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民
都说信息化建设是无底洞,随着公司不同的发展时期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变化着,甚至很多专家都称从一个企业的IT投入就能看到这个企业的发展程度,甚至是将来发展的趋势。而IT预算也永远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本期比特网《CIO百家讲坛》我们就请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CIO焦民老师,和大家一起聊聊信息化建设和IT预算。
IT投入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IT建设,在人教社比较早,所以它逐渐形成了一种运维的模式,除了项目以外,每年有新项目,即使没有新项目,至少也要负责运维,运维是IT必须的工作,大家都知道,保证运转,就像人要吃饭,它也一样,要用电,要运行。它也会更新换代,落后就要换。运维的费用,我一直提出,开始就设立这一条,不是说你第一笔投资就一劳永逸了,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我不信这是一劳永逸的事,肯定是投完了以后,你说是无底洞也好,是什么也好,它是基本的,要运转,你工厂生产东西也有运维,旧的机器你也得换,道理是一样的,要不然还要折旧呢,肯定是考虑,为什么让它折旧,那就是说它到了不能用了,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每年在运维上的预算,能保证,这个费用大概我来测算的话,如果要维持资源、设备以及整体的IT服务的话,如果想维持到比较好的水平,要我说是80分的水平的话,一般的就说低价值的设备按5年,高价值的设备,好一点的设备按8年,平均按6年,也就是说平均按6年来分配这个费用,比如说这个项目投资是500万,按600万算吧,今后每年再投100万,来维持你这个项目的进度,基本上我个人觉得是这么一个,才能维持一定的服务水平。当然你说我不要那么好的服务水平,降低就降低吧,那你可以少一些,那你就降低,降低到最后,可能到6年以后重来,变成一个可能会重新开始,因为以前的都没用了。
软件,现在大家不重视,软件实际上是有很大的运维费用的。升级服务费用,你不能买一个软件就永远一劳永逸了,有这事吗?没有这事。
其实企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是除了需求变化,所有购买的软件买的都是是使用权,没有把所有权买过来,软件的协议上都是使用权,什么叫使用权,就是你可以使,并不是说都卖给你了,所以你要想好好使,继续使,你肯定要花钱。
一般的企业,它从IT预算来说,就可以看出它的信息化情况,一般前期硬件可能要占一大部分,后期逐渐偏向于软件服务等方面。这个确实我们是这么走过来的,开始的时候硬件占比较大,中间后来就是一半一半,现在我们基本上是软件和服务占六到七成的比例,因为硬件很简单,平均五年一更新,大一点的服务器可能八年,如果它不是运行太慢的话,可能我们能坚持十年,就是还能够忍受的话,你硬件也可以算一算,顶多就是按十分之一,如果我这个硬件是200万,我按一年20万付费用,十年400万,那时候再换。PC机也是,一般是保三年,10%的费用保三年,网络设备比较厉害,20%到30%,思科是三年基本上每年是10%,软件基本上也在10%到20%,基本上是这样,你想运维好,这个费用大概是这样的费用。所以我们占整个的是这样,一般来讲我还是同意按销售收入,按利润这个事不好说,因为按利润的话,不好比,按照销售收入,实际上就是你成本多少,比如说我销售收入100万,我IT支出1万,1%,我至少有1万是IT成本。
在出版社是这样,我一直强调是1%到1.5%,再特别小的出奔社需要2%,就是你销售收入有多大了。
一般正常是1%到1.5%,如果你收入比较少,你就反而比例要大,就是说我收入多的话,我比例小,我绝对值大,我就够了。但是因为你收入多了,证明你业务多,业务多,需要IT资源也多,IT服务资源也多,肯定比例上是一样的,尽管你觉得是特别大,但是比例上如果少于这个数的话,不是说不可以,但是可能会服务上各方面,可能在某些地方会出一些问题,因为你比较大,大跟小是两个概念,大到一定程度是一个质的变化,它不是一个,就跟我说的,你用一个PC,可以成单,每秒钟几十笔业务,我可能每秒钟几百米,你拿十台PC你也做不了,因为大家是共享的,你不能,你做集群,集群价格也不低,而且IO的这种操作并不是什么优势,所以你肯定做一个比较大的体系,大的服务器来做这个事,大的服务器不是你十台PC就能买得起的,但是能力在这摆着呢,说明你的企业要大,你的服务器也要大,就是说银行大,银行的服务器也大,证券公司,它的服务器也更大,你不能让人家慢,慢了就赚不了钱了,你这慢就干不了活了,也不行。所以1%的水平是可以,如果到一定的收入以上,我基本上说收入就是销售收入在两亿。
两亿,就是两百万,一年。十亿的话,就应该是一千万,最基本的保持在600万到1000万,有的到中心会比较多,稍微高一点。如果正常的运维就差不多,这个水平,当然这个水平也包括IT人员的内容,运维都包括进去了。
IT规划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IT规划,其实,还是那几条,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需求,第二你IT技术的应用到底能给你的业务带来什么价值,作为我们IT人员来讲应该很清楚,所有部门的员工,他们主要是搞技术,当然也有像我一样出身是编辑的,出身于财务的,这些都是属于我们也懂计算机,那个可能是我懂计算机,我也懂财务,那个我懂出版,我也懂这个。其实现在来看的话,这么说吧,可能懂出版不如出版的,可能懂发行,我不如发行的。
这个道理很清楚,今天在这做IT,就把它了解清楚,第一了解需求,第二,根据你的需求做规划。这个需求,除了确实需要,还有你所在的出版社或者单位,它的现状,特别是它的管理现状,我要做的事情,比如说我要求的你要达到,我现在信息基础是必须的,我不能指望做到三年规划,因为那个太高了,你现在基础不够,你先做两米,然后逐渐在基础这块做工作,垫高点,往上这么走,这是多年来我的经验。人教社来讲的话,信息化的难度很大,困难重重,就像你刚才说的,有很多实际的问题在里面,不是我们IT都能够解决的,也不是说社长书记就能够解决的,很多事情。但是逐步会向好的方向去转化,这是毫无疑问的。还是那句话,需求,你一个人一年出一本书,你用不着计算机,你也用不着去管,脑子全记住了,一本书印多少,80万,行了。但是当你出版社一年出几千种书,而且每天要有几百,上千笔的业务跟人家销售买卖,我相信就是你肯定记不住,财务上每分钟是多少笔的交易,怎么可能记得住呢。除非说我不是这样的规模,我不是这样的要求,但是大家没有疑义,但是都统一,但是用归用,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规划,严格说规划应该是IT人员参加,实际上不能以IT人员为主,应该还是业务。