旅游等服务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加速传统服务领域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培育数字内容产业,拓展电信增值服务,推广数字电视,发展互联网新兴业务,形成我国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把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发展电子商务着重关注两方面问题:首先是电子商务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作用。其次是互联网新经济模式和电子商务方便、快捷、低成本、个性化消费特点对刺激消费需求的影响。并拟从营造政策环境、规范网上秩序、强化支撑体系、培育专业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使发展电子商务成为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带动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二)立足建设和谐社会积极促进社会发展信息化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建设高效廉洁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规划》围绕这一目标,提出扎实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策略。“扎实推进”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我国电子政务处于发展初期,人们对其本质、使命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尚需时日。因此,电子政务建设应坚持统筹协调、分布实施,循序推进的原则,严禁重复建设,杜绝一轰而上。二是深刻分析当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信息烟囱”的原因和危害,认真研究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发展电子政务的不同需求和关联业务的协同机制。把中央电子政务的工作重点进一步集中在标准、规范制定,基础资源建设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领域的重点业务系统建设上。三是通过整合政务网络资源、完善政务网络平台功能、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系统奠定基础。
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规划》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不同地区、领域和社会群体获取信息能力差距的目标出发,提出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低成本适用技术、培育公共信息服务的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政府部门将进一步开放或整合所辖管的信息资源,通过政事、政企合作模式,发展面向企业、公众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科技、教育、文化、就业、医疗等公益性信息服务,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将大力促进医疗、医药、医保的联动,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体系提供支持;将健全各类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强化对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和灾情疫情的有效监控,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处理能力。
(三)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出发强化网络文化建设
在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碰撞新舞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成为我们落实十七大精神、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又一重要任务。《规划》从加强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营造先进网络文化环境、推动互联网对外宣传和交流三个方面诠释了今后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其中,加快各类形式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进程,鼓励广大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创作,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资源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加强信息内容管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创造实践,建设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保障。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宣传和交流,是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三、不断完善基础条件,扎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十六大以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首先,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止2007年,我国电话用户数达到9.13亿,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1亿,广播和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4%和96.6%,信息网络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次,信息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提高到目前的7.6%,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第三,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得到高度重视,相关领域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初步确立,法规、标准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不断加强。
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基础条件与快速发展的信息化需求比还有相当差距。比如,我国的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三网融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又如,我国的信息产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受制于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完善。针对这些问题,《规划》把做强做大信息产业、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与前述三个重点应用领域共同构成《规划》任务的整体部署。
做强做大信息产业,关键在“做强”核心是“创新”。《规划》把构建创新体系作为“做强”战略的首要任务,在科技投入、财税优惠、能力建设、市场准入和政府采购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工作要求。把发展战略性产业作为“做强”战略的切入点,力求在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加快软件产业发展,促进关键元器件产品升级和培育新型产业群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把推进积聚式发展作为实现“做强”战略的重要途径,通过营造一批具有明显政策优势和良好发展环境的产业基地,集聚信息技术领域的科研、生产优势资源,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把培育优势企业作为落实“做强”战略的关键举措,支持企业公平有序竞争,在联合、重组、兼并中成长壮大;鼓励企业各展所长,形成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专业企业为配套的产业生态链,提高我国信息技术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既要考虑扩大规模增加覆盖能力,又要提高设施效率保障良性发展。为此《规划》提出了三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从深化电信、广电体制改革入手,加快推动“三网融合”,整合传输网络资源,提高信息设施效率,降低基础网络营运成本。二是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传输网络,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覆盖能力。三是通过建立、完善普遍服务机制和推广低成本实用通信技术,近一步加强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网络环境。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要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方针,在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上下功夫。为此,《规划》提出了四方面工作重点: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领域的法规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信息网络的容侵、容灾和抗毁能力。三是保障要害信息系统安全,增强其灾难恢复和业务存续能力,培育专业服务队伍,降低安全防护成本。四是推动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
四、营造有利于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为了保障重点任务的完成,《规划》提出了八项具体措施,分别是:进一步完善领导协调机制;深化电信和广电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大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支持力度;拓宽信息化投融资渠道;加强互联网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信息化战略研究和基础工作。提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思路是:
——要通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形成统一、高效,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信息管理体制;建立依法监管,执法有力,竞争有序,优胜劣汰的良好市场环境;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完善信息化发展的体制环境,促进信息技术深化应用。
——要通过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市场监管机制的建立,以及对外交流合作和基础、战略性问题研究,探讨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摸索信息化发展规律,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和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要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扶植民族产业,为信息化奠定扎实、稳固的产业基础,降低信息化成本,确保可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